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一語道破想像力的奧秘:高密度的神經元連接

2020-11-22 小務虛

上一篇我們主要介紹了大腦的記憶力原理,本篇我們將進一步介紹,如何全面的打造一個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大腦。

愛因斯坦是公認20世紀最聰明的天才般的人物,其死後,科學家想從他的大腦找到與智慧的關係,結果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只有1230克,比正常男性1400克少了170克,令人大跌眼鏡。

那麼,愛因斯坦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到底源自哪裡?

愛因斯坦自己並不認為他的成就及創造力源自於他的聰明才智,他並不認為他是天才,他只是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用他的話說:「與問題待得比一般人更久些」。

並不是我很聰明,而只是我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It's not that I'm smart,it's just that I get along with problems a little longer. --愛因斯坦

對於想像力與創造力,愛因斯坦更是把它放到了核心的位置。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愛因斯坦

於是,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是想像力與創造力成就了愛因斯坦,而想像力與創造力,竟然與大腦的大小關係不是很大,至少不是直接的正比關係。

那麼我們就要追問,「想像力與創造力」到底是怎麼來的,難道愛因斯坦所說的「與問題待得更久一點」,就真的能打造出一個具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大腦嗎?

要搞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得從大腦的神經元原理說起,這是一切的基礎。

神經元

神經元細胞是我們大腦裡面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今天神經科學的大多數對大腦的理解,來自於對神經元細胞的跟蹤與分析,因此,大腦的幾乎所有的能力,都跟神經元細胞有密切關係,特別是被我們稱為學習的能力。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神經元。

實際上,神經元不僅僅存在於我們的大腦,還存在於我們身體其他部分的神經中樞,定義所有這些不同部分的神經元的其中一個要點,就是它們主要就是用來傳遞信息的。

我們可以把學習的效率,或者記憶的效率,先簡單理解為信息在大腦裡面傳遞的效率,而它涉及兩部分的效率:

信息在單個神經元內傳遞的效率。【軸突】信息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的效率。【突觸】如下是一個神經元的示意圖,這個神經元主要是為了表達它具有長軸突的效果,比如它可以直接從腦幹一直到腳,實現最高效率的信號傳遞。

一個具有長軸突的神經元

這就是神經元信號傳遞的第一個特徵,即信息首先以電信號的形式在單個神經元內傳遞的,於是,如果要加強信息在單個神經元內傳遞的效率,那麼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加強信息在軸突上的傳遞。

比如軸突就相當於一個大樹的樹幹,樹根吸取的水和營養傳遞到葉子上的效率,其中對傳遞效率影響較大的就是樹幹。

因此,在軸突上,有一層纖維素髓鞘包裹著,這層髓鞘的厚度,就會影響著信息的傳遞速度:

髓鞘越厚,傳遞得越快。髓鞘的厚度與這個軸突是否經常被激活有關。軸突經常被刺激,細胞體就會分泌相關的蛋白質來強化髓鞘,使得它能夠更高效的傳遞信息。

軸突上的髓鞘

請注意,如上兩張圖,只是為了表明概念,因此,圖片只是一個簡化版的神經元,實際上,每個神經元可發出多達8000個左右的連結,所以它的更形像的表示,應該如下圖所示:

神經元上大量的樹突

這裡也只是表示樹突,這是接收信息的,所有的信息匯集後,會通過細胞體,然後通過軸突形成大量的分支分發到其他神經元。

這種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接收信息或者發送信息的埠,就叫做突觸。

突觸

如下這圖是一個突觸的示意圖。

突觸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說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而實際上「連結」並不實際連結在一起。

這就好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包括任何形式的溝通,比如聲音,眼神及肢體語言,這些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不是實際上連結在一起的,而人與人之所以能夠實際所有這些信息傳遞,本質上就是由大腦裡面的這些突觸實現的。

