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能疊一堆核 英特爾為啥非要跟頻率較勁兒?-Intel,多核,CPU...

2020-11-24 驅動之家

了解處理器特性的朋友都知道,在TDP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一顆處理器的核心數量越多,那麼主頻和加速頻率就沒有辦法做的太高。因為整個處理器想要控制好功耗的話,那就意味著每一個核心都要控制功耗,而功耗不高,頻率自然很難上得去,這就是為什麼處理器核心數量越多,大家看到的主頻和加速頻率會相對越低。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多核心好還是高主頻好的爭論喋喋不休。在理想情況下,當然是核心越多、主頻越高越好。但實際情況並不允許無腦堆核心或無腦拉主頻,總要在核心數和主頻之間做一個取捨和平衡。

·多核好,還是高主頻好?

那麼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究竟是多核心好呢?還是高主頻好呢?其實我們可以做一個比喻來試著說明這個問題。

現在,我們把處理器比作一家工廠,核心數就相當於工人的數量,而主頻呢,就相當於工人自身的能力。

對於工廠來說,提升工作效率主要有三種方法:

第一,通過技術創新、設備升級或者管理方法升級來提升效率;

第二,通過招聘更多的工人,奉行人多力量大來提升效率;

第三,通過招聘數量有限,但工作能力超強的人來提升效率。

我們假設以目前的狀況來看,這家工廠在技術創新、設備等級、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已是業界數一數二,短時間無法在這些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強行通過此方法來提升效率的話,大概率會得不償失。

那麼這家工廠就需要考慮第二和第三種方法。

首先,招聘大量工人確實是簡單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但是招進來的這些工人們,每個人的能力參差不齊,有的是勞動模範,工作能力超強、效率極高,而有的人卻比較愛偷懶,常常在上班時間摸魚。因此,雖然通過大量招聘工人解決了整體工作效率問題,但總有那麼一些不合格的人在渾水摸魚,享受著「大鍋飯」的紅利。


人多力量確實大

在了解到這種情況之後,工廠決定選擇另一種方法,也就是不去盲目擴大工人數量,而是精挑細選,專門選那些工作技能高超的工匠級選手來工廠工作。最終工廠發現,因為這些匠人們工作方法嫻熟、工作技能強,所以雖然數量不多,但一個人卻往往能比那些摸魚的人幹出雙倍甚至三倍的工作,因此這樣的方法既能夠保證工作效率,同時又能夠保證每一個崗位沒有短板。


但人數少卻個個都是精英的話,更能打得起硬仗

對比之下,在採用第二種方法的時候,這家工廠看起來每天上下班熱熱鬧鬧,一派繁榮景象,但其中卻存在不少濫竽充數之人,有時遇到棘手問題,總是感覺力不從心。而在採用第三種方法之後,工廠雖然平靜了很多,似乎也不那麼熱鬧,但實際打起硬仗來,真是個頂個的強。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就會明白,對於處理器這座工廠來說,如果很多工人能夠同時具備高素質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但是如果沒法保證來工廠工作的每個人都是勞動模範,那麼不如在保證數量的前提下,讓每一個人都具備更強的技能。

·有了高主頻,6核戰8核一點都不虛

事實上,英特爾在酷睿平臺所做的選擇,就是第三條。

在4月初發布的十代酷睿H系列處理器上,英特爾為酷睿i7、i9家族賦予了更高的主頻,以及全面突破5GHz的睿頻加速能力,雖然主流依舊是6核心和8核心處理器,並未給十代酷睿這家工廠招聘更多的「工人」(核心),但「慧眼識珠」的英特爾給這家工廠安排的全是勞動模範,他們每個人都擁有高超的技能,來確保十代酷睿這座工廠能夠在打硬仗時表現更加出色。


十代酷睿同時具備多核心+高主頻/睿頻特性

怎麼?不相信嗎?我們看一些測試數據好了,畢竟測試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方法。

對於處理器來說,運行遊戲稱得上是打硬仗了。那麼6核心的十代酷睿和8核心的銳龍4000表現如何呢?看看下面的遊戲測試結果。

為了證明對比是客觀的,所以我們都通過遊戲自帶的Benchmark程序來測試,它不僅能夠反映幀數表現,還能夠給出配置信息。


CPU Render,平均:116fps、最低:63fps、最高:235fps


CPU Render,平均:100fps、最低:78fps、最高:148fps

《古墓麗影:暗影》的Benchmark程序可以記錄處理器渲染性能,所以既然是對比處理器,那麼這一項性能就比較關鍵了。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到:

英特爾十代酷睿平臺在CPU Render(渲染)測試中,平均:116fps、最低:63fps、最高:235fps;

AMD三代銳龍平臺在CPU Render測試中,平均:100fps、最低:78fps、最高:148fps。

在平均幀和最高幀表現上,英特爾十代酷睿平臺明顯優於AMD三代銳龍平臺,分別高16幀和87幀,在最低幀上不如AMD三代銳龍平臺,低15幀。

6核心打不過8核心嗎?

