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粉絲規模翻番,揭秘榮耀手機「飛輪效應」背後的故事

2020-12-03 界面新聞

2012年成立的花粉俱樂部,是華為&榮耀官方唯一粉絲交流互動平臺,也是所有華為和榮耀粉絲的家。然而格外引人注意的是,從2012到2017年的這五年,「花粉」的規模一直是漸進式增長,但是在最近這一年時間內,人數卻實現了翻倍式飛躍——2017年花粉俱樂部註冊用戶為4000萬,一年後的2018年卻迅速增長到8000萬,成為國內手機品牌中最具規模的粉絲群體之一。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花粉規模能夠在短短一年裡實現翻倍增長?這背後的關鍵驅動力又是什麼呢?

「飛輪效應」初顯,催生粉絲規模幾何級數增長

用來解釋從量變到質變的商業飛躍,最典型的理論就是著名的「飛輪效應」,這一理論最初由亞馬遜創始人兼CEO貝索斯提出,指的是企業業務如同巨大的飛輪,如果要讓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起初你必須持續用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重複地推,當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就會逐漸轉動起來,而且會越轉越快,只需稍加助力就能讓它飛速轉動。

近一年來「花粉」規模的爆發性增長,從量變到質變,正是「飛輪效應」的體現,而推動飛輪不斷轉動的關鍵驅動力之一,就是華為和榮耀品牌及產品持續贏得用戶好評。榮耀手機過去一年多的市場表現和品牌聲勢,所達成的勢能積累,更是對此貢獻良多。

據餘承東此前不久透露的數據,「華為+榮耀」七年來銷量遞增51倍,連續四年穩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三。榮耀的銷量和銷售額也雙雙超過小米成為國內網際網路手機第一品牌。雙品牌並舉,銷量同時名列前茅。從滿意度情況來看,益普索2017年品牌調研報告顯示,「華為+榮耀」在中國用戶滿意度穩居第一。

根據極光大數據對2018年4月國內手機品牌市場保有率的調研結果,華為和榮耀整體以20.8%位居國內手機第一,領先國內其他品牌;定位「網際網路手機」的榮耀手機,則以9.5%的保有率超越小米,成為國內網際網路手機的第一名。

國內第一的保有率,證明華為和榮耀的產品、品牌與粉絲之間已經形成加速向上的正反饋循環,正是由於產品銷量和品牌地位的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花粉」規模、用戶人數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保有率數據也是一個衡量用戶忠誠度的重要指標。具體到榮耀手機,其頭部機型有著更高的份額佔比,保有率排名前五位的機型在品牌內部的佔比合共達到38.3%,高於小米的30.3%。榮耀用戶中,年齡低於30歲的用戶佔比達到60.5%,而小米則為50.7%。在頭部機型、年輕用戶佔比和渠道下沉方面,榮耀手機也已經全面領先其他網際網路手機品牌。

兩大護城河

為什麼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會發生在花粉俱樂部成立的第六年?這背後與整個手機產業的大形勢,以及華為,特別是榮耀手機的發展路徑息息相關。

2017年以來,從全球到國內的手機市場均出現了嚴重下滑。根據IDC 2018年2月發布的報告,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出現首次下滑,同比下降了0.5%。2018年第一季度,國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21%,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跌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為和榮耀卻實現了逆勢上揚。

數年之前,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正值高速發展時期,一大批網際網路手機品牌入場廝殺,彼時藉助整體市場紅利,有些手機品牌單憑藉網際網路營銷等噱頭,也佔據了一席之地。然而當市場紅利空間逐漸見頂,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卓越的用戶體驗,則成為了手機品牌生存發展的根本。

來自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手機普及率已經達到了95%,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達到了75%,市場拓展的空間已經很小。技術創新隨之成為突圍紅海市場的殺手鐧。

在研發投入領域,華為一直都處於全球領先水平,在全球研發投入100強企業榜單中,華為更是TOP10榜單的常客。2017年,華為研發投入897億人民幣,約佔其總收入的14.9%。在歐盟委員會公布的2017年工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華為與大眾、Alphabet(谷歌母公司)、三星、英特爾等國際科技巨頭比肩,排在第六名,同時也是TOP10榜單中唯一的中國企業。

