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漠挺進草原——記東風航天搜索回收分隊

2020-12-19 我們的太空

大漠、烽煙、西北戈壁,平沙莽莽黃入天,戰沙行川踏高原。在西北大漠有這樣一群人,馳騁於陽關古道的茫茫沙海裡,徜徉在浩瀚無垠的星辰大海中,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的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他們就是剛剛完成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索回收分隊的隊員們。



作為國內目前唯一一支專業化航天搜救力量,搜索回收分隊主要承擔太空飛行器搜索回收和航天員搜索救援任務。成立以來,分隊長期作為航天搜救的備份力量存在,直到2016年6月26日,搜索回收分隊在東風著陸場成功回收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第一次走到了我國航天搜索回收的前臺。2020年5月8日,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穩穩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分隊再次圓滿完成搜索回收任務,成長為一支經過實戰檢驗的體系化、專業化航天搜救力量。



東風著陸場地處祖國西北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國第三大沙漠,享有「上帝劃下的曲線,蒼天締造的神奇」的美譽,總面積約4.92萬平方公裡,其巴彥諾爾、吉訶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卻多達100多個,高聳入雲的沙山,神秘莫測的鳴沙,靜謐的湖泊、溼地構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獨特的地形地貌。複雜的地形,數以百計的湖泊也給搜救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考驗。




為了能夠出色完成各項搜救任務,搜救隊員們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辛苦。他們要經歷殘酷的陸上、水上、空中搜救訓練,這些訓練貫穿全年,既有炎炎夏日,也有寒冷雪天,既有白天,也有黑夜。除了體能、理論等基礎訓練外,搜救隊員們還需要進行無人機操作、爬大繩、直升機索降及抗眩暈訓練等9大類、30餘個課目針對性訓練,全面錘鍊過硬搜救技能。「艙落人到」,這是搜索回收分隊制定的最低目標也是最高要求。



為執行某型號搜索任務,搜救隊員們來到了西藏某地,這裡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氣壓也只有內地的一半。隊員們剛抵達西藏就不同程度的都出現了高原反應,開始頭疼、胸悶、噁心、嘔吐的症狀,夜裡睡覺也難以呼吸,但是在醫院輸液吸氧後稍作調整,他們就踏上了搜索之路,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出色完成了任務。搜救隊員孟豔清說到:「我們能在大漠完成任務,我們相信也能在高原完成。我們是祖國的航天搜救隊員,太空飛行器返回到哪裡,我們就要出現在哪裡!」

這一次,他們為了嫦娥五號返回器,來到了位於內蒙古中部阿木古郎草原的四子王旗著陸場。

「阿木古郎」是蒙古語「平安」的意思。阿木古郎草原屬沙質草原,平坦開闊的地勢是理想的著陸場地。神舟一號至神舟十一號飛船以及14人次11名航天員都是在這裡返回的。這次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索回收分隊第一次來到這裡執行搜索回收任務,這裡建有直升機停機坪、加油站、氣象觀測站,具有良好的通信基礎設施和完備的生活服務保障。雖然成熟的硬體設施為搜救任務增添了幾分勝算,可茫茫的雪原還蘊藏著無數未知和謎題。

阿木古郎草原冬季漫長而寒冷,十一月就已經迎來了它的第一場大雪,隨著大雪的到來草原上的溫度也驟降,這給從巴丹吉林沙漠第一次來到這片陌生地域的搜救隊員們增加了不少難題。嫦娥五號計劃夜間返回,搜救隊員們抵達後迅速開展了低溫、暗夜、積雪等各種複雜環境下的搜索處置訓練。




面對前所未有的複雜環境,搜救隊員們積極調整心態,把每一次演練當作實戰。聶世超是搜索回收分隊的老駕駛員,「七進七出」巴丹吉林沙漠,是分隊響噹噹的航天搜救「車神」。面對新環境,聶世超還是顯得小心謹慎:「我們是航天搜索車駕駛員,面對全新的地域,全新的環境,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還是要有的,以前是戈壁駕駛居多,現在是雪地草原夜間駕駛,對我來說接觸較少。在上半年我們就開始著手培養這方面的駕駛技能,分析惡劣的環境對駕駛帶來的影響,最後發現草原雪地駕駛與沙漠駕駛有很多的相通之處。」

進駐場區以來,著陸場系統先後開展了3次夜間搜索回收專項訓練、1次積雪暗夜極寒條件搜索回收演練,1次大範圍著陸偏差和3次全系統綜合演練,搜索隊伍空地協同聯合搜救能力不斷提升。