再看一個《刺客信條:奧德賽》的測試:


英特爾十代酷睿,最高畫質平均:51fps、最高:95fps、最低:15fps


AMD三代銳龍,最高畫質平均:49fps、最高:75fps、最低:26fps

最終測試結果為:

英特爾十代酷睿平臺,最高畫質平均:51fps、最高:95fps、最低:15fps

AMD三代銳龍平臺,最高畫質平均:49fps、最高:75fps、最低:26fps

英特爾十代酷睿平臺在平均幀,最高幀表現上優於AMD三代銳龍平臺,最低幀表現上不如後者,整體表現優於AMD三代銳龍平臺。

最後再看一個《英雄聯盟》的測試,為了公正客觀我們使用第三方軟體記錄幀數表現。

英特爾十代酷睿i7-10750H平臺平均幀數135.36fps,最高幀數225fps,整體幀數波動比較平穩。

AMD三代銳龍Ryzen 7 4800H平臺的平均幀數為117.65fps,最高幀數200fps,比英特爾十代酷睿平臺分別低17.71幀、25幀,差異較為明顯。不過這個幀數差異對於實際遊戲體驗沒有實質影響,二者都能流暢運行這款遊戲。

在內存、硬碟、顯卡都一樣的情況下,一顆6核心處理器在實際遊戲應用中的表現要好於一顆8核心處理器,頻率自然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實如果大家有興趣、有條件的話,可以自己測試更多的遊戲,看看是不是這種結果。此外,除了移動級酷睿具備這樣的優勢之外,桌面級酷睿處理器得益於更高的主頻和睿頻能力,同樣在實際遊戲中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

·核心數保證的前提下,高主頻為何更有價值?

看到這裡有朋友可能會問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高頻率真的影響那麼大嗎?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一張圖就可以說明白:

上面這張圖是電腦在運行遊戲時,處理器核心的佔用情況。可以看到紅框中4個線程,也就是2個核心的佔用率是非常高的,而且最右側核心佔用率大多數時間為100%,而上面的8個線程,也就是4個核心,佔用率其實是比較低的。這也是我們平時常常提到的為什麼玩遊戲,4核-6核是目前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因為大多數遊戲對於核心數量的依賴就是這麼多,即便有100個核,在遊戲應用裡主要發揮作用的還是那2-4個核心,只不過核心數越多,處理器總體負載就越低,其意義在於當你玩遊戲的時候還想幹點別的,比如剪視頻、辦公、網絡直播推流的話,電腦不會出現卡頓。

而如果你只是專注於玩遊戲,並不會在同一時間做其它高負載任務的話,核心數相對於主頻來說,後者才應該是主要關注的因素。

·堆核並非不好,只是要精益求精才更有意義

到這裡,我們就能夠回答標題所提出的問題了,為什麼明明能堆一堆核心,但英特爾卻偏偏要跟頻率較勁呢?

其實說到這裡需要再次確認一個前提,我們的觀點並不是說多核心不好,而是說在增加核心數的情況下,同時也要保證每個核心擁有更好的性能表現,這樣對於整個處理器來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提升。你如果能夠打包票100個核心個頂個都是最強者,那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來說自然是表示歡迎。不過現實中想要實現這一點,基本不太可能。

此外,其實對於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從多核心上獲得的收益要遠遠低於從高主頻上獲得的收益。因為多核心處理器主要還是應用在數據中心、伺服器級別的系統當中,比如英特爾旗下的Cascade Lake-AP處理器,就可以通過雙路搭建96核192線程的硬體系統。另外一些專業領域也對多核心處理器趨之若鶩,如影視後期行業、建築行業等等。普通消費者玩遊戲、辦公、剪輯視頻、做設計等等類似的應用場景下,高主頻會獲得更大的收益。

雙路Cascade Lake-AP處理器可搭載96核192線程的硬體系統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有何意義呢?

