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也就是22日就是到冬至了,冬至一過,意味著傳統二十四節氣只剩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了。說起冬至(我們那叫冬年),可以說是筆者年幼時印象最為深刻的二十四節氣了,因為小時候家裡窮,很少能吃上肉,而每年冬至這一天母親總會燉上一鍋或用豬蹄或用土雞加上一些滋補的藥品一起熬製的藥酒,在寒冷的冬天來上一碗熱騰騰的大補湯心裡別提有多美了,當然,小孩和大人的關注點自然是不同的,農村人更加關注的還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況,而他們用以預測未來的依據通常都是口口相傳的農諺俗語,就比如今天所講的:「冬至交九,一九二裡半,二九五裡多」。
雖然冬至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但它卻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氣,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中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民間甚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同時部分南方地區仍然保持著冬至祭祖的習俗,在古人眼裡冬至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冬至這一天,就開始「數九了」,而這裡的數九說的是以冬至這天作為起始點,之後每九天為一個計量單位,俗稱為「九」,經歷9個九天之後就意味著寒冬已過,俗語所說的數九寒冬大體就是這個意思,現在許多小孩所唱的「九九歌」就是在描繪一九到九九期間氣候的變化,也就是標題所言的「冬至交九」的意思。
冬至氣節這一天,對於我們所處的北半球而言,可以說是一年中黑夜時間最長,白晝時間最短的了,用科學的解釋就是在這一天太陽會運行到黃經270度,而這個時候的太陽近乎是直射南回歸線的,因此人們才會感覺黑夜的漫長。而在這一天之後的太陽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因此在冬至後人們會覺著白晝的時間逐漸變長了,而黑夜則逐漸的縮短了,農村俗語「吃罷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所表達的就是這一個意思,但「一線」具體時間又是多少呢?
中國特別是農村一直都有著「男耕女織」的說道,因此「一線」應該指的是過去婦女使用的針線縫製衣服或棉被所花費的時間,具體多久也無從考證,不過我們可以通過俗語「一九二裡半,二九五裡多」這句俗語來推斷,二裡半換算成米就是1250米,我們正常步行速度大概是1m/s,換算下來差不多是20分鐘左右,也就是說「一線」大概是2分中左右,會針織的朋友不妨驗證一下這時間計算的對不對(大概是1米長的針線)。
很明顯,「冬至交九,一九二裡半,二九五裡多」,「吃罷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這兩句俗語都是在描述冬至以後白晝時間的變化,通過這兩句俗語不難看出古人對生活的觀察是多麼的細緻入微,也不得不佩服古人在沒有任何高科技支持的情況下,還能做到如此「精準」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