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粗壯的手指在纖細的藤條之間上下翻飛,精美的圖案從指尖下漸漸顯露。「一件做工精緻的藤木家具要經過七八十道工序,複雜一點的圖案至少需要用到十多種藤草。」廖祁君扯過一條由莞草製作而成的藤條,熟練地編織起來。
廖祁君是東莞市建益實業有限公司的員工,20多年來他幾乎每天與藤草相伴,先後使用數百種藤草材料編織家具。從莞草沙發到水仙草茶几,從草繩椅子到藤木衣櫃……由他編織的藤草家具曾暢銷世界各地,其中不少做工精美的藤草製品更是被博物館收藏。
一眼識別設計圖紙是否符合標準
「這張椅子的扶手感覺差點勁,彎曲的弧度不太夠,坐上去很彆扭。」廖祁君拿著一根「劣質扶手」走進一間堆滿木材的工作間,一陣熱浪迎面撲來。
「拿來我看看。」一名滿頭大汗的師傅正岔開腿坐在板凳上,仔細端詳一會後,師傅隨手抄起身邊的一根藤條,在眼前的烤火器上來回烘烤,很快筆直的藤條漸漸變彎,隨後師傅開始用刀將藤條的另一邊削尖,並用機器將藤條磨細。
這名師傅叫廖勝群,專門負責製作家具的框架,與廖祁君合作已有20多年,彼此間十分默契。
廖祁君接過藤條,一腳踩著框架,一手扯著藤皮,一疊一放,熟練地編織起來,忍不住誇獎一句「這回順手多了」。工作間裡一颱風扇吹得嘎吱響,但兩人額頭上的汗珠卻不停往下掉。這樣的工作狀態是他們的日常,彼此早已習慣。
上世紀90年代,東莞藤木製造業發達興旺,全市藤木製造企業多達100多家,僅黃江就有18家藤木家具廠。「當時藤草編織這份工作很吃香的,很多人都去應聘了。」廖祁君剛進廠學習藤草編織時,經常被堅韌的藤刺扎到手流血。
「當時一心想著趕緊學會編織技巧,也顧不上那麼多,簡單包紮一下就繼續工作了。」經過一段時間,廖祁君的手起了一層厚厚的繭,「每過一段時間繭就掉落一次,然後再長出來」。由於勤奮好學,不到半年,廖祁君就熟練掌握了拉花、半拉花等編織手法。
廖祁君的工作間總是堆滿了大大小小的木頭與藤條等數百種材料。為了選到合適的材料,他每天都要頻繁穿梭在板凳與材料堆之間。「堅韌度是我選擇材料的根據之一,在編織過程中要不停思考如何做到既美觀與又實用。」廖祁君從一堆材料裡挑出一根藤條,仔細觀察有無摺痕。
一年後,廖祁君幾乎掌握了所以編織材料的特性,甚至對各種款式的家具尺寸都瞭然於胸。「無論款式多新穎,看一眼客戶的圖紙我基本就能準確編織出來。」廖祁君說,有時候客戶為了美觀而忽略了實際使用中的舒適性。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廖祁君就會在拿到圖紙時及時與客戶溝通,如果客戶堅持己見,廖祁君就把樣品做出來再讓客戶進行體驗。
「家具的一些尺寸基本是固定的,比如桌子的高度,超出標準3釐米不僅會讓人看著不協調,而且坐上去也不會舒服。」廖祁君說,進入21世紀,藤草製品在全球都很熱銷,公司銷量最高峰的時候,一個月能賣出30多個貨櫃,大家每天都在趕貨,「我雖然也很忙,但是依然堅持自己的標準,堅持與客戶溝通」。
代表作被公司作為樣板進行推銷
在黃江藤草博物館,不僅展示著數千件不同時期的藤製生活用品,還展示著上世紀80年代藤製品工廠裡的機器和產品。
「過去的沙發主要以兩座沙發、單人沙發為主,編織手法單一,所用到的編織手藝只有拉花、半拉花、織密三種。後來客戶的要求越來越多,編織手法也越來越豐富。」廖祁君告訴記者,工廠裡至今保留著上千種編織樣品。
最讓廖祁君感到為難的是,有時客戶並沒有很明確的想法,只說自己大概喜歡什麼樣的款式。「只能靠自己發揮想像,然後邊製作邊與客戶磨合意見,這個過程是很頭疼的。」廖祁君直言,有時家具製作完成後,客戶不滿意但又說不出哪裡不好,這時候他只能和廖勝群慢慢鑽研新的編法。
廖祁君的耐心和細心服務很快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後來公司就讓他負責與客戶協商對接,提供售後服務。由於公司的產品暢銷全國各地,使得廖祁君一度常年在外奔波,足跡遍布全國各大主要城市。
「印象最深的是廈門的一家五星級酒店,這家酒店向工廠定製了600多張會議椅,其中椅子底板加了鐵的材料,酒店認為坐起來不舒服。」為了解決客戶反饋的問題,廖祁君從東莞趕往廈門,和其他兩名工人將所有椅子底下的鐵材料全部抽出。「沒有鐵材料的支撐,椅子很容易塌下去。」經過多次研究,廖祁君發現用藤拉出一個圈不僅可以託住底板,而且還十分美觀,這個方案很快獲得客戶的肯定。