「正式執行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任務時,我們反而感覺比較輕鬆,因為所有的流程我們都訓練過了,所有的細節我們都想到了,都驗證過了。」圓滿完成任務後,地面分隊指揮張銳興奮地對記者說,「三個月的嚴寒考驗,值了!」




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四子王旗著陸場預定區域著陸,搜索隊員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進行處置,標誌著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

回望整個備戰和任務執行過程,嫦娥五號任務搜索回收指揮所成員杜運新激動地說:「全域搜索、艙落人到,一直是我們秉持的目標。圓滿完成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也標誌著我國的航天搜救隊伍愈發強大,不僅可以完成沙漠、高原、山丘、平原等多種地形搜索,也可擔負不同氣候、不同節點的搜救。為後續各種地形、各個時間節點的搜索任務培養鍛造了一支全時全域的搜救隊伍。」

來源:我們的太空

記者:楊桂錦 吳雨陽 張夢

圖片:郭志超 賈天格 胡毅

編輯:麻雨潔

相關焦點

  • 靜待「嫦五」歸家,航天搜索回收分隊準備好了!
    風速十五米每秒、溫度零下8攝氏度……近日,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索回收分隊從茫茫戈壁轉戰到大草原,紮實開展嫦娥五號返回器夜間搜索處置訓練。但立冬不久,阿木古郎草原的夜已經變得異常寒冷,夜幕降臨後的草原萬籟俱寂。想要在這裡展開訓練,對於長期在沙漠戈壁等地形開展訓練的搜救隊員來說是一次考驗,也是一次挑戰。晚上九時許,草原的夜空已經伸手不見五指,只有在很遠很遠的方向能看到零星幾個牧民點的燈在閃爍。而參加此次訓練的三個分隊人員、車輛已經到達各自待命區域,只等一聲令下。
  • 大漠問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2020
    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大漠問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2020作者 楊貴錦 吳雨陽 郭超凱隆冬大漠,天寒地凍。午夜時分,氣溫更是下降到近零下20攝氏度。汪江波 攝2020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累計實施10次發射任務,成功將19顆衛星送入太空;此外還圓滿完成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和嫦娥五號返回器的搜索回收任務。回顧這一年曆程,在年初元旦過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便在為快舟一號甲發射任務而緊張忙碌。
  • 【中央媒體看甘肅】大漠問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2020
    中新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大漠問天: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2020作者 楊貴錦 吳雨陽 郭超凱隆冬大漠,天寒地凍。
  • 紮根戈壁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打造先進綜合性航天發射場
    36歲的谷振豐是這次任務火箭系統的負責人,也是整個發射場最年輕的系統負責人,2013年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谷振豐選擇了紮根戈壁大漠。作為著陸場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搜救回收分隊是目前我國唯一一支專業航天搜救回收力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具備沙漠地域搜索救援能力的專業隊伍。
  • 東風航天城舉辦「大漠情 航天緣」集體婚禮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讚歌……」,10月1日上午9時,動聽的旋律,悠揚的歌聲在東風航天城發射場響起,參加第二屆「讓祖國見證幸福——航天人大型集體婚禮東風航天城專場」的71對新人高聲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航天任務完美收官
    隆冬大漠,天寒地凍。午夜時分,氣溫更是下降到了接近零下20攝氏度。隨著一聲「點火」口令的下達,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拔地而起,火箭尾部噴出的桔色烈焰映紅了戈壁灘,給冬夜裡的人們以震撼和溫暖。12月27日23時44分,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託舉著遙感三十三號衛星順利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20年航天任務完美收官。
  • 東風航天城舉辦第九屆「大漠情·航天緣」集體婚禮
    金秋十月,大漠歡騰。10月1日,恰逢國慶中秋雙節同慶,東風航天城為71對航天新人舉辦了「讓祖國見證幸福」集體婚禮。71對新人在祖國的見證下,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走進大漠時「紮根戈壁、矢志航天」的錚錚誓言。
  • 中國航天測繪導航隊員歷險:竹葉青毒蛇盤在肩上
    「神舟」未進場,他們已為測控設備提供了最精確的位置信息;火箭未上架,他們已經走遍了測控網數百個點位……這支組建30年的測繪導航隊,用高精度的測繪數據保障航天測控網護送太空飛行器精準入軌,先後圓滿完成了「神舟」系列飛船發射等700餘項測繪保障任務,助推中國航天一次次騰飛。
  • 祖國見證幸福:東風航天城舉辦「大漠情 航天緣」 集體婚禮
    10月1日,在國慶節、中秋節「雙節」同慶,喜上加喜的日子裡,東風航天城舉辦「大漠情、航天緣」第九屆集體婚禮,共同見證71對新人幸福結合。新人們在官兵的注視下緩步走向禮臺,東風航天城副主任先衛平為新人證婚,東風航天城主任張志芬為集體婚禮致辭,在浪漫的氣氛中新人們完成了互訴愛情誓言、交換信物、撒喜糖等儀式,一個個浪漫的鏡頭,一組組溫馨的畫面,將71對新人最難忘的軍戀在記憶深處定格
