新方法實現神經元軸突精確連接

2020-12-05 科學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6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在實驗皿上誘導神經元在精確的位置形成軸突連接。研究人員指出,通過這種方法,在可控制的條件下,能迅速、大規模地篩選新藥,幫助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認知能力。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25日的《自然—通訊》雜誌網站上。

 

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通過突觸和其它上千個神經元相連,它們釋放神經傳導素把信號傳給其它神經元,實現信息共享、協調運作、形成記憶等,破壞突觸連接會導致神經紊亂,記憶力下降、自閉症、老年痴呆等。許多科學家認為,加強突觸連接能治療這些病症以及老化導致的腦功能下降。

 

目前,實驗室誘導生長的神經元一般只能形成一大堆雜亂無章的連接,很難用於研究。麻省理工電力工程副教授麥米特·雅尼克和同事設計出一種新方法,讓每個突觸前神經元(將信息傳遞給突觸的神經元)都生長在實驗皿上的單獨分隔室中,分隔室只有一個微小開口通道與其它分隔室相連。突觸前神經元將長長的軸突從這些通道裡送出來,進入其它分隔室,才能與其它的神經元形成突觸連接。「用這種方式,我們就能誘導突觸在非常精確的位置形成連接。」雅尼克說,一個實驗皿上能培養數十萬個突觸,然後用它們來測試各種潛在的藥物。這種技術還能探測突觸強度的變化,敏感度是現有方法的10倍。

 

研究人員還用這種新技術對HDAC抑制劑(組蛋白去乙醯酶抑制劑)的多種變體進行了測試。HDAC是一種酶,能控制細胞核內DNA纏繞的緊密程度,能使DNA解旋以確定那些基因需要被複製和表達。目前,HDAC抑制劑被用來開發治療老年痴呆及其它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他們的目標是找到一種特殊的HDAC抑制劑,打開能強化突觸連接的基因。經過測試,他們識別出幾種能加強突觸連接的HDAC抑制劑,最好的一種能將連接強度提高300%。

 

