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澤塵
編輯:之南
風品:沈禾 惠峰
來源:首財——首財研究院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
這是國家電網的戰略目標。
全球視野審視:國家電網位居世界500強第2位、中國500強企業第1位,也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業企業。
領先底氣,首先來自基礎力。
大而不強,是很多國家電網發展的魔咒。最近美國加州、印度孟買等地頻繁停電既是力證。而中國,是世界上唯一20多年來未發生大規模停電事故的國家。
強勁保障力,來自基礎「骨架」、「末梢」供電的久久為功。
2020年6月30日,隨著四川阿壩夾壁—馬塘110千伏線路工程帶電投運,國家電網成功完成「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等電網建設。川甘青新藏5省(區)198個貧困縣,1777萬居民自此用上大網電,深度貧困地區供電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一字之變的背後是304億元的資金投入,7957項工程打底,1.2萬公裡35千伏及以上線路的新建和改造......
滿滿匠心不用累言。想來,正是這份日拱一卒、一擲千金,成就了大國大網,大國好網的價值根基。
01
四大核心技術 央企第一
問題來了,這份重器是如何練成的?
答案是創新!
任正非一句,我們是打不死的鳥。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企業的民族脊梁,更看到了核心創新的豪橫力量。
而華為的創新之路並不孤獨。2018、2019中國企業專利創新百強名單顯示,國家電網與華為公司連續兩年位列一二,成為創新領域的雙子星。
許多人或沒想到,除了高鐵,電網也是我國少數領先世界的高光產業。和高鐵一樣,我國電網建設技術已在澳大利亞、巴西、義大利、希臘等多個國家成功運用。
同時,憑藉全球特高壓技術的話語權,我國也是第一產電大國,更藉助智能化、物聯網的戰略布局,在產業安全度、先進性、智能標準化上不斷拉開競品距離。
2006年8月,我國第一條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開工。
2010年7月,來自四川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的電能,通過特高壓輸電線路送到2000公裡外的上海。
憑藉核心技術,我國輸電能力極大提高,為中國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提供了源源動力。更重要的是,國家電網還建立了特高壓技術標準體系,該體系由168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組成。由此,極大提升了我國在世界電力市場上的話語權。
今天,中國標準就是世界標準。
國際電工委員會成立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設在國家電網公司。
這也只是一個創新縮影。
企查查最新數據顯示,近五年,國家電網發明專利數量高達2.33萬件,穩居榜首,也連續9年位列央企第一。
位列第二的是華為,擁有近兩萬件專利。
截止2019年底,國家制修訂國際標準 75 項、國家標準 788 項、行業標準 1833項。
諸多技術、標準的強支撐下,國家電網形成四大核心技術。
除上文特高壓技術,其還擁有世界先進的新能源併網技術。2017年底併網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為1.3億、1.2億千瓦,均居世界各大電網首位。
擁有全球領先的大電網運行控制技術。得益以此,國家電網是近20年來全球唯一沒有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的特大型電網。
擁有世界先進的智能電網技術。覆蓋150個城市高速公路的快速充電網絡和全球最大的智慧車聯網平臺。
02
飛輪複利 「新動能」賦能「新基建」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滿滿創新範打底,這是國家電網「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底氣所在。
更可貴的是,飛輪效應仍在加強。
2019年1月,國家電網公司做出全面推進「三型兩網」世界一流能源網際網路企業戰略實施。
所謂「兩網」包括:堅強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可以說,這是其業務創新的著重發力點。「三型」——樞紐型、平臺型、共享型企業,這是其建設世界一流能源網際網路企業的重要抓手。
2017年,國網入選國家第二批雙創示範基地,負責牽頭實施國家「科技創新2030」智能電網重大項目。
按照國家電網計劃,到2020年將形成「五縱六橫」特高壓輸電骨幹網架,全面建成堅強智能電網。
國家電網特高壓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堅強智能電網,使我國在技術創新領域開始有「中國製造」向「中國引領」轉變。
並非虛言,以新能源汽車業為例。
作為四新產業代表,新能源行業發展如火如荼,國家電網基礎配套賦能也亦步亦趨。
目前,國家電網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智慧車聯網平臺,為48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出行服務。今年國慶期間,國家電網經營區域內的快充日均充電數和電量較去年分別增55.93%、59.2%。
2020年9月22日,全國首個集合光伏發電、儲能、數據中心、5G基站、北鬥基站等功能於一體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在安徽合肥完成升級投入使用。
提供5G+有序充電服務,專門設計5G共享杆塔,首創5G+電動汽車有序充電,實現「人-車-樁-網」互聯互動,充電樁和儲能納入虛擬電廠調度運行、「光儲充用」一體化綠色可循環微網系統......
