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配師在助聽器調試的過程中,會用到兩個概念:通道與頻段
運用通道與頻段調試,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解決聽障患者的聆聽需求。那麼,兩者有什麼差異呢?
首先,從理論角度來說:
頻段是助聽器頻響特性的表現,是最小的頻率劃分範圍,劃分後固定不變,無獨立的壓縮特性。
通道是在頻段基礎上組合的,每一個通道都相當於一個獨立的處理單元;各個單元相對獨立、也可同時處理,被稱為「通道」。
例如:
廈門從島內到島外,開車可以走四座大橋:海滄大橋、杏林大橋、集美大橋、廈門大橋。
如果這四座橋上,每座橋上有四個車道,那麼這時候,我們可以把每個車道比作一個頻段,而每座大橋就是一個通道。
從配圖看,這就可以理解成一臺4通道16頻段的助聽器。
其次,從調試軟體上看:
可編程頻段:是利用驗配軟體來控制助聽器頻響範圍內的增益,所以可編程頻段的調節只能體現在增益的變化上。
可編程通道:每個通道作為一個獨立處理單元,每個單元內均可以獨立調試壓宿比、壓縮拐點、增益、輸出、降噪等。
▲ 頻段
▲ 通道
▲ 調試頻段
▲ 調試通道
最後,通道和頻段多的好處
圖一:雙通道助聽器。該聽力狀況,理論上需要補償的範圍為陰影部分,A處補償過多,但是B處補償嚴重不足。
圖二:多通道助聽器。同樣的聽力損失,理論上需要的補償範圍相同,為陰影部分。C處相較於圖一的A處,補償只是略多,而且通道越多,補償就會越精細;D處相較於圖一的B處,這裡的補償只是略有不足,且通道越多,越接近補償要求。
在調試軟體上的體現如下圖:
圖一
圖二
同一聽力圖,圖一驗配的是領先70(8通道)ITC標準功率,最佳驗配之後,頻響曲線與目標增益曲線有一定偏差;圖二驗配的是領航90(32通道)ITC標準功率,最佳驗配之後,頻響曲線圖與目標增益曲線基本吻合。
單通道處理若是以滿足低頻處增益需求為主,則會造成高頻補償不足;以滿足高頻增益需求為主,則會造成低頻補償過度。
所以,對於不平坦的聽力圖如陡降型,更適合多通道壓縮的助聽器。助聽器通道越多,補償越精細,更有頻率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