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開發出一種三管齊下的方法可實現脊髓損傷中的軸突再生

2020-12-05 生物谷

2018年8月31日/

生物谷

BIOON/---當人們遭受脊髓損傷時,這會損害軸突並阻止大腦向損傷部位下方的神經元發送信號,從而導致癱瘓和其他神經功能(如膀胱控制和手部力量)的喪失。軸突是連接我們的神經元並使得它們能夠通信的微小神經纖維。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哈佛大學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三管齊下的治療方法,該方法能夠觸發軸突在嚙齒類動物遭受完全的脊髓損傷後能夠再生。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8月2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quired growth facilitators propel axon regeneration across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論文通信作者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ichael Sofroniew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Gregoire Courtine。

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s41586-018-0467-6。


根據Sofroniew的說法,幾十年的研究已表明我們的神經纖維需要三種過程才能生長:第一,通過基因編程啟動軸突生長;第二,纖維捕獲和生長所依賴的分子途徑;第三,吸引軸突沿著特定方向生長的蛋白「麵包屑(bread crumb)」軌跡。

當人在子宮中發育時,這三種過程都是活躍的。在出生後,它們被關閉,但是控制生長程序的基因仍然在我們的體內沉睡著。Sofroniew的目標就是重新喚醒這些基因,隨後採用三管齊下的方法重新啟動整個過程。

首先,這些研究人員通過注射包裝在無害病毒中的骨橋蛋白(osteopontin)、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和纖毛源性神經營養因子(ciliary-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重新激活了小鼠脊髓中的神經細胞,其中這種病毒最初是在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Zhigang He的實驗室中開發出來的。兩周後,這些研究人員麻醉了這些小鼠並讓它們的脊髓下部的軸突之間失去連接。僅它們的後腿受到影響,但是它們仍然能夠移動和吃東西。

在遭受損傷兩天後,這些研究人員利用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和表皮生長因子對損傷部位進行了處理,以便創建出更適合軸突生長的新途徑。 最後,他們釋放第三組被稱為化學誘導劑-的分子,即膠質細胞源性神經營養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軸突尋找出這些化學「麵包屑」,其中這些化學「麵包屑」提供目標所在地,就這項研究而言,目標所在地指的是存在於損傷部位另一側的脊髓組織。

當Sofroniew和他的同事們檢查了這些接受這種三管齊下方法治療的小鼠脊髓組織時,他們發現不僅軸突通過瘢痕組織生長,而且很多神經纖維已深入到損傷部位另一側的脊髓組織中,從而與在那裡的神經元建立了新的連接。而那些未接受這種組合治療的小鼠沒有在損傷部位中表現出現軸突再生。

為了測試這些發現的可重複性,這些研究人員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對小鼠和在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Gregoire Courtine實驗室對大鼠進行了多次重複實驗。他們同樣取得了穩健的結果。當他們測試新再生的軸突是否能夠在這些活的動物中傳遞電活動時,該團隊又獲得了令人吃驚的發現。

Sofroniew說,「當我們在損傷部位上方利用低電流刺激這些動物的脊髓時,這些再生的軸突向損傷部位之下傳遞了20%的正常電活動。相比之下,那些未接受治療的動物則沒有表現出這一點。」

儘管這些發現提示著這些新形成的連接能夠跨過損傷部位傳遞信號,但是這些嚙齒類動物的移動能力並沒有得到改善。Sofroniew表示,這並不令人吃驚。

Sofroniew說,「我們期待這些再生的軸突像發育期間形成的軸突那樣發揮作用,但是它們並不會馬上改善協調功能。正如新生兒必須學著走路那樣,在遭受損傷後再生的軸突在能夠恢復功能之前將需要接受培訓和實踐。」

這項研究人員接下來想要探究如何重新訓練這些新形成的神經連接以便恢復這些動物的運動技能。(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Mark A. Anderson, Timothy M. O』Shea, Joshua E. Burda et al. Required growth facilitators propel axon regeneration across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29 August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467-6.