  • 搬運外骨骼驚豔現身嫦娥五號搜索回收任務
    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從航天科工二院206所獲悉,該所研製的搬運外骨骼助力搜索回收分隊成功完成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任務中,兩名搜索回收隊員身穿外骨骼攜帶多套搜索設備從直升機降落點快速機動至返回器著陸點,穿上搬運外骨骼後,原本需要兩人共同搬運的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單獨完成,大大提升了擔任負載機動能力,降低搜索回收作業人員體能消耗。
  • 嫦娥五號著陸地——阿木古朗草原,因何被選中?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四子王旗境內,遼闊無垠的阿木古朗草原,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崛起逐漸被國人了解,被世界矚目!與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主著陸場,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俄羅斯(前蘇聯)拜科努爾草原載人航天主著陸場,相提並論!
  • 電視紀錄片《為國鑄劍》再現航天記憶中的不朽豐碑
    東風五號研製發射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工程立項到全程試驗成功,前後經歷了15年的時間,涉及單位多,歷史跨度大,信息紛繁複雜。紀錄片創作者從參與研製、發射、測控、回收的單位搜集相關資料,最大限度地還原東風五號的研製背景和試驗過程。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將科研場景一一再現。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分隊「探風觀雪」 護航嫦娥五號著陸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常豔玲 李昀錫 王瑞林郭超凱)嫦娥五號返回器最後一次搜索演練結束沒多久,一場降雪便飄飄灑灑落在了四子王旗著陸場。嫦娥五號「回家」途中遭遇風雪怎麼辦?記者16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獲悉,這場降雪,氣象分隊四五天前就已經預報到了。
  • 讓祖國見證幸福——航天人大型集體婚禮·東風航天城專場見聞
    ,參加「讓祖國見證幸福——航天人大型集體婚禮·東風航天城專場」的71對新人高聲唱響《我和我的祖國》。在國慶暨中秋節這個無比喜慶的日子裡,東風航天城71對新人和北京、太原、西昌等地航天人同步舉行「讓祖國見證幸福」大型集體婚禮。緣定今生,他們從大漠戈壁出發,奔向幸福美好的未來。
  • 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第11次告別:再見,返回艙!
    6月26日,由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搭載升空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西南戈壁區安全著陸。仿佛亙古以來便沉眠靜謐的大漠首次敞開了金黃色胸膛,迎接一個遠徵太空歸來的遊子。  此刻,午後的北京航天城綠影婆娑,天空湛藍。坐落在正中央的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內,螢屏閃爍,座無虛席。這個曾10次牽引神舟飛船返回艙安全回家的中國航天飛控神經中樞,即將見證一個新的歷史時刻。
  • 「原創」西行漫記(七)飛天聖地,探秘航天第一港
    隨著我國航天戰線捷報頻傳,「東風航天城」這個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港」的戈壁小城已經名揚天下。在全世界的20多個航天發射場中,中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前蘇聯拜科努爾發射場、美國的甘迺迪航天中心,位列前三甲。從一個最保密的地方,到世界聞名的現代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演繹了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前沿的輝煌篇章,成為外部世界觀察和感受中國力量的重要脈搏。
  • 東風航天城裡,有一群默默奉獻青春的年輕「配角」
    在外人看來,航天發射是光鮮亮麗的前沿科技,是高大上的金字塔尖工程。殊不知,每一次火箭順利騰飛的背後也有千千萬萬個保障崗位默默支持,無私奉獻。東風航天城是大漠深處的一個小城,遠離城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給自足一直是大漠航天人的光榮傳統。在這個戈壁小城,有一批人在這裡從事著最普普通通的勞動:養豬、餵雞、擠奶、種菜、沼氣處理。
  • 從神舟到嫦娥,老賈在大草原堅守了30年!
    30年如一日,他在草原深處執著不渝、勤奮刻苦;30年如一日,他在氣象觀測崗位嚴謹求實、兢兢業業,他就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搜索回收分隊氣象技師賈長牛。通過探測氣球,將探測儀帶到高空,測定該地區大氣層不同高度的溫度、溼度、氣壓、風向和風速等數據,為嫦娥五號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務提供可靠的氣象預報和準確的高空氣象資料。
  • 無人機首次投入航天搜救任務
    11月18日下午,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於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大草原的落區,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凱旋!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工作生活了30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慶祝英雄凱旋,點讚中國航天!值得一提的是搜救用上了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