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運營圈打拼6年,最初連小白都算不上,現在做到運營總監。很多人在我的自媒體號裡留言過這個問題,我把答案整理在這篇裡,期待給所有的運營人一個方向。
結合這個問題,我從3個方面講:
一、運營人能力模型——T型技能樹
二、運營人不會就混不好的技能——用戶分析
三、運營崗做到頂點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
四、底部總結了3G運營意見
全文較長,都是我掏心掏肺的話,建議收藏,每次遇到困境磨難糾結時,就拿出來看看。
一、運營人能力模型——T型技能樹
這不是我原創的東西,T型技能樹早就有,我只是拿來改成更方便用的方式。下圖是我去年的2019年的T型技能樹(它是持續更新的)
這個三橫兩豎的T行技能樹怎麼用呢?
(1)T 型的兩豎「I」部分
你目前崗位最重要的兩個技能。比如我就是內容運營+課程運營。
如果你不確定你的崗位是什麼,我總結了一個文檔,各個崗位的都幫你畫了一下,你回頭再細緻看看。
這方面你除了可以諮詢我這種過來人,也可以詢問你領導對你崗位的主要考核點。
想不清或者明確不了,你折騰啥都沒用。
(2)三橫中間的一橫
這裡寫工作的必做項,這些可能跟崗位沒多大關係,我就沒看過幾家公司工作內容=崗位說明的,都是遠超出崗位說明,所以你要結合你實際要做的工作去填寫,我當時寫了5個,現在更多一些,這個你隨時調就行。
(3)三橫最下面的一橫
這裡要寫的是,你那些必須幹的工作項,具體細節都有啥,其實也是給自己捋捋,別忘了啥。
(4)三橫最上面的一橫
工作中的加分項,這個可能與你的工作崗位並非直接相關,但如果這些你會了,會讓別人對你印象更深刻,工作從80分提升到100分,也會給你隨時甩開公司開創自己天地的翅膀。
這個模型,40分鐘寫不出來很正常,但是千萬別放棄,寫的確實痛苦,但是寫完你才發現,我的天啊,原來我得會這麼多。但是別著急,咱們先把兩豎研究明白,要不然工作前5年,都會磕磕絆絆還沒啥錢。
畫完T型技能樹,你會發現自己要學的太多了,真的很有壓力,但我必須告訴你一個真相,有一個技能如果你學不好,那真是幹啥啥累。
二、運營人不會就混不好的技能——用戶分析
很多人一聽用戶分析,就想到用戶調研、用戶運營,覺得摸不著門,或者是跟自己崗位關係不大。實際上,不管你哪個崗位,你都得靠用戶分析活著。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得這麼看。
1、看用戶行為路徑及影響
不管你是做公眾號、管社群,還是電商運營,你不都得看用戶怎麼來,做什麼動作,每一步幹啥,為什麼說話,為什麼不說,為什麼叫別人來,又為什麼走。
這裡面就有很多的數據指標了,比如「訪問次數」、「瀏覽深度」、「使用時長」、「停留時長」、「跳出率」、「頁面退出率」等等,全部是圍繞5W展開的
(Where)某X平臺
(Who)所有註冊用戶
(When)在X月X日
(How)幹了啥
(What)下單還是轉介紹等。
而且你感覺這樣分析還不夠啊,因為三四線城市跟一二線城市用戶就是不同,蘋果手機用戶跟安卓用戶也不同,那你就會自動去找一些維度進行分析,比如「地理位置」、「時間」、「廣告系列媒介」、「作業系統」、「渠道來源」等。
作為運營人,總得對「突發事件」有點應對措施,那也得靠用戶分析。比如我寫知乎,某一天漲了上百粉兒,那我得分析啊,我是幹了啥啊,被知乎這麼寵愛。
方法就是先按照5W法則拆解,找出HOW,就是為什麼同比漲粉量提高了。
(Where)知乎
(Who)我帳號
(When)某天
(How)???
(What)漲粉比例同比增高多少多少
為了得到更準確地或者說更真實的答案,我得關注下「關注用戶註冊時間」、「時間點」、「最近瀏覽量增加情況」、「最近贊同數提升最高的回答」等等。經過這麼一輪分析,我大概知道我是如何倍知乎翻牌子了,然後趕緊記下來,這是好兆頭,記住,下回還這麼幹。
2、看用戶健康度及你幹的活兒是否有效果
有時候我們運營人辛辛苦苦的幹,卻不被老闆認同,比如你是個社群運營,你折騰了很多活動,跟用戶進行了大量的私聊,但是轉化成單不高,群依然不活躍,老闆就不開心了,開始說你工作哪哪兒有問題。當然你也委屈,你怎麼發揮用戶分析能力規避這種情況呢?
看三個關鍵:產品整體情況、流量質量情況、產品營收情況。
(1)產品整體情況
說白了就是你這個產品,不管是裝在公眾號、社群、APP還是小程序,有多少人來,尤其是一天內來多少,來了看了啥,待了多久,都是新人還是老人。
怎麼看是新人還是老人呢?這個的確是每個公司的標準不一樣。有人會把瀏覽多次但未購買的,都算新人,而有人就把第一次註冊的當新人,下回來就算老人。主要是根據你的產品形式來界定。
(2)流量質量情況
比如我們搞內容的,不管是短視頻還是知乎、公號、網站,如果用戶訪問時間特別短就跳出了,那絕對是你內容有問題,得改,不管自己覺得多麼好,可是用戶不買帳,就必須得改。
這裡面好多人會用AARRR模型,但也有好多同學整不明白。不要緊,它並不影響我們理解流量的質量。我拿知乎內容舉個例子。
啥樣的叫新人,啥樣的叫老人呢?