廖祁君說,這一項改動他和另外兩名同事足足花費了45天時間,但是「能讓客戶滿意我心中懸著的石頭也就放下來了」。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消費升級進一步加快。2013年,東莞市建益實業有限公司開始將藤木與歐式風格結合起來,研發出不少新產品。
「一開始我們計劃開發一套時尚又實用的沙發,當時大家有點猶豫,因為沙發高低不平,大家都擔心根據模型做出來不理想。」廖祁君說,考慮到他和廖勝群合作多年一直沒有代表作,於是他們決定「大膽嘗試」。製作期間,他們利用三條藤,緊密貼合框架的弧度進行編織,以呈現出平滑光潔的效果。經過一個半月的研發製作,這套全新的沙發獲得了經銷商與材料供應商一致好評,被公司作為樣板進行推銷。
經過多年開發,廖祁君和廖勝群研發出了不少獨具特色的品牌。但後來趕上金融危機的大潮,很多藤廠企業倒閉,廖祁君與廖勝群的很多「得意之作」也逐漸進入了當地的藤草博物館中。進入藤草博物館,廖祁君和廖勝群總是饒有興趣地介紹各種風格的家具的背後故事,講述藤草加工、創造以及品牌的發展歷程。
結合鄉村旅遊設計特色藤草手工藝品
「藤草編織耗時費力,而且成本相對較高,隨著越來越多的替代品出現,這門技藝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廖祁君說,一件複雜精細的藤木家具,要經過數十道工序的反覆打磨,耗費時間和精力非常多,很多年輕人由於吃不了這個苦,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
廖祁君坦言,藤草編織手藝至少需要練習半年才能算「入門」,期間要吃不少「苦頭」。廖勝群與廖祁君曾帶過幾個年輕的徒弟,但藤草編織冬天凍手,夏天燙手,被弄破手指更是家常便飯,很難有人去堅持學習這門手藝。
「即使徒弟能夠花同樣的時間製造出製品,但沒有經過足夠長時間的磨練,也把控不好家具的弧度和美觀度。」廖祁君說,最後只有一個徒弟堅持了下來。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2015年東莞市建益實業有限公司與黃江鎮政府相關部門合作,把公司變成大學生實踐創業基地和中小學生科普基地,不斷培養和深化年輕人對藤草文化的了解。
「小朋友們感覺很新奇,大家非常積極踴躍地學習。」廖祁君說,他們每周都會組織員工到黃江鎮中心小學和康湖新樂學校進行藤草編織教學,讓小朋友編織一些簡單的手工藝品。「讓我感動的是,有一次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在用藤條給我編織了一個戒指。」廖祁君說,他拿到戒指後感到非常開心,這讓他意識到,自己在教課的過程中,不單單提升了學生們的手動能力,也讓他們真實感受到藤草編織的魅力。
廖祁君說,平時他也會使用藤草編織一些小鹿、小象、小鴨等玩具,並放到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效果不太理想。「我從事藤草編織20多年,其他工作也不會,我不想這門技藝就這麼消失。」廖祁君表示,藤草家具在中國歷史悠久,莞草編織技術更是廣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個人的口耳相傳,需要與產業結合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要通過不斷創新,讓非遺技藝的商業價值得到顯現。」黃江企業家葉林波說,在技術創新上東莞市建益實業有限公司也進行了自己的嘗試。「過去我們用的都是土藤編織,現在莞草、水浮蓮、香蕉葉、玉米葉以及紙繩都是我們研發利用的原材料。」葉林波說,傳統編織技術與環保材料的結合讓產品逐漸被更多人接受。
目前,東莞提出實施「鄉村工匠」工程,提升鄉村特色人才對鄉村振興的示範帶動作用,這讓廖祁君和廖勝群更加堅定了傳承和發展藤草編織技藝的決心和信心。
「今後我們可以結合鄉村旅遊,設計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藤草手工藝品。」廖祁君說,有人關注這門技藝就不會消失。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