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你了,歡迎你來閱讀我的文章,作者旨在推動野生動物保護的觀念,致力於野生鸚鵡保護事業多年。
我是西布耶的助手,西布耶是一名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的動物學家,兼任野生動物救援(Wildaid)的組長。
去年我跟隨西布耶教授去印度尼西亞比亞克島,調查當地的一種折衷鸚鵡——比亞克島折衷鸚鵡。
在比亞克島上山區的森林裡,棲息著比亞克島折衷鸚鵡,此次我們主要是想搞清楚折衷鸚鵡的生活習性,以及雌鳥和雄鳥的體表顏色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這種鸚鵡身長35釐米左右,體重是400多克。
簡單的來說,雄鳥的羽毛顏色為什麼是綠色的,而雌鳥的羽毛顏色為什麼是紅色的?
從圖片上看雌鳥和雄鳥兩性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那麼雌鳥和雄鳥之間必然也存在巨大的行為差異,一定存在著某種進化的聯繫,搞清楚這些相關性的問題就意義重大了。
那時已經進入12月份,正是這種比亞克島折衷鸚鵡處在的繁殖季節;當地有一名護林員,叫阿丁,他是一名非常熱心的護林員。
阿丁給予我們許多的幫助,給我們安排了舒適的住所,就在他家裡。
我們向阿丁了解關於比亞克島折衷鸚鵡的情況,肯據阿丁的講述,我們了解到當地人是非常喜歡雌鸚鵡的,不僅喜歡雌鸚鵡的羽毛(做飾品、羽毛扇子,很漂亮),還把雌鸚鵡看成「貴婦人」,認為雌鸚鵡非常有福氣。
他們認為雌鸚鵡總能得到雄鸚鵡周密的照顧,享受著清福,反觀雄鸚鵡他們就沒有那麼喜歡了,雄鸚鵡在本地人的眼裡就像「奴隸」,是侍候雌鸚鵡的。
雖然我們的考察工作非常艱苦,但是我們的收穫還是很大的,搞清楚了比亞克島折衷鸚鵡兩性差異的原因。
西布耶教授是個熱心腸的人,對我是有問必答的,關於這種折衷鸚鵡調查成果,他都會認真的給我講解。
其實造成比亞克島折衷鸚鵡的這種體態差異,屬於折衷鸚鵡的性選擇問題,講起來難免會涉及到很多專業術語,這樣講起來就會難以讓人理解。
教授很有辦法,他通常會使用一種講解方式,讓人聽起來更加淺顯易懂,比如:比亞克島折衷鸚鵡的性選擇問題,教授直接把它定義成:鳥生觀。
就拿這種折衷鸚鵡來說,雌鳥和雄鳥羽毛顏色不同,就意味著它們的生活習性和行為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鸚鵡的繁殖,也可以說成是鸚鵡對後代(小鸚鵡的投資的差異),在這方面雌鳥的觀點是提供大個子的卵,大個的卵可以為後代提供更多的營養,更容易受精,讓後代長得個子更大。
大鳥卵更不容易生產和孕育,體重可能佔到雌鸚鵡的15%以上,更耗費體能,所以產量會少一些,少了,這些大卵子就會變成稀缺資源。
雌鸚鵡為了能給自己的大個卵子提供優質的精子,就必須從眾多雄鸚鵡中挑選,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雌鸚鵡進化成了漂亮鮮豔的顏色來吸引雄鸚鵡。
雄鸚鵡為了得到這種稀缺資源,會和其它雄鸚鵡爭搶著接近雌鸚鵡。
那麼只有強健的雄鸚鵡最後勝出才能來到雌鸚鵡的身邊,這也是自然的選擇。
雄鸚鵡願意配合雌鸚鵡,畢竟雌鸚鵡是具有主動權的。
而雄鸚鵡的鳥生觀是為後代提供撫養能力,所以不需要把精力耗費著華麗的羽毛上面,長成綠色的羽毛反而是保護色,可以提高自己的存活率,降低被天敵捕食的風險。
雌鸚鵡這方面就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太過漂亮,就非常吸引人了,被捕捉的死亡率很高。
那麼在比亞克島折衷鸚鵡的繁殖期間,雌鳥和雄鳥的行為就會差別很大,雌鳥只產2個卵,雌鳥終日待在巢穴裡負者孵卵,雄鳥負者給雌鳥提供孵卵期間的食物,直到小鸚鵡被孵化出來。
小鸚鵡孵化出來以後,雌鳥就輕鬆自由了,因為雄鸚鵡擔任了所有小鸚鵡的撫養工作。
雌鳥每日除了自己吃喝,別的什麼也不做了,這時候雌鳥看上去更像「貴婦人」,活的很享受,雄鸚鵡終日忙碌著給小鸚鵡提供食物,活得像個「奴隸」。
教授總結道:雌鸚鵡把精力投資在美麗的外表上,雖然失去的保護色,但是可以得到「榮華富貴」的生活;雄鸚鵡只要具有撫養後代的資源和能力,就可以得到美麗的雌鸚鵡,這也就形成了一種平衡。
聽教授這番話,我就明白了為什麼當地人更喜歡雌鸚鵡,而不是雄鸚鵡了。
圖片裡來源於視覺中國,你喜歡比亞克島折衷鸚鵡嗎?喜歡你就給它們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