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創業邦原創作者 大溼兄,編輯子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攪局充電行業,只是為了賣更多的車?
近日,特斯拉提交的最新文件顯示,該公司計劃在上海投資4200萬元人民幣,建設一座超級充電樁工廠。新廠於2021年第一季度投產,初期規劃年產1萬根超級充電樁,主要產品為V3超級充電樁。
蓋廠造樁的本質,是建樁鋪設充電網絡,提高特斯拉車主充電便利性,反過來刺激銷量的增長。但要知道特斯拉在歐美國家已經有太陽能、儲能業務。如今「重兵」殺入中國的充電行業,那麼意味著對儲能行業下手,時日不遠了。
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從始至終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左腳邁一步,右腳也得邁一步。
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這一規劃的出臺,無異於新能源汽車的「十五年計劃」。
如果2025年,全國總銷量仍保持與2019年相同的2500萬輛量級,那麼20%新能源汽車銷量佔比對應著500萬輛。但而截至去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僅381萬輛。所以,相當於那1年的增量超過當前整體市場保有量。
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各類充電樁保有量為132.2萬個。如今接近3:1的車樁比,都沒有實現「充電比加油更方便」,那麼按照現在的建樁速度,2025年賣出去500萬輛車,用戶的充電問題也會異常艱難。相反,沒有足夠便利的充電條件,更不會有人願意買一個「電動爹」。
對於20%的這一目標,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態:中國新能源汽車在購買成本、充電便利性等方面與傳統燃油汽車相比還有一些差距,要推動實現20%的目標,還需要向歐洲國家學習,也需要雙向發力,從供給和需求兩側推進。
大方向定了,剩下的就靠人民群眾的勤勞和智慧去實現它。
電動車充電
何時能比加油更方便
團購、打車,似乎在中國,每個新興的行業中,都要經歷跑馬圈地、洗牌重整、巨頭誕生的過程,如今這一幕在充電樁行業裡再次上演。
按照2015年《關於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規劃,將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定在500萬輛,與之相匹配的充電樁數量則是480萬個,車樁比近1:1。換而言之,當時是想要實現賣多少車,建多少樁,實現車與樁在體量上一一對應。
在行業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追求車樁比1:1並非完美的解決路徑。對用戶來說,建樁難、找樁難、充電慢,依舊是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推廣應用;而平臺多、接入難、盈利難,則成為了困擾充換電運營商的難題。
「全國一張網」,是國網電動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國網智慧車聯網平臺已接入充電樁超過103萬個,覆蓋全國29個省份、273個城市,服務電動汽車消費者550萬人。」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闕詩豐在11月20日舉行的「新基建百萬接入 新動能能源互聯」主題發布活動上表示。
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闕詩豐
這103萬個樁裡,有公共充電樁62.6萬,佔到了全國公共充電樁總量的93%,佔全球公共充電樁總量的66%,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充電服務網絡。作為對比,第二大新能源市場的歐洲,截止到2019年共建有慢充充電樁18.73萬座,快充充電樁2.66萬座。
比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在專訪中,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充電服務營運長李厚志告訴創業邦,針對目前充電樁的痛點,國網電動的發展規劃主要從三個場景入手:高速樁、城市公共樁,個人樁。
首先看高速場景。因為它具有潮汐性,大型節假日的需求暴增,平日則大量空置,並且涉及電網鋪設、服務區租金,所以進入成本和運營成本都高昂。李厚志表示,從經營的角度來說,國家電網投資高速樁是虧錢的。那麼在高速場景下的基建,國網電動註定是「孤獨」的。
一方面,在繼續加大充電網絡的密度。根據李厚志的介紹,目前國網充電樁已覆蓋171個城市,5萬餘公裡,平均算下來每50公裡就有一個國網的充電站,俗稱十縱十橫。下一步將對遠郊、西部地區加大投放的力度。
另一方面,是技術迭代。針對2014年到2015年建設的老舊充電樁,進行更新換代。到今年年底,把充電功率達不到額定功率的充電樁,進行模塊的更換。再有,是從明年開始將運用新一代超級快充技術,不斷提高充電速度。
一名車主正在充電(配圖來自東方ic)
其次,是城市場景。因為早期行業玩家眾多,以跑馬圈地的形式先佔地後運營,但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充電行業逐漸達成「以需定樁」的共識。
從商業化的角度,今年國網電動發起「合伙人計劃」,聯合各類的場地方。比如原來分為兩派的地產和物業,國網牽頭,通過明確商務條款、分成機制,來確保對方利益得到保障,從而解決用戶在一些商場等公共區域的充電需求。此外,在技術上,增加可以預約、可以遠程遙控的智能地鎖,來解決燃油車佔位的情況。
北京蟹島的殭屍樁(配圖來自獵雲網)
再則是,「潛力巨大」的個人樁。這類主要指的是用戶購車後安裝的充電樁,以小功率慢充為主。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截止去年全國私人樁的數量達到70萬個,相比之下公共樁才52萬個。「如果老百姓平時上下班,在公司和在家都能充上,基本上可以解決70%的充電需求。」李厚志說道。
