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4日 14: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魏燕俠
字號內容摘要:主流知識論以葛梯爾問題為核心,代表人物包括阿爾文·戈德曼、理察·費德爾曼、厄內斯特·索薩等,他們提出了各種認知確證理論,形成了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兩大知識論流派。與主流知識論不同,形式知識論著重關注知識概念模型與認知推理的形式研究。魏燕俠認為使用不同的邏輯技術對葛梯爾問題進行分析,會導致不同的認識,她通過使用謂詞抽象這種邏輯技術對包括葛梯爾第一反例在內的一批葛梯爾型反例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這類葛梯爾型反例只是語言問題,並不是所有葛梯爾型反例都構成對傳統知識三元定義的挑戰。他基於認知邏輯與認識論研究的現狀,主張知識論的研究不僅要關注單個主體的認知行為與知識分析,同樣應該重視多主體之間知識的傳遞與交流,公共知識模型的建立也十分重要。
關鍵詞:葛梯爾;研究;形式知識;辛迪卡;分析;認知邏輯;語義;爾型;主流知識;本瑟姆
作者簡介:
近些年來,以範·本瑟姆(van Bentham)為代表的知識論學家們提出了「主流知識論」與「形式知識論」的區分。主流知識論以葛梯爾問題為核心,代表人物包括阿爾文·戈德曼、理察·費德爾曼、厄內斯特·索薩等,他們提出了各種認知確證理論,形成了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兩大知識論流派。但由於受困於葛梯爾型反例,主流知識論始終沒有實現根本突破。形式知識論指的是使用形式方法對知識論的概念與問題進行研究的新興分支。它肇始於辛迪卡在20世紀60年代所開創的知識概念的邏輯分析傳統。這些形式方法來自於邏輯、可計算性理論和概率理論等形式科學或理論。與主流知識論不同,形式知識論著重關注知識概念模型與認知推理的形式研究。形式知識論有著源於科學的嚴密性與精確性,吸引了國內外一大批知識論學者的目光。
形式知識論的研究主題和研究脈絡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知識相關概念的邏輯刻畫。辛迪卡在其著作《知識與信念》中,首創從認知邏輯的角度對知識概念進行分析。並且,辛迪卡最早使用可能世界理論來定義知識。這就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十分有趣的外延思考方式,從而可以考慮在給定情形下主體知道什麼或相信什麼。根據辛迪卡的觀點,一個主體知道某個命題為真,如果這一命題在所有與真實世界一致的情形中都為真,換句話說,知識即在可能性的邏輯空間中為真。與此同時,作為當代知識論的核心概念,確證概念也逐漸成為形式知識論的關注焦點。主流知識論學家們圍繞著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知識論構想,但他們往往只關注該概念的理論內容,卻忽視了它的形式模型與推理關係。形式知識論學家阿特莫夫與費丁等人致力於融合確證研究的知識論傳統與數理邏輯傳統,開創了確證邏輯這一新的研究領域。中國學者劉新文、李娜、李巍等人跟進並拓展了確證邏輯的研究。劉新文指出,葛梯爾推理在形式上是正確的,它屬於處理部分核證的確證邏輯領域,但是與事實性確證和知識的確證邏輯系統不協調。李娜、李巍運用確證邏輯驗證了戈德曼和雷爾的知識原則,證明了形式知識論與主流知識論在若干主題上的理論一致性。這些形式表徵方法與成果豐富了我們對知識論概念的理解。
第二,知識論問題的形式分析。這體現在對當代知識論的核心問題——葛梯爾問題的分析上。劉易斯認為傳統知識三元分析把確證看作知識的必要條件是不恰當的。在他看來,確證要素相對於知識而言,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他採用可能世界理論對知識進行分析,主張一種知識語境歸屬的觀點,這就削弱了確證的地位。弗洛裡迪認為,葛梯爾問題在邏輯上是不可迴避的,也是不可解答的。眾多葛梯爾型反例可以歸結為同一個邏輯問題,即真與確證之間缺少一種成功的協作。弗洛裡迪通過分別構造單主體情形和多主體情形下的邏輯模型,令人信服地表明在分布式知識系統中,主體間無法成功地進行協作,完成認知融合。貝森提出,以邏輯知識為代表的先天知識也存在葛梯爾型反例,這一主張突破了戈德曼提出的傳統知識三元定義適用於先天命題,葛梯爾型反例只出現在經驗命題層面的觀點。魏燕俠認為使用不同的邏輯技術對葛梯爾問題進行分析,會導致不同的認識,她通過使用謂詞抽象這種邏輯技術對包括葛梯爾第一反例在內的一批葛梯爾型反例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這類葛梯爾型反例只是語言問題,並不是所有葛梯爾型反例都構成對傳統知識三元定義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