所有的信息表達為結構體與結構體之間的,在大腦神經元系統中就表達為突觸之間的信息傳遞。

一個突觸

與信息在神經元內進行「無區別」的電信號傳遞不一樣,信號在突觸上的通過化合物【神經遞質】實現「有區別」傳遞的,而所謂的有區別,指:

同一個信號,可以根據需求靈活的傳遞給大量其他神經元。兩個神經元連結的傳遞效率,主要由突觸的效率決定如下圖所示,一個電信號沿著軸突來到了【突觸前膜】,從而激發囊泡將其運載的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中,神經遞質再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於是就將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了下一個神經元。【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在同一個神經元細胞內,電信號的無區別傳遞,主要指具有相同的速率並且只有固定的目的地,而突觸正好相反:

同一個神經元細胞上的信號,傳遞到不同的突觸時,突觸的結構決定著會有不同的速率,並且一個信號 ,可以傳遞給大量其他神經元,理論上,可以同時傳遞給高達8000個其他神經元。即同一個神經元可以發出多達8000個連結。同一個信號 ,可以根據新的需求,實時建立新的突觸連結,這就是大腦可塑性的的一個最關鍵因素之一,它就是我們終身都能形成新行為新習慣,學習新東西的基礎。任何一個新動作,新想法,新理念,都意味著一個新的突觸的形成。

信號傳遞後突觸後膜,激活下一個神經元

神經元的連結密度【創造力與想像力】

我們的大腦裡據說在800億之多的神經元,但是神經元的數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人的神經元數量也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新行為與新信息,都會刺激海馬回等區域再生神經元,而這些再生神經元,或者是已經存在的神經元,如果沒有新行為與新信息的刺激,則沒用的神經元會被回收。或者會被其他一些功能區域徵用,這就是大腦的【用進廢退】原理

但是大腦的神經元多,並不代表神經元的密度就高,神經元的密度,是信息傳遞的一個核心關鍵,也是我們學習與創造力的一個關鍵。

它表達為,某一片區域的神經元之間連結的密度。

如下圖所示,是同一隻貓同一部分的同一個神經元幼兒及成年後的神經元連結數的對比圖。

神經元連結數

這張神經元連結數的變化的對比,是理解創造力,想像力甚至智慧的關鍵。

我們可以用這張圖所展現的原理,來大概推測為何愛因斯坦的大腦比常人少170克,但還能具有如此強大的想像力,達成如此高的成就。

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了愛因斯坦說的一句話:「並不是因為我聰明,而只是我與問題比一般人待得更久一些」。

很多人,聽到這樣的說法,會認為這是愛因斯坦的一種謙虛的說法,而實際上,從大腦神經元原理來分析,這個「與問題待得更久一些」正是符合大腦神經元連結密度的原理的

它正是打造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核心步驟。

最簡單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上面這圖腦神經元圖,正常人,他長大後,他的神經元的分叉反而是萎縮的,因為他的生活裡面,更多的都是習慣性的行為,都不是主動的思考行為。

而主動的思考,就是構建神經元連結密度的第一步。

主動與被動

而實際上,主動思考,並不是那麼簡單,也並不是我們很多人所想像的那樣,它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

就人體來說,我們同時存在主動思考與被動思考的能力。

或者我們應該這樣子來理解,不僅僅限於思考的範圍,只要涉及主動調動我們的意識的,就是在塑造與強化神經元的有效連結。

它在我們的生活裡面,表達為顯意識與潛意識的能力。而這兩者,是很容易混淆的。

我們在前面的幾個章節中,都有重點討論了顯意識與潛意識,其中介紹了兩篇正念的文章中提到,正念的專注當下,就是調動顯意識的過程,也就是正念的第一核心,就是專注力,就是主動的過程。

如果有嘗試過進行正念或者冥想的讀者,一定會感覺得到,自己的注意力,時不時的就跑了,不自覺的不在當前的事情上了,跑到那些最吸引我們的事情上了,當注意力跑了的時候,就是被動的過程,就進入了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紹的默認模式網絡(DMN),也就是進入自動化的「我執」區。

