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奉青玲 編輯:呂正韜
9月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發文表彰在第二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中表現突出的優秀單位和個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榜上有名,這座位於大漠深處的展覽館與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33家國內著名的紀念館(博物館)並列上榜。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外觀
在第二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中,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派出參賽選手和專業團隊先後赴北京初賽、上海決賽,良好的團隊協作、選手的頑強比拼、現場的優秀表現得到了組織方的高度認可,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表彰為優秀活動單位,展覽館講解員周霞被評為全國優秀志願講解員。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講解員周霞
「特別開心,這不只是我個人的榮譽,更是我們團隊集體的驕傲!」收到表彰文件,周霞激動地說道。
▲周霞參賽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1998年初建,2015年在原有基礎上改造擴建至3318平方米。整個展覽館通過60多個小故事,綜合運用圖文、視頻、模型、場景還原、動畫等展陳手段,再現中心創業者艱苦奮鬥搞建設、科學求實搞試驗、開拓創新謀發展的奮鬥歷程,展示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創造輝煌的發展過程。
▲中央體驗廳
「改擴建過程中,我們新增了以聶榮臻元帥視察中心所穿大衣、習仲勳同志調撥給中心的吉姆轎車、神舟九號返回艙為代表的珍貴實物,新建6處場景還原,最大程度還原歷史事實。」展覽館負責人李小燕介紹。
▲神舟九號返回艙實物
改造後的歷史展覽館於2016年9月2日正式開館,向社會免費開放。發射中心60多年的建場歷史、中國航天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紅色基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航天愛好者,大家慕名而來,讓這座大漠深處的展覽館門庭若市、遊客如織。
「地方黨政機關、中小學經常利用七一、八一、五一、十一及暑期來館開展黨日活動和愛國主義活動。展覽館開館至今共接待參觀32萬餘人次,光是去年,我們就接待了130多個團體。」李小燕說。
▲地方黨政機關來展覽館開展黨日活動
▲地方中學生研學活動
作為中心面向社會各界的一個窗口,展覽館成為公眾學習航天知識、了解航天成就、感悟航天精神的最佳場所,在傳播航天文化、激發愛國熱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中小學遊客比較多的實際,展覽館選拔東風中小學學生擔任志願講解員,在節假日為同齡學生講解,讓紅色故事、航天精神更易被傳播和接受。
▲中學生志願講解員在講解
「有一次,我們館的志願講解員、東風中學學生馮珂給來自北京的學生團體講述了烈士王來的故事,北京的學生邊聽邊抹眼淚,馮珂自己也講著講著就哭了。」回憶起兩年前館裡的感人一幕,不少講解員記憶猶新。
展覽館現有20名講解員,她們都是航天科技人員的家屬,其中三名是碩士研究生畢業。講解航天故事、傳播航天精神,讓她們在大漠的單調生活中找到了快樂和意義。「每一次他們都聽得特別認真。把大家帶入到當時的場景中,讓他們了解火箭壯美騰飛背後的故事和東風航天人紮根戈壁、建功航天的偉大精神,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也很享受講解這個過程。」新入職的講解員楊仕如自豪地說。
▲展覽館的講解員
除了實體館建設,近兩年展覽館還完成了網站、數字史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的開發和上線工作,達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多種平臺相結合、館內與實地相結合的展陳效果,提升展陳生動性,提高傳播覆蓋性。
2017年5月,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史展覽館被全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評為「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展推介優勝獎」。2019年12月,被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列為紅色教育基地。
榮譽和褒獎離不開紅色沃土的滋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第一個綜合性衛星發射基地,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二十多個第一。展覽館搜集相關文物,挖掘背後故事,參與製作反映中心發展歷程的紀錄片《兩彈結合風雲錄》《築夢太空》《為國鑄劍》等,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中國航天事業起步的艱難和走過的光輝歷程。
「不忘初心就要不忘歷史,我們雖然沒有親身經歷歷史,但通過有血有肉地講述歷史,挖掘歷史事件背後的故事,可以讓現在的人回到歷史,受到感染,得到啟發。榮譽屬於過去,傳播航天文化,弘揚航天精神,我們任重道遠!」李小燕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