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文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陶瓷微書)代表性傳承人
一片名片大小的陶瓷上,可以書寫下300首五言古詩,一隻85釐米高的陶瓷箭筒,可以是一整部《三國志》的載體,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芝文的陶瓷微書,毫釐之小,畫面之美,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驚嘆。
在古代,微書多寫在娟、布或者紙上,而今天,王芝文獨闢蹊徑,以陶瓷為載體,僅憑肉眼裸視創作,成為了這個毫釐世界的主宰者。「一個人撐起一項國家非遺」——業界曾這樣評價王芝文和他的陶瓷微書。2014年底,陶瓷微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項國家級非遺的特殊之處在於,王芝文既是它的傳承人也是創造者,繼承的是技藝創新的是材料載體與表現風格。
天球瓶山水微書《唐宋名家名文》
他的微書,方寸千言,字字珠璣,有的精抄詩詞,有的筆誦經文,還有的將微書融於彩瓷、繪畫之中,形成獨特的微書美學。《傾國豔》遠看是牡丹花,近看還是牡丹花,只有拿起了放大鏡,才發現柔軟的花瓣、挺拔的翠葉是由針頭大小的字組成,橫豎撇捺全部蒼勁有力。再細細閱讀,這裡面的字超過了十萬多個,是兩部作品《易經》、《書經》的全文。
用「微書」來淬鍊心性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醉心於創作的王芝文常常用彭元瑞的佳句來激勵自己。他每天堅持創作,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遠離城市喧囂,在汕頭的工作室裡,拉上窗簾、焚香、坐禪,等到心靜時執筆書寫。他說,創作的時候就必須物靜、人靜、心靜,這樣才能出好作品。

的確,微書也是一種書法,需要心性和耐性。1962年,王芝文出生在人傑地靈、清代就有微書記載的潮汕,他從小就愛好書法和美術,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對古代經典著作頗有探究興趣。在他眼裡,書法並不是簡單的寫字,而是融匯了筆法、章法和結構的書體,是無言的詩,也是無形的舞。古典巨著也不是一堆書籍,而是融合了古代文學家的人文薈萃。上世紀80年代,王芝文在汕頭市工藝美術學校美術專業畢業了,他被分配到陶瓷廠負責陶瓷設計,一直熱心書法,也一直熱心寫微書的他想到:為什麼不把微書與陶瓷結合起來?「古代人寫微書是在紙上,不利於保存,如果書寫到陶瓷上,燒制出來,至少可以保存一兩千年。」於是,他開始嘗試在陶瓷上書寫。

令人驚奇的是,書寫這些漢字的時候,王芝文不是用放大鏡而是裸視。微書在紙上書寫已經很不容易,在陶瓷上書寫更是難上加難。「微乎其微」用來形容微書還不確切,「一隻螞蟻爬過,就能佔據六七個字」似乎才能說得更明白。「剛開始練的時候,我有試過用顯微鏡,可是發現這樣下來半天寫不了10個字,就把顯微鏡扔一邊去了。」那怎麼寫出這麼小的字呢?全憑肉眼!王芝文說:「寫微書需要心手合一,既要沉得住氣,又要耐得住寂寞。就像坐禪,在一個靜態的狀態下,連呼吸都感覺的到。另外也需要耐力,不要被困難阻撓,靠的是定力。」
方寸之間 物我兩忘
陶瓷微書難在其微,妙在其巧,貴在體小而量大,不過也正是這樣的艱難,成就了王芝文的的獨一無二,也成就了王芝文的微書藝術之路。「我可能是微書界裡唯一一個知道蜘蛛會多長時間生出一個小孩來的人。」王芝文說。為了書寫微書,王芝文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定力。他經常從晚上開始創作到天亮。初期工作室條件差,沒裝空調,夏天只能開著窗,結果蚊子鑽進來咬,他怕打蚊子洩了氣,硬是堅持創作,手腳被咬出許多包也沒停下手中的筆。他的微書作品先後獲得國家級和省級金獎三十多項,先後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釣魚臺國賓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院、中國美術館、韓國首爾市政府、美國貝克斯菲爾德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並被作為「國禮」贈送外國首腦。他的代表作《三國志》更是榮獲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創作《三國志》需用35萬多個繁體漢字書寫,做到一年多的時候王芝文有點灰心,因為書寫的困難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整個過程比較枯燥,字那麼小,量那麼大,而且創作還有一定的風險性,每天一筆一划的創作,之後還需要燒制,萬一最後燒制環節出現問題將功虧一簣,那對創作者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直到有一天,他想明白了,既然決心要申報世界之最,就不會容易,「如果容易的話,就不存在『之最』了!」就是這樣一個支撐點,讓王芝文決定再艱苦都要做下去,這一做就是七年。
漢光瓷山水微書《朱子家訓》
陶瓷微書要成為一件作品,需經過3次燒制,分別是燒成坯、上墨後再燒、上色後再燒。對王芝文來說,每一次燒制都是幾天幾夜的煎熬,「直到作品成功燒制出來,我才能放下心頭的大石。」創作《三國志》期間還有一件有趣的故事就是燒制的那個過程。《三國志》由於器形比較大,文字承載量也非常豐厚,所以就放到他最信任的朋友窯廠裡燒。燒制當天王芝文徹夜難眠,就怕出現任何問題。第二天朋友打電話說:「完了,燒壞了。」王芝文一聽,當時語塞,這件作品承載了太多心血和情懷,這樣的結果讓王芝文說不出話,精神緊張到極致,直到朋友解釋說是開玩笑的,王志文才恢復了心智,他迫切的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就像父親對孩子的那種感情。類似這樣的作品還有《傾國戀》、《國色天香》、《唐人絕句》等。
唯一傳承人的責任
2008年,在汕頭的王芝文陶瓷微書藝術館成立了,兩年後,北京的陳列館也相繼成立。在他的藝術館裡,王芝文接待過很多海內外的參觀者,不過王芝文最願意看到的,還是後輩對陶瓷微書這項才藝的繼承。所以,這兩個展覽館不僅是一個讓大家認識了解陶瓷微書的場所,還是一個勵志的教育基地。王芝文是大師,更是老師,他不僅為培養傳承人言傳身教,而且還到中國的藝術高校擔任導師,為的是讓這項技藝發揚光大,傳播到世界各地。

多年的藝術生涯,讓王芝文總結出創作陶瓷微書的七個秘訣。一是身體條件,視力、體質都要過硬;二是心理素質,信心、毅力至關重要;三是書法功底,寫出的字要有骨有靈魂;四是美術基礎,紮實的色彩知識和靈活的構圖技巧;五是古文素養,只有愛讀古詩詞,寫起來才有感覺;六是陶瓷知識,要深諳原料配方、燒窯過程等;七是環境因素,準備工作、工具選擇等也很關鍵。如此之高的門檻,讓不少學徒知難而退。不過,王芝文已經找到兩位頗有造詣的繼承人,希望這項手藝不要在自己這裡斷層。
酸枝瓷板山水微書《千家言》
陶瓷微書藝術館承載了太多王芝文的情懷和希望,王芝文用「微書」來淬鍊心性,創作起來物我兩忘;微書也用「美」來回報王芝文用心書寫的時光與歲月。在陶瓷微書藝術館看到這些微書作品,即便有的是燒壞了的殘品,也會讓很多人看到一種精神,那就是強大的心性和毅力。能夠把中國漢字完美地微縮到如此極致,又能夠把呈現的意境被無限放大,王芝文是第一人,但不會是最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