因此,我們之前也有文章指出,我們的日常行為,98%以上的都是自動化的潛意識在控制,只要是涉及是自動化的習慣與行為,全部都不是在強化與塑造我們的神經元連結。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不去有意識的調動,在日常生活裡面,只要是跟著本能走,最終你的大腦的神經元,就會變得跟如下這圖的右邊一樣,極少的神經元分叉,神經元又粗大,又稀疏。

長大後神經元變得又粗大,又稀疏

又粗大,又稀疏意識著,不僅僅某些習慣動作行為更自動化更有效率了,同時,所以與這些更強大的模型對比的弱模型,越會被這些強模型抑制,它就是一個人為什麼隨著年紀越大,變得越來越固執的原因。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成年了,成熟了,有自我主見了,不再問一下無釐頭的問題了,這往往是對一個人的肯定,然而從神經元的角度來說,這正是另一個悲哀人生的開始,當我們不再不斷的追問,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嘗試新動作新行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神經元,隨即也不再新生,突觸也不再形成。

僅僅是這樣一個習慣,就會造成人與人的極大的區別。

神經元如果沒有新行為及新想法的刺激,它是不會長出新的分枝。

比如,正念有一個核心,就是要求我們做任何一件事件時,都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那件事情上,從各個維度覺知它,比如它的顏色,手感,質地,聲音及味道等等。

當我們專注在這些事件上時,沒一會,發現注意力跑了,由於我們覺知著注意力,當注意力跑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上時,我們知道它跑到哪裡去了,覺知那件事,然後繼續回到當前的事情上。

也就是整個過程,不管注意力去到哪裡,它都在我們的覺知之內,如果整個過程都在你的覺知之內,稍後你坐下來反省反思時,整個心理過程,你都是可以反過來審視的,你就可以知道,你當時的感覺及感受,你在擔心什麼,你在怕什麼,你在焦慮什麼,所有這些,都在你的覺知之內。

這就是正念的主動過程,它跟我們的主動學習的道理是同一回事。

它的直接形象的道理,就跟倫敦計程車司機與公交車司機一致,公交車司機路線固定,因此,不用主動用腦,都是本能潛意識腦自動化控制的過程。而計程車司機路線靈活變化,是必須調動主動意識去規劃的路線。

這裡的關鍵就是,當一個行為自動化進行時,它就不是主動過程,比如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你開始學單車時,學開汽車時,都必須調動顯意識的主動注意力,進行編碼與強化學習,這就在激發神經元新生連結,構建與強化突觸。

而當你學會了踩單車,學會了熟練開汽車時,新神經元連結基本就不再形成,因為它已經自動化了。

再比如,我們在用眼睛看一本書,閱讀一篇文章,看一部電視的時候,只要我們沒有停下來思考,這些過程就基本是自動化的過程,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同一時候,只能在一件事情上,我們必須用注意力,去編碼這件事情,這個過程新的突觸才會形成,然後才能存儲到記憶裡面

因此,即使是很多我們認為是在學習的事件,本

質上也是沒有形成新的連結的過程,也就是是無效的學習的過程。

思考與想像力

現在進入重點,我們上面一步,主要強調主動調動注意力,這是第一個關鍵步驟,這是我們想像力構建的前提,所有的記憶力與學習的過程,首先都必須調動注意力,也就是調動我們的顯意識的過程。

而注意力的核心之一,即它同時只能在一件事情上。

只要有另外一件事情幹擾著,注意力即會不成立,這就是為什麼專注力非常重要的原因。

請注意所以的一件事情是指感官的一個通道,即同一時間同一瞬間,我們的顯意識即前額葉只能處理一個感官通道的一件事情。

有了注意力,知道我們是在調動顯意識,那麼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打造連結在一起的神經元網絡,我們在上一篇把它稱為:成片的神經元,如下圖所示

成片的神經元

或許有人會疑問,難道我們的大腦的神經元,不就是成片的神經元嗎?