滿滿的科技範、創新範,成為國家電網推進數字新基建,帶動產業鏈上下遊,連接融合共享戰略的又一力證。
據悉,今年,國家電網安排充電樁建設將投資27億元、新增充電樁7.8萬個。同時,加強V2G等新技術研發應用,形成中國充換電標準體系,與美、歐、日並列世界四大標準體系。
通過「新技術」「新動能」助力「新基建」,進而促進產業智能化、品質化升級,顯然,國家電網的基礎動力正在演繹一場產業、消費雙賦能大棋。
03
啃下硬骨頭 正面「剛強」
2019年10月14日,國家電網發布《泛在電力物聯網白皮書2019》,重點解讀泛在電力物聯網推動構建分布式光伏服務、綜合能效服務、電動汽車服務等七方面生態的建設模式、服務內容。提出著力促進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推動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和能源大數據,構建能源網際網路產業鏈,打造互利共贏能源新生態。
這被業界解讀為泛在電力物聯網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的信號,國網轉型能源網際網路企業再進一步。
2020年11月10日,國網副總經理劉澤洪表示,2025年初步形成電網平臺能源生態圈。基本架構包括能源網架體系、信息支撐體系、價值創造體系。2026年至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企業。
具體而言,國家電網將推進電力網絡互聯互通,應用「大雲物移智鏈」等新技術,加快向能源網際網路進化,形成能源網際網路產業鏈。目前,國網新能源雲正在13家省公司推廣試點實施。
實際上,作為載體,基礎能源革命已經先行。
2020年6月29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雙極低端直流系統成功解鎖,工程全線帶電。
據悉,該工程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能夠將西部清潔電力源源不斷輸送到1587公裡外的華中負荷中心,「用青海之光點亮中原之燈」。
還有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其應用全球領先的±500千伏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實現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將助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為歷史首個100%清潔能源供電的奧運盛會。
截至2020年10月底,新能源併網裝機超過4億千瓦,比2010年底增長18倍,其中風電裝機1.86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1.97億千瓦,新能源綜合利用率97.3%。由此,國家電網已成為全球輸電距離最遠、能源資源配置能力最強的電網。
創新無有止境,創新孕育無限可能。基礎打底,深層的飛輪賦能效應也就水到渠成。
2020年6月,國家電網公司發布「數字新基建」十大重點建設任務,包括電網數位化平臺、能源大數據中心、電力大數據應用、5G應用、工業物聯網等。以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為重點,帶動上下遊企業共同發展,2020年總體投資約247億元,預計拉動社會投資約1000億元。
2020年9月1日,國家電網公司召開近10萬名員工參加的科技創新大會,啟動實施了「新跨越行動計劃」:變革科研管理機制,組建創新聯合體,大力開展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電網向更加智慧、更加泛在、更加友好、更加安全的能源網際網路升級。
04
強網、智網之路
顯然,時間沉澱、產業深耕中,國家電網的複利價值不斷顯現,正在成為我國產業創新升級的動力發動機。
《數位化生存》一書中,經濟學家尼葛洛龐帝認為,漸進思想是創新最大的敵人。
國家電網董事長毛偉明表示,「在新發展格局下,國網將從發揮基礎保障、創新引領、產業帶動作用三個方面,把握機遇、創新發展。」「堅持適度超前,寧讓電等發展、不讓發展等電」「就是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啃下卡脖子的硬骨頭,加大研發投入。」
字斟句酌,滿滿的時不我待、滿滿的自我迭代、拼勁幹勁。想來,這就是國家電網創新王者的精髓所在。
資深產業戰略專家、首財研究院院長柴永強表示,創新也是一場價值馬拉松。韌性張力與顛覆飛躍,缺一不可。一個企業要想持續發展,獲得持續核心競爭優勢,以市場為基、趨勢為友,精準升級是源泉所在。大國競爭,是產業鏈之爭,更是基礎動能之爭。從此看,國家電網的大網、智網、強網之路,還有諸多價值遐想。
國家電網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投入800億元,徹底解決受制於人的狀況,確保電力行業供應鏈、產業鏈安全可靠。
只為萬家燈火、只為家國復興。披星戴月、正面「剛強」。
本文為首財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