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亞馬遜,大多數人並不陌生,」不就是類似京東的網上商城?「」不就是類似阿里的電商業務及阿里雲服務?「。這是我聽得比較多的答案,可惜先後順序都搞反了。
論電商及雲服務,亞馬孫都走在世界最前面。京東的會員體系,自建倉儲物流體系,基本是復刻亞馬遜,不然沒有成功的先例,資本風投那些人精會捨得下重本壓住京東物流?
由於亞馬遜和貝佐斯的故事網上隨便百度下都能搜到,段子故事太多就此略過。
今天的主題,是亞馬遜老闆貝佐斯說的三個如夢幻般美好的主營業務:Amazon Prime會員,Amazon Marketplace第三方賣家服務,以及AWS雲服務 。
Amazon Prime
如果你在亞馬遜進行海外購,幾乎很難不買它的會員,因為購買打折商品同時為你省下的運費和稅費,幾乎都能省出兩到三倍的會員費用。
會員在當地區域可享受限時送,除了網上打折優惠和打折專場外,還能免費享受亞馬遜的視頻、音樂平臺上大部分內容,當然也少不了免費閱讀標有會員限免的電子書雜誌。另外,由於亞馬遜在2017年收購了做生鮮的全食超市(WholeFood market),prime會員權限也可用於線下全食超市購物打折。
不難看出,亞馬遜的野心,是希望消費者只要去購物消費,就一定要有亞馬遜的身影,而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在這幾年來的運營一直虧損,但從長遠來看,為亞馬遜布局完善生鮮雜貨的產業鏈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想想作為CEO,看到業務剛好少覆蓋生鮮這塊市場,前面那麼難都搞下來了,這份蛋糕怎可能不分一份。
截止19年底,亞馬遜Prime會員費已超過110億美元營收。通過線上線下多方位布局,以後的亞馬遜將像水電那般無處不在。
Amazon Marketplace
說白了就是電商給第三方賣家開放的生態平臺。這裡的核心重點是其早期重本投入的自建倉儲供應鏈體系服務。在淘寶開個網店的人都知道,要做店鋪運營,同時對接處理物流倉庫的事情,兩三個人家庭作業人根本不夠使,管倉庫對接物流發貨就夠你受。作為電商的鼻祖亞馬遜最早洞察到這個痛點,通過自建倉庫物流體系,為入駐商家提供商品存放管理,分揀,打包,發貨,配送等一系列服務,大大降低了傳統商家轉型做電商的投入資源及成本。
發展到現在,亞馬遜平臺上已匯集了超過300萬的第三方賣家,這部分的銷售額佔到亞馬遜全年總銷售額的60%。
AWS
一開始連我自己也感覺奇怪,因為之前常聽我的CTO(劍橋大學教授)說起谷歌早期用大卡車裝滿硬碟運輸到異地中心進行數據同步的段子,也聽到過谷歌大神由於伺服器資源嚴重不足拿舊電腦資源組群搭建最早期的雲計算伺服器的故事。但是想不到的是,最早讓雲計算實現大規模商用的,竟然是亞馬遜。
從商業邏輯來看,似乎合情合理。畢竟谷歌起家做搜索業務,以廣告作營收,解決計算存儲等資源是內需,自然沒有商用的驅動力。
而亞馬遜作為開放的電商平臺,除了自身有計算存儲需求外,大量的賣家也需要把自己的店鋪放在亞馬遜平臺上。所以有網上店鋪的資源需求,迫使亞馬遜不得不建立對應的雲計算資源服務體系,幫助賣家更輕鬆地入駐並維護自己的店鋪。
AWS從2005年布局發展到現在,可以稱上是全球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商,成千上萬各行各業的公司和個人要上雲,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亞馬遜。
截至2019年底,AWS業務板塊給亞馬遜貢獻了累計超過350億元美元的生意營收。
如何產生飛輪效應
個人認為,飛輪效應在公司業務發展層面可以理解為各個業務板塊的相互帶動。一開始,企業需要投入極大的精力和資源成本來啟動各個業務,隨著投入業務運轉積累發展,企業全板塊轉作起來,那麼這些單個業務就好像齒輪一樣咬合得越來越近,從而實現飛速轉動。亞馬遜這三大板塊業務便是飛輪效應的最好例證。
首先,會員體系提供的線上線下生態優惠吸引大量的消費用戶群體,龐大的活躍用戶數吸引大量三方賣家進駐Amazon MacketPlace;
通過自建倉儲物流體系等服務,解決賣家倉儲物流等負擔,降低開支,形成口碑吸引更多的賣家進駐;而通過AWS服務,賣家更輕鬆地搭建並維護自己的店鋪,讓他們為難以抗拒的便利買單,產生商家用戶黏性;
而大量的賣家進駐豐富了亞馬遜平臺上的商品,加上便利的配送服務,吸引更多的用戶到平臺消費並註冊成為Prime會員,產生消費用戶黏性;
平臺上活躍的買賣雙方自然地將平臺擴大,使亞馬遜具備越來越高的議價能力,從而壓低廠家和三方賣家商品價格吸引更多用戶消費。
周而復始,飛輪飛轉,每個業務都攢錢,長遠收益不容小覷;
目前亞馬遜以市值1.200萬億美元排行全球公司市值第三位(第一微軟,第二蘋果),19年總收入全球最高達2800億美金,由於倉儲物流供應鏈等板塊的重成本投入,淨利潤相對其他巨頭來說較差,但長遠來看,若無黑天鵝,飛輪依然會讓亞馬遜保持增速。
你還知道哪個公司存在飛輪效應?歡迎留言討論。
謝謝閱讀,勿忘記的點讚給小編一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