這是不同的概念。我們借如下這個例子來理解成片的神經元的重要性:

如下這圖,是我家娃切水果的方式,我從來不敢想像,水果還能這樣切。

千變萬化的水果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想像力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位置?我們先來看看愛因斯坦是怎麼說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與之相反的是,我們經常聽到非常多的偉大的科學家推崇想像力,說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愛因斯坦甚至說它才是推動世界進步的源泉。但是,即使我們覺得說得有道理,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重視過,又或者說,對於想像力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我們從來不知道。
  • 愛因斯坦,牛頓一語道破:時間僅是人類幻覺
    普通人可沒有時間去想這個東西,不過相當於那些科學家來說,的確有人考慮過這個問題,愛因斯坦和牛頓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並且一語道破其中的奧秘,時間其實只是人類的幻覺。在牛頓所提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中,牛頓就曾經隱晦的懷疑時間的真實性。牛頓認為,時間就好比是色素,人類就是溶液,時間就在人類的周圍,但是我們卻看不到它們。
  • 愛因斯坦大腦裡的秘密【深度解析】
    經過10餘年的研究他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只有1230克(普通男子的大腦一般重1400克),因此他的大腦皮層比一般人薄。安德森據此推測,愛因斯坦的大腦神經細胞密度比普通人高,使得傳遞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安德森進而發現,愛因斯坦的右前額葉皮質(運動區)比對照組薄,可是皮質中的神經元數量與對照組無異。換言之,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中,神經元密度較高。這個「輕腦」發現有什麼意義?
  • 愛因斯坦:學會正確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然而,現在科學家為我們解密了大腦神經元連結的原理,使得我們真正明白,大腦的真正智慧在於神經元的分支數上。高密度的神經元連結於是,我們的問題轉變為,如何才能打造高密度的神經元網絡?我們借如下這個例子,來理解這個概念。
  • Science: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連接的?
    2019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腦由大量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神經元細胞的複雜模式如何在發育過程中發展成功能迴路的過程十分感興趣。如今,研究人源已在果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信號傳導機制,它指明了大腦中神經元迴路的形成。
  • 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然而,現在科學家為我們解密了大腦神經元連結的原理,使得我們真正明白,大腦的真正智慧在於神經元的分支數上。高密度的神經元連結於是,我們的問題轉變為,如何才能打造高密度的神經元網絡?於是,關於水果的這組神經元網絡,又多了一些新的認知與行動,而這意味著他的大腦裡面對應的網絡的神經元,又在不斷的長出新的分叉,這組神經元網絡的密度,越來越高!如果有所有的事情,都不斷的有新的想法,新行為及新信息加入,那麼原先那些神經元就會不斷的長出新分支,所有神經元的連結密度就會越來越高。
  • 愛因斯坦:想像力比知識還重要,想像力才是知識進化的一切
    愛因斯坦:想像力比知識還重要,想像力才是知識進化的一切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作為世界上最有想像力的人,愛因斯坦的想像力是從哪裡來的呢?
  • 哈佛大學研發電子晶片,可同時記錄數千神經元的突觸連接
    在電極陣列上方培養的神經元的偽彩掃描電鏡圖像。實際實驗中的神經元密度要高得多,有3~6層細胞,覆蓋了整個電極陣列。我們的腦細胞或神經元是如何利用電信號來溝通並協調大腦的高級功能的?這一直是科學界最大的問題之一。
  • 多篇文章聚焦神經元研究奧秘
    神經元是機體大腦中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近年來,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研究來解析神經元細胞的奧秘,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相關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連接的未調節性質允許網絡維持任意輸入。【2】Cell Rep:發現老鼠編碼甜味的神經元doi:10.1016/j.celrep.2019.04.040日本國家生理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發現了負責向味覺丘腦和皮質傳遞甜味信號的神經元。
  • 愛因斯坦、牛頓一語道破:時間只是人類幻覺
    其實對於時間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早就一語道破:時間只是人類的幻覺。尤其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時間更是和空間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時空概念,而時空甚至可以被壓縮、彎曲和改變。