所以相對於堆核心來說,英特爾每年在保證核心數增加的情況下,對每一個核心的頻率不斷優化,這就相當於給工廠的每一個工人做技能培訓,最終一家工廠的所有工人都能達到匠人級別,從而使這家工廠在打硬仗時依然能夠有出色表現。

現如今,英特爾十代酷睿處理器是典型的多核心+高主頻平臺,雖然有時候看起來不如「人多力量大」的那一方,但真上了「戰場」,全是「精英」的十代酷睿就能夠做到以少打多,這就是全面5GHz+睿頻的意義。

從這一點來看,英特爾現階段在處理器性能調校上,更加追求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而非軟體跑分上的勝負。尤其是對於遊戲,這個規模龐大、人群數量龐大的領域來說,英特爾通過不斷提升主頻,甚至將移動級處理器的睿頻能力拉升到5GHz以上,展現出了極具針對性的策略,這種策略在應用中更切實際、更貼近用戶體驗,換來的自然是實打實的遊戲體驗提升。

相關焦點

  • 英特爾的precision技術到底有多先進?
    英特爾的cpu是使用precision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增加分頻能力,大概增加10%的頻率(主頻),並且分為x和xi兩個頻率。x就是簡單的開特性,xi就是使用最高頻率(倍頻)。所以對於intel平臺的intelcpu的主頻計算非常簡單:intel,也就是i家,分x和xi,使用x最高倍頻cpu名稱中,含有xi是x/xi,不含x是x/x。下圖是x86cpu主頻計算表為了減少誤差,可以使用linaro來計算,即以mhz為單位此圖中x指的是倍頻xi指的是倍頻與x倍數倍的差異是雙倍頻即.那句話不知道是誰說的,大概就是說xi指的是全稱。x與x倍數倍等價。
  • 國產CPU單核性能多強?已達五年前Intel Core i3一半水平
    本文授權轉載,若要轉載請獲超能網轉載授權。超能網中國公司在移動處理器市場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關注國產處理器發展的人應該知道國內現在還有兩個痛點,一是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工藝,國內最先進的還是28nm,比Intel、三星、TSMC要落後兩代以上。
  • AMD Zen3再現全核5GHz,高頻12核無死角秒殺英特爾,功耗爆炸?
    而最新的消息顯示,還將是12核的Ryzen9-5900X的表現令人驚訝。 首先是Zen3架構的IPC提升,Zen3架構將會大幅度改進,IPC的提升會超過10%,實際性能表現將不遜色於英特爾的
  • Intel新10核CPU功耗爆炸,AMD Zen 2笑了
    在CES展會上,Intel公司主要展示了旗下的DG1顯卡、Tiger Lake處理器及Commet Lake-H處理器,但是桌面版的十代酷睿Comet Lake-S彗星湖處理器沒有如期那樣發布,有些遺憾,最新消息稱這是跟10核處理器的功耗有關,還需要時間優化。
  • Intel酷睿i7 8700K CPU雲南售2399元
    【雲南IT我幫您】英特爾新推出的八代酷睿處理器與歷代產品有著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是i3系列新品由原來的雙核四線程升級為四核四線程,i5系列新品由原來的四核四線程升級為六核六線程,同時i7系列新品由原來的四核八線程升級為六核十二線程,並且新品處理器的主頻較上一代產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 8核16線程,英特爾在CES發布Core i9-11900k
    英特爾已在CES 2021上正式發布了其第11代Core Rocket Lake-S系列處理器。英特爾還發布了一張 i9-11900K的幻燈片。展示信息顯示該CPU擁有8核16線程,核心頻率為4.8GHz,最高可到5.3GHz,支持最高 3200 MHz的DDR4 RAM,總共20條PCIe 4.0通道,甚至與英特爾400系列晶片組向後兼容。相比前代,i9-11900K的IPC性能提升了19% ,核顯性能提升了50% ,並能提供更強大的AI性能。
  • 寧波英特爾I7-8700K處理器僅售2560元
    (中關村在線 浙江行情)英特爾I7-8700K-3.8G 2666 六核 原盒處理器採用六核十二線程設計,默認主頻目前,英特爾I7-8700K-3.8G 2666 六核 原盒在中關村在線認證經銷商「寧波思龍電腦」處有售,促銷價為2560元。
  • 英特爾第10代CPU測評:雖然有所提升,但已達到14納米的極限
    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對於遊戲等單核應用,英特爾仍擁有更好的處理器,而對於3D渲染等多核任務,AMD擁有更好的處理器。但AMD也仍在努力製造可靠穩定的遊戲CPU。尤其是第三代Ryzens,在搭配相同顯卡的情況下,其性能與英特爾的處理器相當。另外,AMD的價格通常更便宜,因此其整體價值比英特爾的CPU要高,但這也同時這取決於型號和你需要特定CPU的用途。
