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偽狂犬病(Pseudorabies)是由偽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種家畜和野生動物的一種急性傳染病。除豬以外的其他動物發病後通常具有發熱、奇癢及腦脊髓炎等典型症狀,均為致死性感染,但呈散發形式。豬是偽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和貯存者,仔豬和其他易感動物一旦感染該病,死亡率高達100%,成年母豬和公豬多表現為繁殖障礙以及呼吸道症狀。本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並且近年來國外報導,豬、牛及綿羊發生本病逐年增加。在我國該病也廣泛存在,並嚴重發病,尤其是豬的偽狂犬病,給我國養豬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病原
偽狂犬病毒屬於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豬皰疹病毒屬,病毒粒子為圓形,直徑150~180nm,核衣殼直徑為105~110nm。病毒粒子的最外層是病毒囊膜,它是由宿主細胞衍生而來的脂質雙層結構。囊膜表面有長約8~10nm呈放射狀排列的纖突。
偽狂犬病毒是皰疹病毒科中抵抗力較強的一種。在37℃下的半衰期為7h,8℃可存活46天,而在25℃乾草、樹枝、食物上可存活10~30天,但短期保存病毒時,4℃較-15℃和-20℃凍結保存更好。病毒在pH4~9之間保持穩定。5%石炭酸經2min滅活,但0.5%石炭酸處理32天后仍具有感染性。0.5%~1%氫氧化鈉迅速使其滅活。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以及福馬林和紫外線照射敏感。
偽狂犬病毒V只有一個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學特徵等方面存在差異。偽狂犬病毒具有泛嗜性,能在多種組織培養細胞內增殖,其中以兔腎和豬腎細胞(包括原I代細胞和傳代細胞系)最為敏感,並引起明顯的細胞病變,細胞腫脹變圓,開始呈散在的灶狀,隨後逐漸擴展,直至全部細胞圓縮脫落,同時有大量多核巨細胞形成。細胞病變出現快,當病毒接種量大時,在18~24h後即能看到典型的細胞病變。
實驗動物也可用於病毒的分離。在兔、1日齡小鼠和組織培養之間對偽狂犬病毒的敏感性無顯著差異,但成年鼠與新生鼠相比有較強的抵抗力。雖然雞胚對偽狂犬病毒不很敏感,但應用雞胚絨毛尿囊膜接種是最早用於病毒增殖和傳代的方法。
偽狂犬病毒基因組是線狀雙鏈DNA分子,大小約150kb,平均G+C含量高達74%,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基因組結構特徵,由獨特長區段、獨特短區段及位於US兩側的末端重複序列(TR)和內部重複序列(IR)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