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08版光碟發布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4月1日上午,「物種2000」組織及其中國節點在北京發布了「全球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08版)」光碟,這是該組織第八次發布全球生物物種年度名錄,也是中國作為該組織地區節點第一次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年度名錄。到目前為止,全球生物物種名錄共收集了世界上110萬個經過科學家確認的生物物種的綜合信息。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08版)共完成了44141個物種的編目,其中植物35337種,動物8804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主席陳宜瑜院士,秘書長馬克平,「物種2000」項目執行主任Frank Bisby、中科院動物所所長孟安明院士以及來自科技部、國家林業局、農業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國家海洋局等相關單位的代表出席了發布會,會議由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局長張知彬主持。

    陳宜瑜院士在致辭中表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託於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中國作為世界上生物物種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一直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全球生物物種名錄的編制促進了各國間物種信息的交流,為更加深入地研究生態系統、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生存環境都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

    Frank Bisby教授介紹說,此次發布的全球生物物種名錄2008版中的每個物種,均被賦予了一個獨特的代碼,即生命科學標識碼(LSID),這個標識碼是各種植物、動物、真菌和微生物拉丁學名的補充,不能被人們直接使用,主要用於計算機處理,它們可以表達生物物種中更精細的分類學概念差異,支持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之間電子化的交互操作,同時可以準確跟蹤名錄版本更新而出現的越來越多的變化。

    陳宜瑜和Frank Bisby還向國內使用「名錄」的主要單位代表贈送了光碟。

    超級連結:

    物種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生物進化和分類的一個基本單位,是將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連接起來的紐帶。物種攜帶並表達著存在於個體內的遺傳多樣性的信息,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生態過程的順利進行,構成了人類文明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物種2000(Species 2000)」是一個在英國註冊的非營利組織,由52個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組織以聯邦的形式聯合而成,秘書處設在英國的雷丁大學。該組織與綜合分類學信息系統(ITIS)合作,編制全球生物物種名錄(Catalogue of Life)。通過7年來約3000名生物學家的努力,到目前為止,該名錄已經收集了1,105,589個經過確認的物種學名。該組織計劃到2011年完成地球上全部已知物種名錄的收集工作,包括所有現有的植物、動物和菌物。該名錄的內容可以通過光碟和網站免費獲得。

    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於2005年12月向物種2000主任會議遞交加入其項目的申請,2006年1月4日得到正式批准,並於2006年10月20日正式啟動「物種2000」中國節點,成為「物種2000」項目的一個地區節點。

    「物種2000」中國節點數據嚴格遵循「物種2000」全球項目的標準數據格式,對每個物種收集整理學名、同物異名、俗名、原始資料庫、科及更高級分類階元、分布和參考文獻信息。

    「物種2000」中國節點為信息服務建立了基於Internet的數據共享系統。數據共享系統由基礎數據構建的門戶網站和分別設立在中科院動物所、植物所和微生物所的3個分布式資料庫組成。年度名錄通過門戶網站的集中數據實現。動態名錄通過3個機構支持的3個分布式資料庫實現。年度名錄光碟每年更新出版一次。「物種2000」中國節點網站已經建成(http://www.sp2000.cn),網頁內容包含新聞和物種年度名錄等,可以在線查詢已收錄的物種信息。


「全球及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08版)」光碟在京發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委員會主席陳宜瑜院士致辭



「物種2000」項目執行主任Frank Bisby致辭



陳宜瑜和Frank Bisby向國內使用「名錄」的主要單位代表贈送光碟



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局長張知彬主持會議


相關焦點

  •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2018版》發布!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天,在北京動物園舉行的「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大會」上,張亞平副院長代表中國科學院和生態環境部雙方共同發布2018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我們知道,生物物種名錄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或行政單元的生物區系本底性的基礎資料。及時更新生物物種名錄對於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與利用實踐都是十分重要的。
  • 2018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天,在北京動物園舉行的「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大會」上,張亞平副院長代表中國科學院和生態環境部雙方共同發布2018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我們知道,生物物種名錄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或行政單元的生物區系本底性的基礎資料。
  •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在線發布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近日在線發布了最新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2020版年度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其中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
  • 2020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新增物種近1.6萬個
    今天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日前在線發布。記者注意到,2020版年度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相比去年名錄,共新增了15971個物種。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
  •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發布 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
    記者從中科院植物所了解到,《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日前在線發布。  2020版年度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其中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等。
  • 中科院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和《中國生物多樣性...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施爾畏、《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迪亞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胡德平出席大會並致辭。會上,施爾畏宣布,環保部和中科院聯合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15版》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
  • 剛被收錄進《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與北侖關係很大!
    剛被收錄進《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與北侖關係很大!2020版》的新物種——「北侖姬蛙」5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CASEarth)資助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在線發布。
  • 中科院與環保部聯合發布2016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代表中科院和環保部聯合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為摸清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家底,支持我國履行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從2008年開始,中科院聯合環保部組織100多位分類學專家,基於已有文獻,對我國已知物種進行編研。
  • 新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
    本報訊(記者 張航)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日前發布,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相比2019版,共新收錄15971個物種,新增蠅類類群。 據介紹,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
  • 《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人類活動成物種滅絕首因
    由於自然資源過度利用、嚴重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和氣候變化等原因,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威脅。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辦「紀念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25周年」專題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環境部和中科院共同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真菌卷》。
  • 中國生物「家底」逐漸清晰,究竟有多少種生物物種?
    我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可中國究竟有多少種動植物、微生物呢?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剛剛發布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給出了最新答案:122280種,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以及細菌、病毒等物種。
  • 雲南發布全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5月21日,雲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簡稱《名錄》),這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也是目前雲南省最準確、最系統、最權威的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生物多樣性日:我國首個生態系統名錄《雲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
    生物多樣性日:我國首個生態系統名錄《雲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新鮮出爐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5月22日 13:45 A-A+ 202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及其議定書締約方會議將在中國舉辦,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充分認可,也將推動中國相關工作的不斷深化和拓展。
  •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下載及安裝說明
    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A類)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CASEarth)資助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正式在線發布。下面介紹下載地址和安裝說明。
  • 《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公布 33種動植物被列為「惡性...
    結合5月下旬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宣傳活動,雲南省生態環境廳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以下簡稱《名錄》),其中顯示,有33種動植物被列為Ⅰ級惡性入侵類。 說起外來入侵物種,我們並不陌生。
  • 最新版《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發布—新聞—科學網
    日前,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6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最新版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外發布。
  • IUCN紅色名錄發布更新,32000個物種瀕臨滅絕之危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 2020年7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了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涵蓋了其所監測的120000個物種的變化命運。這份最新名錄顯示,目前,有超過32000個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 大銀魚西番蓮仙人掌入列 雲南發布最全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央廣網昆明5月21消息(記者李健飛)聯合國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顯示,1970年以來每個國家入侵的外來物種數量增加了約70%,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過去50年對全球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的因素之一。
  • 小龍蝦上榜雲南入侵物種名錄
    雲南省發布了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19年農業農村科教環能工作要點》提出,將推動外來物種管理立法,提出第二批國家重點管理外來物種名錄。新京報訊 5月21日,雲南發布《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2019版)》(以下簡稱《名錄》),是我國首個省級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