獲取Acquisition:你是打哪兒發現的我,是先看到的這篇回答,才認識的我,還是先認識的我再看到了這篇回答,等等場景。(瀏覽層)
激活Activation:我的回答是否讓你有拍大腿的時刻,是否有讓你想深度連結我的衝動?(點擊/參與)
留存Retention:你是否有個習慣等著我工作日日更完來看,還是看完一把就走了,八百年不再回來?(回訪/留存)
收入Retention:我指望你對我付費,我總得想點辦法吧,而且知乎這個通道還不咋順,所以我通常就是寫到你happy,然後通過全網搜我,找到我銷售的產品,路徑灰常長,但做自媒體的,不就得這麼搞。(付費)
傳播Retention:你看我覺得有意思,或者有啟發,是否願意跟別人說,這個寫的人挺有意思,給你也瞅瞅?(忠實/傳播用戶)
這個過程呢,一般會關注三個關鍵點:時間、節點、流量。
時間:就是打你發現我,到你花錢,這個總時間。(我已經目測到相當長,一般我們建議儘量短,不然你可能堅持不下去日更了)節點:就是上面不說5個環節嘛,每一層漏多少人,有多少人順利進入下一層,有多少人溜走了。流量:就是每個環節具體的人數,一般情況下,你很難確定。比如你寫知乎,你統計不出來,你做社群,也不會有準確的數據。這個怎麼搞呢?靠上面那個用戶路徑的方法,自己算,比較麻煩,但是算完也覺得挺有意思的。(3)產品營收情況
拿社群舉例,我們很多做教育產品的運營,都會通過低價課引流,然後社群轉化高價課,那你就要看看,來的這波流量,有多少人買了高價課,買哪個價格的人多,算算那個轉化率。
3、用戶畫像
我收到過不少留言,問我怎麼確定用戶畫像,怎麼打標籤啊。如果產品早期不把畫像整出來,可能對用戶需求不能做出準確判斷,誰說啥你都得改,最後產品做個四不像,產品賴運營信息不準確,運營賴產品開發的慢。所以大家都希望用戶畫像畫準點,誰也別白幹。
這個領域,一般的老師都會給你講RFM模型,但好多同學說:老師我看不懂。我有個很適合小規模產品用的方法:
(1)羅列用戶的動態特徵和靜態特徵
動態特徵:就是這幫人經常出現在哪裡
靜態特徵:比如性別,一般也不咋變是吧,還有常活躍的地理位置/地標城市,就是不咋容易改變的東西,比如用慣了安卓和蘋果的人,換一下挺彆扭的。
對應的指標非常多,你覺得經常改變的,就放動態裡,不咋變的就放靜態裡,我是把3個月不咋變,變動很少的,都算靜態。
如果讓你用一大堆指標分析,你就蒙了,還不如動態靜態兩個維度好分。
(2)對用戶群體按照某些屬性分類
這種分類方法,完全看你們團隊喜好。我們團隊喜歡說想轉行的人、學生,有的團隊喜歡說0-1的人,2-5的人,有的團隊喜歡說小白、精英,你看你們喜歡,分出來是為了下一步投票。
(3)投票決定2年內集中服務哪類人群
你要是面試聽對方說,他們的產品誰都能用,那就別考慮了,你領導如果這麼說,你就開始準備簡歷吧。咱們目前的公司實力、團隊實力、資金能力,都不可能哪個客戶都服務好,必定要做取捨,這是用戶分析最關鍵的點,懂得割愛。
一般是團隊投票決定的。比如我們可以服務學生,可以服務工作3年的人,產品名稱都一樣,但是產品細節非常不同,產品迭代中,一定有目標外的用戶提需求,那你是滿足還是不滿足呢?
就像我寫知乎,天天是運營圈的事兒,站內還是給我推薦非運營話題,而且流量賊大,我必須忍忍心不去寫。這就是選擇,你選擇了誰,就得忠誠於誰,才會因長期的付出而感動這幫人,盡而產生口碑。
雨露均沾,就會讓你啥也沾不上。
三、運營崗做到頂點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
目前我了解到,87、88左右的運營人,要麼在自己喜歡的公司(不是大廠)坐著比較自由的工作(時間自由),要麼就是自己創業,靠技能變現。
很多運營人以為的「長大後就去了大廠」,實際上不是頂點,大廠的人轉悠一圈,他還是會有期待,希望自己更好,那麼他一方面用技能變現,養活團隊和家人,一方面不斷尋找好的項目,自己技術入股。
留在大廠繼續幹的,很多是更年輕的人,或者是背負著更多無法摘卸責任的人。
所以你未來成長的路,就是不斷修煉自己的T型技能樹,不斷澄清自己想要的遠方是不是最終的頂點,通過一步步明晰自己要什麼,用技能經驗變現,用人脈連結搭橋,手腳比腦袋動得快,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