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沒事就喜歡去村裡呆兩天。早上起來就近去田裡和山上逛逛,吃過早餐回住處也不過八九點。這樣的一天既能看看花鳥,又不耽誤幹活。
前幾天在村裡的時候,看到路旁坡道上長滿了蒼耳,有些長的比人還高大。這個季節的蒼耳還正在花期,只是在枝上冒出了一些細軟的小刺,沒法兒扎到動物和衣物上。
蒼耳是一種菊科植物,它的花同樣是菊科特色的頭狀花序。
枝上的一團團小刺就是是蒼耳的雌花序,仔細看的話能從刺中挑出數枚不帶倒鉤的,那個就是雌花的柱頭了。
↑蒼耳的花
等到授粉完成,整個花序的「肚子」開始變大,是果實在內生長。包裹果實的小刺也就是雌花序的總苞也會開始變長變硬,雌花序逐漸變成我們熟悉的「蒼耳子」。
↑蒼耳的雌花序
到了冬季,蒼耳子變成褐色,這時的刺將十分堅硬扎手。在農村呆過的人對蒼耳子都不會陌生。狗子撒野回來總是會沾一身,小朋友們也常常拿它做惡作劇。
有些地方還會拿蒼耳子做藥用,炒制後服用可通鼻竅,市售治療鼻炎的中成藥中也多含蒼耳子成分。[1] 但蒼耳毒性亦較強,莖葉、果實均有毒,尤其是嫩苗有劇毒,切勿食用。[2]
而一旁圓乎乎的則是雄花序,攪拌器一樣的雄花不斷從圓球中冒出來。
↑蒼耳的雄花序
雄花太小、開花期短,不容易被注意到。
↑蒼耳的葉
蒼耳之所以得名,大概是因為葉型。它的葉片大致是三角形,邊緣有著不規則的鋸齒,葉背面具絨毛。或許古人認為,這葉片像是某種動物的耳朵吧。
古人還將蒼耳與詩經中提到的卷耳混淆。如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認為蒼耳便是卷耳。這一觀點或對或不對,這裡暫不考證。
↑蒼耳的雄花序
先不說植物名流傳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偏差,如今我們所見到的蒼耳,也已經與古人所見的不一樣了。
如今在野地裡所見的蒼耳,大概都是西方蒼耳(Xanthium occidentale)或北美蒼耳(Xanthium chinense),它們的刺密、長、堅硬,屬於外來入侵物種,由於缺乏資料,我也不能確定我拍到的究竟是哪種。
↑義大利蒼耳
而在北京周邊的田地裡,刺上還長小刺的義大利蒼耳(Xanthium strumarium subsp. italicum)遍地,形狀駭人。
↑義大利蒼耳
把硬碟裡的蒼耳都看了一遍,似乎沒有一張是本土的蒼耳(Xanthium strumarium)。
看著照片,回想起去年在北京野鴨湖邊看灰鶴的場景。我潛伏在野草堆裡,慢慢靠近落在荒田中的灰鶴群。拍完照片回到路上,發現蒼耳沾滿了衣裳。
參考資料:
[1]崔秀榮, 馬海波, 張旗, 等. 蒼耳子的化學成分和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2, 27(6): 614-618
[2]中國藥典
聲明:本公眾號所引用的「藥用價值」內容不構成任何用藥建議,如有需要,請遵醫囑。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
本作品採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