相關焦點

  • 恢復神經元能量可促進脊髓損傷後軸突再生
    中樞神經系統中高度極化的神經細胞具有無與倫比的大小和複雜性,軸突突起較長,是一類對能量需求較高的細胞。線粒體在這些神經元的胞體、丘體、Ranvier節和軸突終末有較高的積累。最新研究認為在突觸區,線粒體調節鈣和三磷酸腺苷水平,從而維持突觸的傳遞和結構。
  • 化學修飾讓軸突再生 促脊髓損傷後功能恢復
    原標題:化學修飾讓軸突再生 促脊髓損傷後功能恢復   脊髓損傷後功能恢復受到成熟神經系統缺乏軸突再生的限制。然而,最近的數據顯示,神經元活動的增加促進了鼠類脊髓損傷後軸突的再生。
  • 如何解決脊髓損傷後瘢痕組織產生?Nature今日文章給出答案
    成年哺乳動物的絕大多數中樞神經纖維(軸突)損傷後不能再生,有兩方面抑制因素:一是神經細胞缺乏內在的再生能力,二是由於損傷區域瘢痕組織的形成。 最近十多年的研究開發了多種靶向於神經細胞內因的幹預手段,能夠促進中樞神經損傷後的軸突再生。
  • 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一個促進受損神經元的神經軸突再生的嶄新方法,為包括脊髓損傷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修復研究提出一個新方向。這項研究發現已於2016年2月16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 敲除Krüppel樣因子4可促進哺乳動物軸突再生?
    來自中國蘇州大學賽吉拉夫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在小鼠中敲除轉錄因子Krüppel樣因子4會促進周圍神經和皮質脊髓束的再生。基因重編程因子Krüppel樣因子4對神經軸突再生有調控作用,通過直接操縱Krüppel樣因子4,可促進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軸突的再生。這將為臨床治療神經損傷提供新思路和理論基礎。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因此,通過拮抗該通路可促進脊髓損傷後神經的再生。一項臨床試驗發現,對脊髓損傷患者使用Rho-ROCK抑制劑能有效改善損傷後的神經功能重建,同時未見不良反應。因此,Rho-ROCK抑制劑在脊髓損傷後的神經再生治療中有明顯作用,目前3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有望成為脊髓損傷後的神經再生治療新藥物。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後,皮質脊髓束(CST)可在移植的脊髓源性神經祖細胞(NPC)的刺激下再生出新的軸突4。同時對應的皮質脊髓神經元細胞也在損傷狀態下逆轉為不成熟的發育狀態以支持皮質脊髓束的增生(圖6)。這一結論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神經元發育狀態可實現逆轉?
  • 能量回補促進軸突再生
    能量回補促進軸突再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3:42:43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Xiao-Ming Xu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Zu-Hang Sheng研究小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
  • 國際期刊Cell Stem Cell:神經幹細胞移植物有望治療脊髓損傷
    Tuszynski博士說,在這項研究之前,在實驗室開發的神經幹細胞移植物有點像黑盒子。通過之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出脊髓損傷動物模型在神經幹細胞移植後,功能得到改善。論文共同作者Ceto說,「受損的宿主軸突廣泛地生長到(損傷部位),而且移植神經元又將大量的軸突延伸到脊髓中,但是我們並不知道移植物本身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活動。我們不知道宿主軸突和移植物軸突是否真的在進行功能連接,或者它們只是看起來是這樣。」Ceto、Tuszynski和同事們利用了最近的技術進步,用光而不是電來刺激和記錄遺傳學和解剖學上確定的神經元群體的活動。
  • 跟我來:脊髓修復中的星形膠質細胞
    儘管現在已經報導了許多幹預措施可以促進實驗性SCI後的功能恢復,但沒有一項措施可以實現所有這三個目標。實際上,只有第一個目標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令人信服的證明。 確實,即使已經顯示了成年哺乳動物神經系統中軸突再生的可能性,支持神經元連接恢復的證據也很少令人信服。沒有仔細的指導,異常的軸突再生會嚴重阻礙功能再生。
  • 一種試驗性藥物 有助於修復脊髓損傷
    原標題:一種試驗性藥物 有助於修復脊髓損傷   新華社倫敦電 (記者劉石磊)英國《自然》雜誌4日報導說,動物實驗顯示,一種新藥可使受傷脊柱中的脊髓神經細胞重新生長,並修復損傷,受試實驗鼠的運動能力和小便控制能力都有所恢復。
