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是英語作為高考的主考科目,一直沒有改變過。尤其是高校,基本上把畢業和英語四級證書掛鈎。沒拿到英語四級證書的學生,就沒法拿到學位證書,只能拿個畢業證書而已,非常嚴格。還有考研考博,也都需要英語。有些評級也是跟英語掛鈎。英語不好,很多事情都沒希望。
首先,英語作為高考主考科目,是有歷史原因的。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在教育和科研等領域跟發達國家都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出國留學,接受最先進的教育理念,了解學術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就像以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而這,前提就是要懂得英語。必須懂得英語,才能互相溝通,交流,學習。所以把英語提到了戰略的層面,全民學英語,就很有必要了。
其次,隨著經貿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很快,國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尤其是最近幾年,非常多的外籍人士來到我國淘金。有人說,外國人都到中國來,而中國人不用出國,就不用重視英語了。其實不然。雖然外籍人士來到中國,很多人都帶著翻譯,但是,經貿往來越頻繁,需要互相之間的溝通交流就越多,外語就越重要了。
第三,師資力量、教育水平、科研實力的穩步提高。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們的教育水平、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研實力也實現了質的飛躍。有些領域,我們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在很多領域上也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在國內深造、做研究,並且做出了成績。英語的作用已經慢慢的在下降,可以給英語降溫了。
第四,專業人做專業事,術業有專攻。
在我們體育界,最近幾年流行一句話,就是「專業人做專業事」,比如說郎平回來帶女籃,比如姚明帶來國家男籃,比如劉國梁帶國家桌球隊等等等等。而要「專業」,就要「高精尖」,就要求人們「術業有專攻」了。要的就是專才而不是全才了。簡單點來說,就是擅長什麼就做什麼。所以,英語好的就學英語,英語差的就不學英語吧。
第五,人工智慧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翻譯軟體的成熟。
隨著人工智慧的大發展,以前很多我們不敢想像的事情,現在都變成了現實。比如說我們只要對著手機說出中文意思,手機就能自動輸入,並且翻譯成英文。或者你不會看英文的,一點翻譯,馬上就自動翻譯成中文了。這種趨勢以後會更加明顯,會越來越方便,越來越普及,越來越智能,也越來越準確。所以,英語的地位,已經不是那麼重要的了。
最後,磨刀不誤砍柴工。
很多人都說英語只是一門語言工具,不應給它套上太多附加功能,不要把它的作用看得太重。但是,既然是一門語言工具,為什麼不努力學會這門工具呢?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話,都勸我們要先磨刀呢。如果連「刀」這個工具都不去拿,不是更誤工嗎?所以,英語可以學,應該學,鼓勵大家學。
當然了,對於某些人來說,英語就是自己的剋星,可能終其一生去學習英語,也是不開竅,不得法的。與其浪費大部分精力去學一門不等用的學科,還不如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關注的領域上,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所以,英語最恰當的位置,就是放在綜合裡,最好是文理科學生都迴避不了,都要學,都要考,但是又不是最重要的那種。大家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