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組建最早的航天發射場,也是我國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中心組建六十二年來,一代代航天人紮根戈壁、艱苦奮鬥、犧牲奉獻,創造了我國航天事業多個標誌性歷史成就。
2020年9月21日13時40分,我國海洋二號C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也是中心今年承擔的第11次發射任務。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火箭系統負責人 谷振豐:今年我們中心發射數量有望突破20次,發射的衛星數量將超過30枚,再次刷新我們中心上發射數量的紀錄。
36歲的谷振豐是這次任務火箭系統的負責人,也是整個發射場最年輕的系統負責人,2013年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谷振豐選擇了紮根戈壁大漠。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火箭系統負責人 谷振豐:在上學的時候我就產生了將來去從事航天這樣的想法,航天員楊利偉還到我們學校做了報告。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受到了非常強的感染,就想著我也要參與到載人航天當中,我就來到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短短幾年時間,谷振豐參與了中心全部的航天發射任務,也從一名普通的操作手成長為火箭系統負責人。2015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首枚固體運載火箭長徵11號將4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谷振豐就是固體火箭型號團隊的領頭人,他帶領發射場測試操作團隊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具備了火箭全一崗自主測試、自主發射的能力,制定的發射流程和規範為其他發射場提供了技術參考。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 鄭永煌:通過我們的優化調整,現在一般我們用15天左右的時間能夠執行一發任務,通過流程的提高,使得我們整個發射能力提升了。
2020年5月9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區平安著陸,這也是東風著陸場承擔的首次任務。作為著陸場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搜救回收分隊是目前我國唯一一支專業航天搜救回收力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支具備沙漠地域搜索救援能力的專業隊伍。
總臺央視記者 王剛:由於東風著陸場的落區,很大一部分是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對於地面搜救分隊的駕駛員來說,駕駛車輛穿越沙漠是他們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我們地面搜救分隊的突擊車上,要進行的課目是定點穿越的一個課目的訓練。
定點穿越,不僅需要精湛的駕駛技術,更考驗駕駛員依據地形選擇路線的能力。
航天搜救回收分隊搜救隊員 聶士超:昨天我們訓練就有車輛脫圈的,像右邊這種小V溝,直接就是一個沒打好方向,車頭栽進去了,向右打了一把急方向,前輪輪胎就脫圈了。
搜救隊員聶士超是車隊的教練員,年底就要離開搜救隊,他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大家。
如今,航天搜救回收分隊在救援處置、搜索回收快速響應,以及信息資源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搜救力量的建設上突出全時域,全地形和全天候,實現了「艙到人到」的搜救回收要求。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搜救回收分隊副指揮員 馮超:全時域是指我們要24小時處於值班值守的狀態,確保航天員隨時能夠安全返回家園。
從1999年至2016年間,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通過6次載人飛行任務成功將11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隨著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的大幕開啟,中心將迎來兩年四次載人飛行任務。在發射塔架,科技人員已經開始對塔架空調、配電、擺杆等設備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酒泉發射中心發射場任務指揮所副指揮長 鄧小軍:從去年開始,我們以載人航天發射場能力提升這個大的項目,對垂直總裝廠房、一些關鍵的吊車平臺,集中組織了更新,把操作手派到衛星發射任務上去,確保從人員的準備、設施設備的準備上,都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
作為一個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綜合性航天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經具備執行十餘種液體火箭和三個系列固體火箭發射的能力,可同步執行載人航天、近地軌道衛星、固體火箭機動發射和其他科研試驗任務,具備24小時快速響應發射能力,滿足高密度航天發射需求。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 鄭永煌:在後續任務過程當中,中心還要繼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還有東風精神,把這些精神傳承好發揚好,特別是要按照習主席關於萬無一失、圓滿成功的指示要求,把各項工作做好做到位,確保次次發射圓滿成功。
(編輯 陳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