  • Cell Stem Cell:神經幹細胞移植物有望治療脊髓損傷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他們成功地將神經幹細胞的高度特化移植物直接植入小鼠的脊髓損傷部位中,隨後記錄這些移植物如何生長和填充損傷部位,並與這些小鼠現有的神經元網絡整合在一起。
  • 自體富血小板血漿聯合骨髓濃縮物治療脊髓損傷
    細胞移植療法已在脊髓損傷後神經再生相關動物研究中顯示出希望;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單一細胞移植治療策略實現脊髓損傷後的功能恢復較為困難。與其他基於細胞的療法相比,骨髓濃縮物具有較低的免疫原性,廣泛的可利用性,無道德方面的問題,還可能是幹細胞(例如造血和間充質幹細胞)和其他祖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多種生長因子的豐富來源。
  • 日本學者成功讓小鼠中樞神經再生,或可用於治療脊髓損傷
    日本學者成功讓小鼠中樞神經再生,或可用於治療脊髓損傷 日本九州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了抑制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細胞再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克服這一障礙讓中樞神經細胞再生的方法。
  • 《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18-2019年最受歡迎脊髓損傷研究文章介紹
    出版年: MAR 2019DOI: 10.4103/1673-5374.245480被引頻次: 9抑制鐵死亡可作為治療脊髓損傷的一個新方法?鐵死亡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由鐵依賴的脂質過氧化損傷引起的細胞死亡模式,在腫瘤、腦出血、腎損傷中已發現鐵死亡,目前在脊髓損傷中尚無報導。
  • 又一好消息,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發突破
    Tuszynski博士說,在這項研究之前,在實驗室開發的神經幹細胞移植物有點像黑盒子。 雖然之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出脊髓損傷動物模型在神經幹細胞移植後功能得到改善,但是科學家們並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 「黑盒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成功修復脊髓損傷
    在一項新研究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成功將高度分化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損傷處,同時記錄移植物如何生長並填充損傷部位,並與動物現有的神經網絡整合和模仿。 Ceto表示:「我們知道受損的宿主軸突廣泛地生長到損傷部位,而移植神經元又將大量軸突延伸到脊髓中,但是我們不知道移植物內部實際上發生了什麼活動,也沒有明確宿主軸突和移植軸突是否真的在建立功能連接。」因此,Ceto,Tuszynski及其同事利用了最新的技術,用光代替電,來刺激和記錄遺傳和解剖學定義的神經元群體的活動。
  • 脊髓損傷後大腦運動皮質的重塑在何處發生?
    該研究還發現脊髓半切以後,雙側大腦運動皮質均發生不同程度重塑,並且這種重塑水平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神經電生理只能在大體上粗略評估重塑變化,離體切片後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的方法只能通過切片斷面的形式在不同的動物身上觀察到樹突棘合併後的變化,僅能夠部分且粗略地評估脊髓損傷後樹突棘形態和數量的變化。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再生的問題,近年來,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神經幹細胞(NSCs)成為研究的焦點,有望為SCI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現就NSCs移植在脊髓損傷治療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 「換頭術」的世界難題:脊髓損傷修復不解決,則「毫無意義」
    「換頭術」新聞引起的漣漪不僅因為它挑戰現有醫學倫理,也因為它在技術上還遠沒有達到能真正實現的程度。在脊髓再生、免疫排斥、大腦缺血灌注的幾個難點中,脊髓再生是最具攻堅意義的世界級難題。「脊髓組織是人體信號傳遞的中樞,像電纜,大腦皮層與外周運動與感覺的信號都是通過脊髓組織傳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