  • 「三英戰呂布」再度上演 英特爾要何去何從
    英特爾作為晶片行業的大佬,其地位在過去很多年都是穩如泰山,只不過最近兩年,英特爾自身研發出現了問題,在外部又遭遇了其他廠商的巨大壓力,儼然一副三英戰呂布的局面。蘋果推出了自研晶片M1,並且替換掉了Mac mini、入門級的macbook air、13寸的macbook pro,並且按照計劃,後續會一一替換掉intel的晶片,並且M系列晶片會是一系列,不僅僅是一顆,會用於不同的電腦,真的不太不講武德了。
  • 英特爾intel i3-10300追平i7-7700還是i7-7700再就業
    英特爾intel十代10th架構i5和i9被曝光,分別是6核心12線程6c12t和10核20線程10c20t。今天i3-10300也出現在UserBenchmark資料庫,4核心8線程4c8t,主頻3.7Ghz,最大睿頻4.2Ghz。
  • 講了這麼多年的CPU頻率 到底是什麼?-CPU,處理器,頻率, ——快科技...
    那麼我們平常總會說這款intel Core i3-8350k默頻是4GHz,這個AMD銳龍3 1300X默頻為3.5GHz,那麼這個CPU頻率真的就是CPU的運行速度了嗎?它是由什麼來決定呢?同時由於參與到運算的核心數越多,控制起來就更為複雜,所以一般核心數目越多,能達到最高頻率越低。
  • 6核12線程神器:Intel高頻酷睿i7-8700K評測
    一、 前言:AI對抗史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買電腦處理器要選酷睿的」,這或許是人們聽過最多的一句話,殊不知,十一年前,英特爾也曾被AMD的Athlon 64狠狠地打壓著。那時決心洗心革面的英特爾,拋棄了Pentium 4以及NetBurst架構,重新啟用Pentium M研發小組。2006年,英特爾推出了一個影響至今的新系列處理器——Core。
  • ThinkPad L14 CPU多核負載測試報告
    本期CPU多核負載測試的測試機為ThinkPad L14銳龍版。R15多核負載測試如下:  50輪Cinebench R15多核負載測試最大值為1450.17,最小值為1389.18,中位數為1399.21,這裡我們將中位數作為衡量CPU多核負載性能的指標。
  • cpu天梯圖2019年2月最新版 2019年2月cpu性能天梯圖排行
    cpu天梯圖2019年2月最新版 2019年2月cpu性能天梯圖排行 2019年2月18日 HuangJiang來源:pc6
  • 高性價比攢機寶典: 核顯時代如何選CPU
    1核顯時代如何選CPU◇核顯時代如何選CPU  隨著第四代智能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的發布,核顯的強勢勢頭已經越發明顯了。現在,如果你並不是對高端極致畫面的遊戲特別熱衷的話,核顯儼然已經成為最佳的選擇——靜音、節能且性能足夠強的核顯在很多場合下已經等效或超越獨顯了。  第四代智能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的核心代號是Haswell,英特爾在Haswell架構中採用了22納米3-D三柵極電晶體技術,並且增加了核芯顯卡的處理單元,讓Haswell處理器的CPU和GPU整體性能丟得到大幅提升。
  • 手機CPU有大小核之分?性能上會有所區別嗎?
    手機CPU在種類有很多,我們最常用的就是蘋果A系,驍龍系列,三星獵戶座,華為海思麒麟,聯發科以及小米的澎湃系列,而這些系列中,CPU又被分為高端、終端、入門CPU,目前高通的驍龍是最受歡迎的,其次就是蘋果、華為的cpu處理,不過他們主要是應用自己的手機上,其他品牌手機適配性上有所差異或根本就不適合
  • 突破intel十代酷睿官方限制,ASRock主板支持非K CPU超頻!
    隨著4月30日intel的第十代酷睿桌面處理器發布,各大主板廠商也紛紛發布了自家與之配套的400系列晶片組主板,儘管400系列主板包含Z490/H470/B460以及H410等多個型號,但是從各家首發的情況來看,大家第一時間能買到的好像只有Z490這一種。
  • 第十代英特爾 Comet Lake H 評測:最好的筆記本酷睿 CPU
    英特爾十代Comet Lake H是如今遊戲筆記本中最好的酷睿i7了,也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了。有八核十六線程的Core i7-10875G,英特爾終於為遊戲玩家和重量級用戶提供了他們夢寐以求的Core i7。在以前,英特爾把八核的專利只留給了Core i9的買家。
  • i9-10980XE首測:18核CPU超4.8G 這次我真的超冒煙了
    樣是使用14nm++++++++工藝打造,不同之處只在於頻率和價格。i9-10980XE的頻率對比i9-9980XE進一步提高,在優化的英特爾睿頻加速Max 技術3.0加持下全核加速頻率達到了3.8GHz,單核更是達到了4.8GHz,這對於一款18核的Intel處理器來說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