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文字自從被人類應用之後,人們的主觀思維才得以流通傳播,這是思想交流的一個必備途徑。
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社交圈逐步擴大,以至於經常面臨跨語言的交流的問題,比如說漢語所稱呼的沙發 ,英語中被稱為Sofa。
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人們都知道「Sofa」就是「沙發」,不同的語言,但是所代表的事物是一樣的。
再比如,北方一些地區稱呼土豆為「山藥」,稱呼山藥也叫「山藥」,而更多地區會將這兩種東西的稱呼區分開來,土豆就是土豆,山藥就是山藥。
雖然在稱呼上有區別,但是在認知上所有人還是都能夠達成共識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情況:表達方式相同,共識一致,但所指事物卻不同呢?
這看似是一個非常矛盾問題,但如果這種現象真的存在的話,可能也永遠沒有辦法去證明。
顏色悖論
大家都知道,天空是藍色的,雲朵是白色的,這一點,我想全世界的認識都是相同的。
但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你問他天空是什麼顏色的?他回答藍色;雲朵是什麼顏色的?他回答白色。但實際上,他所看到的天空卻是綠色的,雲朵是紅色的。
這是因為他從小就被人灌輸了天空是藍色的,雲朵是白色的,所以他理所當然的就稱呼他看到的那個天空的顏色為藍色。同時,他也會將所有與他認識中天空相同的顏色稱為藍色。
那麼這裡就出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如何才能證明他所看到的顏色和別人是不一樣的?
第二:你怎麼證明你不是上述故事中的這個人?
有人說,可以讓他畫畫,如果在理智的情況下,他一定可以準確找出與天空和雲朵顏色相對應的畫筆的。而按照這個人的認知,他畫出來的畫也一定是綠色的天空,紅色的雲朵。
但事實上,他的確可以準確地匹配出顏色,但是他的認知已經被固定,他認為他所看到的綠色就是所有人公認的藍色,紅色就是所有人公認的白色,所以他最終還是會拿起他認為的「綠色」和「紅色」的畫筆,準確的畫出一副藍天白雲圖。
如果有人還沒有理解這個悖論的話這裡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動物所看到的顏色和人類是不同的,就比如一些猿類,他們眼裡的世界只有黑白灰,只不過因為光的原因會在灰度上有一些區別。
那麼如果讓這隻猿去畫出它眼裡的天空的話,它還是會拿起和它所看到的天空一樣灰度的顏色,也就是人類所說的藍色,所以他畫出來的畫依然是一副藍天白雲。
很多人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色盲悖論」,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夠準確,因為色盲是他對顏色的認知和對顏色的表達都區別於他人,而現在所說的這情況是,他對顏色的表達與別人相同,但是實際的認知卻不同。
絕對的主觀與相對的客觀
從上述這個問題中,我們是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客觀,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通過每個人的主觀意識去定義,然後再去表達的。
通過交流,這種主觀認知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後,我們就認為這是客觀的。
但其實,我們遠遠還沒有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我們也沒有辦法去看透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即使是對顏色的定義,也只是我們腦中對於信息處理後反饋的結果,也許,這個世界本就沒有顏色呢?
或許你有辦法解開這個悖論,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
我是就喜歡【猜你不知道】的文化領域創作者易涵,歡迎大家與我一同探討世界上那些好玩又燒腦的神秘東東,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