  • 改變性格的原理:讓大腦新生神經元
    我們今天每個人時刻都在追求讓自己變得更厲害,因此我們全面的時刻的不斷的學習,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這種時刻不停的學習,卻是最為愚蠢的行為,因為,它不能有效地讓大腦新生神經元。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才叫厲害?一個厲害的大腦神經元網絡是怎樣的?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了愛因斯坦的說法,他說是想像力與創造力推動著人類的進步,那麼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大腦,又是怎樣的?
  • 愛因斯坦大腦的九種奧秘,在他的大腦裡究竟隱藏了什麼?
    玩玩具的老鼠和愛因斯坦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天,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瑪麗安·戴蒙德坐在丈夫的辦公室裡,無所事事,「只能獨自思考」。近二十年前她發現,如果把小鼠養在有各種玩具的環境中,它們腦中神經膠質細胞對神經元的比例,將比那些飼養在普通環境裡的老鼠要高。
  • 愛因斯坦、牛頓一語道破:時間只是人類幻覺
    對此愛因斯坦和牛頓一語道破其中玄機——時間其實只是人類的幻覺,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事實上牛頓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考慮時間的真實性這個問題了。當時他正在研究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們先來說一說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條定律的主要內容是「熱量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轉移到高溫物體」。
  • 愛因斯坦: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想像力,具備想像力的2大優勢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卻可以囊括全世界」16歲時,愛因斯坦曾問過自己: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將會看到什麼現象?他在充分發揮想像力的基礎上,經過嚴格的邏輯思維和嚴密的數學推導,創造出了相對論,獲得了諾貝爾獎。人類發明創造出的產品,理論全都是先被想像出來,再經過嚴密的推導和研發一步一步創造出來的,可以說,想像力是創造萬物的源頭。古時人們想像著能翱翔九天,獨步月宮之上,在一代代先賢的努力下,終於得以實現。
  • 愛因斯坦: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別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什麼是想像力想像力是一種高級思維,是人可以在頭腦中創造出一個念頭或者畫面。其中的關鍵在於創造,就是指之前沒有人創造出的,與眾不同的。當然,這種創造不是憑空捏造,不是隨便什麼都被稱為想像力。愛因斯坦看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相對狀態,從而提出了相對論。所以,想像力就是再造、聯想、遷移的能力。例如孩子看到一個圓形,不僅想到雞蛋是圓形,更能想到桌子、太陽、皮球、硬幣、輪胎也是圓的。
  • 新方法實現神經元軸突精確連接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26日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能在實驗皿上誘導神經元在精確的位置形成軸突連接。
  • 愛因斯坦經歷過這些,所以他認為想像力比知識重要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愛因斯坦說的這個想像力不是像寫網絡小說那樣天馬行空、胡思亂想,這個想像力是什麼可以從他的另一句名言中窺探出來。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還要重要。
  • 關於愛因斯坦大腦的秘密,眾多科學家都給了解釋,誰最靠譜?
    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以後,本該入土為安,但是一個瘋狂的病理學家哈維動起了歪腦筋,在沒有經過愛因斯坦家人的同意之下,擅自偷走了天才的大腦,將愛因斯坦的大腦保存了起來,想著日後可以拿出來繼續研究。愛因斯坦的兒子對此也很無奈,只好同意作罷。
  • 他偷走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了幾十年,最後發現什麼了?
    人類的文明能夠達到如此高的境界,離不開先輩科學家們的辛勤耕耘,說起世界上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便是不得不說的一位。有人認為愛因斯坦是獨一無二的科學天才,它擁有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事情本質。
  • 果蠅幼蟲大腦部分神經元連接圖繪出
    原標題:果蠅幼蟲大腦部分神經元連接圖繪出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領導的國際團隊日前繪製出果蠅幼蟲大腦學習和記憶中心的完整神經元連接圖,從而為最終繪出所有動物的大腦神經元連接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