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航天紀念塔。1958年開始建設的這個發射中心地處戈壁大漠深處,是中國第一個衛星發射場,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航天發射中心。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
|
![]()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員公寓。 |
新華網酒泉10月11日電(記者曹智、奚啟新、白瑞雪) 視線延伸到天盡處,茫茫戈壁無邊無際。或許,這本來就是一個讓思維盡情伸展的地方,更何況,大漠深處的發射場裡,一艘即將把中國人的足跡延伸到茫茫太空的飛船就要啟航。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第一個衛星發射場。當記者進入她的載人航天發射場時,託舉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型火箭挺拔地矗立在發射塔架上,中國首次載人
飛行已進入倒計時。
秋日的金色陽光中,記者漫步航天港,體驗戈壁深處的小城生活。
航天城人穿著大多簡單樸素,善於在太空描墨繪彩的他們似乎顧不上為自己增加些色彩和變化,即使是在這個「早穿棉襖午穿紗」的地方。除了一些小店鋪,城裡還有兩個比較大的商場,從新款手機到名牌電器一應俱全。生活區周圍有一些小飯館,據說每到各系統試驗大隊進入發射場的日子,飯館的生意就會好許多,年輕的試驗隊員們會隔三差五地相邀去吃頓手抓羊肉。航天城的入口處,弱水河緩緩流過。在這條以祁連山融雪為源頭的小河沿岸,胡楊和灌木逐水而生,簇擁出了荒漠裡的一帶綠洲。街道兩旁種著適於當地氣候生長的楊樹、雲杉、白臘和一種呈傘形長勢的榆樹,開闊平地上散布著不少油畫色彩般絢爛的低矮灌木,這都是人工種植的。戈壁灘少雨缺水,航天城人硬是在沙漠裡挖出了一個約10平方公裡的水庫,成為小城一道獨特的風景。「長安街」是航天城裡橫貫東西的主路的名稱,其他的路同樣規則,即使方向感很差的人也不會迷路。從小在這裡長大的攝像師杜斌說,他第一次去北京的時候總是搞錯方向——與小城相比,畢竟,北京太大了。讓記者感慨的,還有小城裡無處不在的航天文化,那是一種深入航天人性格的文化。
「飛天賓館」、「神舟賓館」,以及象徵科技之手託舉衛星上天的雕塑「銀荷之光」,城裡的建築無不打上了鮮明的航天標記。就連「長安街」上的路燈,也做成了火箭託舉「神舟」飛向太空的造型。路燈是總指揮張建啟親手設計的,在這位為飛天事業操勞多年的老航天人眼裡,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姿態。
1958年的那個春季,九路大軍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古長城殘壁旁,支起了第一頂帳篷。
從此,這個中國規模最大的航天發射中心開始書寫中國航天史上的9個「第一」:第一顆「東方紅」人造衛星;第一次「一箭三星」;第一艘「神舟」無人飛船……即將發射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又將成為第10個「第一」。
走出小城,遼闊的戈壁灘恢復了本來的顏色,只有星星點點的綠色點綴於黃沙褐石間。
發射中心副主任張玉江告訴記者,一叢綠樹,就是一個號點。所謂「號點」,是航天城用阿拉伯數字給各系統各區域的編號。
「戈壁風大沙大,巡道人員太苦了。」張玉江說,「那年,一名巡道員被沙暴颳了個跟頭,4天後才被找到。」記者的思緒回到了發射場東北部的烈士陵園。那裡長眠著中國飛天事業的奠基人聶榮臻元帥和500多名航天人。
沒有他們——那些活著的和逝去的航天人,就沒有如今這座現代化的航天港,就沒有即將來臨的中國航天員叩訪太空的歷史時刻。(完)
轉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