對研發投入的高度重視,為華為帶來了持續的硬技術領先優勢。近期在榮耀Play發布會上首發,並且在諸多老機型上推送升級的「嚇人技術」GPU Turbo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一技術類似汽車上的渦輪增壓技術,打通了EMUI作業系統以及GPU和CPU之間的處理瓶頸,在系統底層對傳統的圖形處理框架進行了重構,實現了軟硬體協同,使得GPU圖形處理效率提高60%,同時還大幅降低了功耗,增強了手機續航能力。

面對即將來臨的5G時代,華為也積累了長達10年的技術儲備。早在2009年,華為就已經在5G領域開始了研發和測試。在MWC 2018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發布了全球首款商用的、基於3GPP標準的5G晶片;近日,華為又在MWCS18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海宣布,計劃在2019年3月推出5G晶片,2019年6月推出基於該晶片的5G手機。

如果說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是華為和榮耀甩開其他品牌的第一道護城河;那麼高達8000萬規模的粉絲群體,則成為榮耀以及華為的第二道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8000萬「花粉」不僅僅是手機用戶,同時也是推動華為和榮耀手機創新的重要力量。特別對定位為「為年輕人做手機」的網際網路手機品牌的榮耀而言,粉絲經濟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因此,花粉俱樂部成為榮耀手機與用戶溝通的最重要陣地也就順理成章,「花粉」每天在俱樂部的發帖數超過20萬,花粉自發組織的同城花粉俱樂部已覆蓋超過60座城市,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高校花粉俱樂部已覆蓋全國25省的120所高校。

目前,通過花粉論壇、官方微博、微信、熱線等渠道,榮耀手機已經累計收集了70多萬個用戶需求,每天和250多萬用戶互動,並邀請了超過15萬的花粉參與產品內測。可以說,每一代榮耀手機新品的背後,都凝聚了千萬花粉的心血與智慧。

技術與粉絲這兩大護城河互為補充,有著互相增強、1+1>2的效果。一方面,過硬的技術創新和持續提升的用戶體驗,不斷吸引更多的用戶成為「花粉」,讓每一位消費者都成為榮耀手機最真實的代言人;另一方面,粉絲數量的不斷增加,也持續提升了榮耀品牌的影響力和口碑,發燒友和資深用戶的反饋反過來又將推動更多技術創新,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

