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荊芥
常用的一些調料,我們耳熟能詳;不常用的,便有陌生感,如砂仁、丁香、玉桂、豆蔻、辣根等;更有一些則很少用到,如白芷,它也叫香白芷,原系藥材,其形如胡蘿蔔之根,味辛性溫,可發表、祛風、止痛,治感冒。因其芳香,故烹調中常用於去腥、解膩、增香、添味。又如荊芥,它也為知名藥材.同樣可用作烹飪中的香料。
雲南景頗族人在做「螺螄湯」和「舂鱔魚」時,都要用上荊芥。做「螺螄湯」,先剔出螺螄肉,煸炒後放人湯鍋去煮,用的調料多達十七種,其中就有荊芥。在做「春鱔魚」時,鱔魚要用炭燒熟後,放入炒花生及八種調料舂細,其中有切成末的荊芥。
荊芥又名假蘇.延邊地區叫臭荊芥,之所以稱其為「假蘇」,是因其與紫蘇同屬唇形科(該科植物的莖為方形,花為唇形,多有芳香)。荊芥味感清爽,有異香.延邊朝鮮族人在烹調中把它作為去腥解膩的調味佳品。夏天,把青荊芥去硬梗,切末使用。秋天和冬天則曬乾研末,叫荊芥面。朝鮮族人吃狗肉要蘸狗肉醬,醬的做法是:蔥薑末爆鍋後放面醬與狗板油。煸炒後放荊芥面、辣椒麵、韭菜花及狗肉原湯與鹽,慢火燒至出香味。他們也在燉魚湯時放點荊芥面,有提鮮、添香及去腥作用。在鄂西北,人們做菜時也常用荊芥作調料,和香菜一樣使用普遍,也可在醃菜時加點荊芥,使之味更鮮美。
據說。在熟肉上放幾支(或在肉底下墊一些)荊芥,蒼蠅不叮,螞蟻不爬。
02香茅草
生活在雲南德宏州隴川縣(瑞麗之北)的景頗族人,對昆蟲感興趣,他們平時所吃的菜中有「蒸蛋」,可那蛋不是雞蛋。而是黃螞蟻卵——將洗淨的黃螞蟻卵拌以油、鹽、姜、蔥、蒜泥與香茅草,包以芭蕉葉,放入甑中蒸熟即得。調料中的香茅草,在此菜中就起增香的作用。
傣族的香茅草烤魚與烤雞肉也是常見的有民族特色的菜:魚腹內填入蔥姜蒜、鹽與辣椒,用香茅草紮好,放到火上去烤:雞則烤後拆骨,舂成泥,調入蔥、蒜、香菜、辣椒、鹽,捏成拳頭大,用香茅草捆住,以竹片夾起,用炭火烘烤.烤好後把香茅草去掉。講究一點的,則將雞砍成兩半,去骨,搓鹽,抹上醬油:再將香菜、辣椒、花椒葉、姜、蔥、蒜、芹菜與香茅草剁成末,捶出汁,入盆,加鹽、味精、豬油、胡椒拌勻成香料汁。當雞烤乾並捶松後,抹上香料汁,將兩片雞合攏,用香茅草綑紮後,再用竹片夾好,上炭火烘烤淋以豬油,至皮酥脆。因菜餚中有香茅草「助陣」,香茅草的清香不僅能去魚肉、雞肉之腥羶,還能融合到魚肉、雞肉中去。
香茅草屬禾本科植物,亦稱檸檬茅、大楓茅,稈粗葉長,葉兩面均為灰白色且葉面粗糙,折斷後有辛辣的異香.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愛用其嫩葉作為香料來烹製菜餚。除雲南外,香茅草在我國南部及臺灣地區也有栽培:它可入藥,有消炎殺菌、舒筋活絡的功效。
03香藤
獨山縣在貴州省都勻之南,那兒的酸菜很有名,但香藤粑粑卻鮮為人知,這可是布依族村鎮人家的風味小吃。令我感興趣的是。製作這種粑粑時用了香藤:糯米要浸過,那水是淡紅色的,有香氣,原來水中加了香藤。糯米須浸小時,然後磨成糊狀米漿(漿中加棉花菜,它野生於稻田,加它以增加粑的韌性)。米漿去水後揉成粑坯,上鍋油煎。講究的有餡,甜者白糖芝麻,鹹者韭菜豬肉。因是在二月製作,所以也叫「二月粑」。用香藤,也是為了增香。
從香藤粑讓我想到了在四川瀘州的黃粑,它軟糯甘甜,回味悠長,色澤橙黃又芳香宜人。這芳香來自黃粑葉,即高良姜的葉。製作時,在熟糯米外包以黃粑葉,然後上籠去蒸,也可不包——把燜好的半成品直接撈入墊有黃粑葉的籠中。
香藤為地方名、學名不詳,很遺憾!會否是雞屎藤?雞屎藤雖有臭味,但曬乾研末摻入糯米粉中蒸熟後,會有香氣。海南島就有雞屎藤粑粑。此外,布依族也有此粑,為貴州興仁縣(該縣在黔西南)小吃,製法與香藤粑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