託馬斯·傑斐遜大學神經科學副教授馬修·達瓦對此表示,新技術克服現有突觸生長方法的缺點,為人們研究突觸的形成打開了新的大門。而在未來的研究中,這一系統也能用於檢驗大腦不同腦區的各種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比如自閉症患者腦中被損壞的連接。(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每日科技網】  中樞神經系統中,神經軸突(Axon)一旦受損,往往會導致永久性喪失功能。如果受損的神經元(Neuron)能夠令神經軸突再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望恢復。
  • 開發出一種三管齊下的方法可實現脊髓損傷中的軸突再生
    2018年8月31日/生物谷BIOON/---當人們遭受脊髓損傷時,這會損害軸突並阻止大腦向損傷部位下方的神經元發送信號,從而導致癱瘓和其他神經功能(如膀胱控制和手部力量)的喪失。軸突是連接我們的神經元並使得它們能夠通信的微小神經纖維。
  • 神經元軸突發育研究取得新成果
    研究發現,蛋白翻譯合成過程所需的氨基醯tRNA合成酶複合物的一個輔助因子MSC p43在脊髓運動神經元軸突發育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MSC p43蛋白與神經中間絲蛋白neurofilament(一類神經元特異的細胞骨架蛋白)的輕鏈NF-L之間存在直接相互作用: MSC p43基因敲除後,小鼠神經元neurofilament 的組裝發生明顯障礙,脊髓運動神經元軸突發育顯著遲緩,在整體動物行為上表現為運動能力的下降,表明MSC p43蛋白對軸突發育必不可少。
  • 不到1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要研究神經研究,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通過化學和電生理方法進行腦功能分析的「體外神經網絡」研究方法。為什麼要在體外研究甚至是操縱神經網絡?原因在於,這種方法可以在儘可能降低外部影響的前提下,在大腦目標位置進行精確的、有選擇性的神經連接,從而測量神經活動、確定神經元的交流方式。當然,它也可以幫助理解受傷或功能出現障礙的神經元軸突再增長。
  • 不到 1 分鐘實現通信連接
    但是,上面這款機器人可不普通,它帶有神經元,能通過體外方式在神經簇之間形成並操縱神經網絡。因此,為大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實現了新突破。為何構建「體外神經網絡」?這款機器人由韓國腦研究所和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下屬的機器人工程系、DGIST-ETH 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腦與認知科學系共同研發。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獲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在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神經元軸突發育過程中細胞膜的不對稱插入機制。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Mir505基因敲除小鼠,結合胚胎電轉技術和透射電鏡技術,報導了Mir505-3p基因通過靶向抑制自噬相關基因Atg12,負向調控自噬通路並促進神經元軸突發育的新功能。該研究提供了自噬對神經發育調控作用的新證據。  「自噬」即「自我吞噬」,是一種將體內衰老細胞器和包漿中內含物包裹、降解並得以循環利用的生理途徑。
  • 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的關係
    軸突引導通路是與連接相關的關鍵過程之一,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以及在人類一生中大腦線路連接和修復相關的關鍵過程之一。事實上,許多軸突引導分子已經被證明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中,不僅在神經發育過程中起著精確的神經網絡形成的作用,而且在神經迴路的維持和可塑性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 多篇文章聚焦神經元研究奧秘
    如何實現這種靈活性還沒有被理解。在他們的新研究中,Boucacourt和Buschman提出了一種新的工作記憶模型,可以捕捉到這種靈活性。該模型將高維隨機網絡與結構化傳感網絡相結合,靈活地維護任何輸入。連接的未調節性質允許網絡維持任意輸入。
  • MIT新技術:一根探針成像多個神經元,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神經元使用快速的電脈衝進行計算,這是我們的思想,行為和對世界的感知的基礎。測量這種電活動的傳統方法需要將電極插入大腦,費時費力,而且一般一次只能記錄一個神經元的活動。 多電極陣列可以一次監視多個神經元的電活動,但其採樣密度不足以使讓所有神經元都處於給定的範圍內。
  • Neuron:科學家找到幫助修復損傷神經元的藥物
    他們利用一種作用於生長抑制機制的藥物--Pregabalin治療小鼠實現了受損的神經連接重新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euron上。神經元細胞互相連接形成網絡遍布身體各處。通過這種方式神經信號可以從頭傳遞到腳趾頭,這種神經信號傳遞網絡發生損傷會造成嚴重後果,特別是腦或者脊椎受到損傷的時候,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軸突發生損傷就無法再生。
  • 愛因斯坦一語道破想像力的奧秘:高密度的神經元連接
    【突觸】如下是一個神經元的示意圖,這個神經元主要是為了表達它具有長軸突的效果,比如它可以直接從腦幹一直到腳,實現最高效率的信號傳遞。>這裡也只是表示樹突,這是接收信息的,所有的信息匯集後,會通過細胞體,然後通過軸突形成大量的分支分發到其他神經元。
  • 恢復神經元能量可促進脊髓損傷後軸突再生
    線粒體在這些神經元的胞體、丘體、Ranvier節和軸突終末有較高的積累。最新研究認為在突觸區,線粒體調節鈣和三磷酸腺苷水平,從而維持突觸的傳遞和結構。線粒體動力學的缺陷會導致神經元運輸、傳遞和代謝的缺陷。
  •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我」是如何成為「我」的?
    :神經元突觸的修剪。(圖片來源:網絡) 在子宮裡,嬰兒的大腦發育由早期前體細胞,向外遷移發展為神經元。在這之後,會長出大量的樹突和軸突,與此同時,對神經元突觸的修剪也在進行著,並且是有選擇性的修剪:多達50%的突觸會凋亡(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連接),那些經常被使用到的神經連接則被塑造得強大和高效。
  • 細說大腦簡史,神經元之間是靠什麼形成連接的呢?
    自妊娠的第28天起,位於這串神經細胞,也就是神經管壁上的「種細胞」開始製造神經元「寶寶」。種細胞製造神經元的速度會越來越快,並在第三到第五個月之間達到頂峰,速度高達每秒3000個神經元。這些製造於神經管內側的神經元,會藉助於一種像繩索一樣繃在神經管內外壁之間的類似「升降機」的細胞,到達神經管表面並層層排列,就像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一樣,後到的神經元會疊在先到的上面,就好像神經元的榴芒千層。不過,此時的神經元還沒有任何差別。
  • 新型腦成像技術給神經元貼上"條形碼"
    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和瑞士巴賽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團隊日前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創新的腦成像技術,追蹤了小鼠大腦外部皮層數百個神經元連接。新技術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更詳細的圖片,比現有方法更快捷更有效,且成本直線下降,有利於未來認識神經發育障礙。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神經元,尤其是它們的突觸,通常會投射出細長的突起,使鄰近的神經元或神經膠質細胞內陷
  • 「研究」生物神經元模型-人工智慧的基本構成
    人腦大約包含10的12 次方個神經元,分成約1000 種類型,每個生物神經元大約與102至04 個其它生物神經元相連接,形成極為錯綜複雜而又靈活多變的生物神經網絡。每個生物神經元雖然其結構都十分簡單,但是如此大量的生物神經元之間、如此複雜的連接卻可以演化出豐富多彩的行為方式。
  • 究竟是軸突還是樹突?
    下圖中,對於傳入神經元而言,a處和b處究竟誰是軸突誰是樹突?恐怕很多童鞋都曾經或正在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神經元的分類。根據突起的多少可將神經元分為三種(如下圖):①多極神經元,有一個軸突和多個樹突;②雙極神經元,有兩個突起,一個是樹突,另一個是軸突;③假單極神經元,從胞體發出一個突起,距胞體不遠又呈「T」形分為兩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組織的器官,稱周圍突;另一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