針對有樁的用戶,國網電動會為「非智能樁」進行改造,升級成可共享、能參與有序充電的「智慧」充電樁,今年的目標是完成5萬根個人樁的改造。針對無樁用戶,將通過統建統管的方式,在小區、社區建設固定充電車位。針對新購車用戶,未來合作車企所附帶的家用充電樁,會直接支持接入智慧車聯網平臺。
實際上,在這些規劃的背後,需要多方企業的共同努力,既涉及最上遊的充電樁廠家,也涉及最下遊的場地運營方,以及各類的大型主機廠和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甚至還要面對數以萬計的普通用戶。
但對此,李厚志也抱以積極的態度:「不同行業的人把自己先進的技術帶過來,對整個技術的提升也會有一個好的改善。」
他認為,此前整個社會對充電行業處在一個觀望期和迷茫期,但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確認了方向之後,很多企業能感覺到價值建設。比如華為、中興等科技企業,就從光伏逆變器、充電設施等智能硬體產品切入充電行業。
對於政策的利好,他也欣慰的表示,「站在國網運營商的角度來說,會比之前的投資預算要寬裕一些。」
新能源
為何還不夠「新」
在電動車充電樁的背後,其實還有更大的一場「戰役」——能源轉型。
「我們得到一個啟示,這場革命從電動汽車起源的,但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我們的角度更加聚焦於能源。」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歐陽明高表示,無論是出於能源安全,還是節能環保,對於「煤多油少」的中國,都是一次具有挑戰的轉型。
這背後的數據是,2019年中國燃煤電站發電量佔全球煤電50.2% ,全球第一。歐陽明高也表示,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最大的國家,去年排放102億噸。相比之下,美國去年降了1.52億噸,歐盟降了1.35億噸,中國不降反增,壓力不小。
此前最大的質疑聲也在於此——新能源汽車的電,是燒煤炭發電而來的。
在採訪中,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能源事業部總監彭曉峰表示,「電動車天然的具備了和電網進行交互、去消納綠色能源的能力。」(綠色能源也叫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等等。)所以,在能源轉型這一宏觀且長期的戰略中,新能源汽車更應該先「新」起來。
能夠實現「新能源車用新能源電」的前提,是接入大量的樁,去形成下一步電動車與電網自由的交互。「目前,我們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讓充的每一度電能夠溯源到電廠發出來的每一度電,具備了帶曲線交易的可能,使充電時間與發電時間可以一一對應。」彭曉峰表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多的消納「新能源電」。
截至今年10月,北京地區電動汽車首次用上了來自西北地區的清潔綠電,定向消納青海及甘肅的清潔電力。本次採購的7000萬千瓦時,預計可滿足約200萬輛次充電電量,相當於減少標準煤燃燒2.0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排放6.72萬噸。
除此之外,有序充電和V2G也是能源轉型的重要「兩環」。
眾所周知,電廠是全天候持續平穩發電,但是用電高峰通常在白天,這就往往會造成「白天不夠用,晚上用不了」被浪費的現象。另外還有季節變化、節假日等因素的影響等等。此時,分布式儲能成為「削峰填谷」的重要調節手段。
根據彭曉峰介紹,目前在用戶側充電推行有序充電,利用峰谷電價,即高峰、低谷不同的電價政策來引導用戶低谷充電。對用戶來說,插入充電槍後,系統自動會將充電行為安排在半夜0點至早上7點,也就是低谷電價的時間,既可以保證早上能充滿,又能減少高峰充電的高電價,同時還能減少電網壓力。
一方面,是用負荷低谷充電,降低充電成本。另一方面,是在電網用電高峰時向電網反向送電,為用戶賺錢。
這種反向送電的技術叫V2G,主要是指的,當電動汽車閒置時,將電池裡的電能銷售給電網的技術。「我們做的V2G商業驗證,一個用戶通過放電的收益大概一年4000塊錢左右,足夠覆蓋用戶充電的成本,相當於終身免費充電。」彭曉峰表示。當然,推行這兩項技術的背後,是基於數據的思考。
國網電動汽車公司總經理沈建新在演講中表示,「有80%的私家車充電結束的SOC(剩餘電量)在80%到90%,充電後停留時間8小時以上的私家車佔到37.2%,所以大量的私家車的電池是閒置而且長時間的停在固定的地方。」所以他認為,私家車與電網互動的潛力非常巨大。
此外,隨著電動車數量的增加,幾乎每個車輛都是一個移動的儲能設備,甚至可以覆蓋一部分居民用電需求。「我們預計到2030年每天移動儲能的電池將達到5億千瓦時,這個數字基本已經接近我們當前全社會用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雖然意義深遠,但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對電池的損害、充放電安全問題依舊是需要逐一攻破的心裡難題。而這些新興業務的展開,與上下遊的電池廠商與車企合作密不可分。
彭曉峰表示,目前普遍的電池質量,已經具備了除了滿足車輛全生命周期的需求外,還有大量的餘量。比如現在的動力電池能達到3000次充放電,但行駛20萬公裡,最多900次就夠了,剩餘2000多次壽命是浪費的。
車企和電池廠商有意願給出條件,來保護參與V2G技術的用戶。比如電池合作方寧德時代、比亞迪,在使用周期內,因為參與電網的充放,而產生超過正常範圍的衰減,廠商予以免費更換,以此打消用戶顧慮。
寫在最後
「這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煤炭、蒸汽機,第二次內燃機、石油,第三次就是可再生能源革命,它會改變我們化石能源所有體系。」歐陽明高院士總結到:「我相信,這場革命會讓我們整個經濟的發展躍上新臺階。」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