如果說技術創新是來自供給側的主動能,那麼粉絲群體則從消費層面,為榮耀以及華為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助力。技術與粉絲這兩大護城河的無縫結合,也將推動榮耀手機在未來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離開華為的榮耀,如何繼續賣貨,新榮耀的飛輪在哪裡?
    華為總裁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祝福道。11月17日,流言四起的華為剝離榮耀事件終於塵埃落定,榮耀被打包出售至有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對於交割後的榮耀,華為不再佔有任何股份,也不參與管理與經營決策。換言之,榮耀脫離了華為這艘航母的庇護,獨自揚帆起航。只是,在陣痛期過後,榮耀的未來能否一片星辰大海,新榮耀的飛輪在哪裡?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重鑄「飛輪效應」,拆解名家創作秘籍
    「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當達到某一臨界點時,由於牽引力和慣性的存在,即使飛輪失去推力,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轉動。
  • 千奇百怪的效應——飛輪效應
    這就是飛輪效應。當然飛輪效應可以說是應用在各行各業的初期是最難的,等品牌的知名度打開,就會有很多慕名而來的用戶了,保持良好的口碑,用戶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度過萬難的開始,飛輪效應就開始發揮作用,自我發展轉動了。
  • 飛輪效應賦能企業增長 亮眼業績背後中梁控股或成行業新龍頭
    樓市資本論認為,「飛輪效應」顯現之下,優質產品、豐厚土儲、健康財務和年輕團隊正是中梁的四大「飛輪」,緊密咬合之下推動著中梁這一房企巨器迎來業績的穩健增長,大有成為行業新一龍頭之勢,目標直指萬科、碧桂園。   飛輪1:產品優質助推業績上漲   在經歷了過去4年168.4%的年複合高速增長之後,中梁控股集團如今對於規模增速不再那麼執著。
  • 新氧:飛輪效應越發明顯
    並且新氧獨創的媒體+社區+電商的模式,如飛輪效應般,既能驅動公司業績增長,又能為下一輪增長積蓄力量。 財務指標經營指標全面恢復 新氧三季度總收入為3.6億元,同比增長18.9%。如下圖所示,新氧一季度受到疫情的衝擊,二季度開始快速恢復,新氧三季度的收入規模已經回到了2019年四季度的水平。
  • 《飛輪效應》選摘
    因為吉姆·柯林斯的新書《飛輪效應》,其實全書就是在論述系統動力學四大基本連接關係(因果鏈、增強迴路、調節迴路、滯後效應)中的一種:增強迴路。 什麼是增強迴路?因增強果,果反過來又增強因,形成迴路,一圈一圈循環增強,就是「增強迴路」。想像一下,你用麥克風對著揚聲器說話的場景。麥克風、揚聲器之間,形成了一條一圈圈增強的「迴路」。
  • 貝殼找房的飛輪效應
    在《飛輪效應》一書之前,吉姆·柯林斯曾創作了《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選擇卓越》與《再造卓越》等一系列經典商業書籍,上述每一本書都是吉姆·柯林斯帶領多位團隊成員,投入多年心血創作完成,對全球商業界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所以,當得知吉姆·柯林斯先生又最新創作了《飛輪效應》一書後,便迫不及待地買來閱讀。這本書重點介紹了一個核心觀點就是「飛輪效應」。
  • 飛輪效應恆強勢企業或個人的秘密武器
    答案是,因為那些成功的人和企業已經開設了自己的「增長飛輪」並獲得了「飛輪效應」。飛輪效應是什麼?「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的概念首先由管理專家Jim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提出,並由Bezos和亞馬遜提出。
  • 「飛輪效應」是如何成就亞馬遜的?
    請自行在湛廬閱讀App內搜索《創業思維課》檀林老師曾經擔任過微軟加速器的CEO,還參與孵化和輔導了200多個科技創業項目。我為你挑選的這段內容,講的是:「飛輪效應」是如何成就亞馬遜的?但是,亞馬遜把這三個核心業務板塊重新組合之後,創造出了一種互相推動的飛輪效應,形成了一種正循環,讓自己的業務不斷發展壯大。打造飛輪效應,亞馬遜具體是怎麼做的呢?一起來聽聽看吧。
  • 國家電網的飛輪效應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一字之變的背後是304億元的資金投入,7957項工程打底,1.2萬公裡35千伏及以上線路的新建和改造......滿滿匠心不用累言。想來,正是這份日拱一卒、一擲千金,成就了大國大網,大國好網的價值根基。
  • 小米叫「米粉」,華為叫「花粉」,那以後榮耀手機的粉絲該叫啥呢
    受限於美國政府的制裁禁令,華為手機的上遊供應鏈遭受到沉重打擊,在此大背景下,上個月月底華為正式宣布將榮耀打包出售。也就是說,以後華為和榮耀將徹底切分,雙方互不幹涉且互相競爭。給不同手機品牌的粉絲起外號,是咱們國內機友的光榮傳統,比如小米的粉絲叫「米粉」,蘋果的粉絲叫「果粉」,華為的粉絲叫「花粉」,那麼新榮耀的粉絲該叫啥呢?方案一:騎士經常接觸小說和好萊塢影視作品的文藝青年們都知道,「榮耀」這個詞彙往往和「騎士」相捆綁,而騎士精神的內核就是榮耀意識。
  • 《飛輪效應》:邁向卓越的12問
    作者 | 李祖濱 杜若芸《飛輪效應》是吉姆·柯林斯繼《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再造卓越》之後的又一本著作,本書對於什麼是組織飛輪,如何打造組織飛輪以及組成飛輪的要素等都進行了深入的講解,理論結合案例對飛輪理念進行了徹底剖析。
  • 跟誰學三季度實現同比3.5倍增長,陳向東強調實現飛輪效應
    日前,跟誰學召開了一個千人規模的管理幹部會議,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發表全員講話,在講話中,陳向東強調要形成飛輪效應。「永遠不要低估飛輪的力量。因為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能提供企業持續增長的動力,一旦你找到了正確的飛輪,你就會在未來數十年裡,不斷的做決策,不斷的採取行動,不斷的轉動,不斷的更新和延展。飛輪轉了一圈又一圈,其累積的能量令人驚嘆。
  • 網際網路手機2.0生命密碼 一張圖讀懂榮耀模式
    在這個時期,一些網際網路公司或者傳統手機廠商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快速普及的機遇,建立獨立的網際網路手機品牌,通過線上品牌塑造、粉絲培養和電子商務的方式,將一些新生的智慧型手機品牌極速做大,短短兩三年時間就超越了擁有十多年積澱的傳統手機品牌,創造銷售奇蹟的同時也成就了網際網路手機的傳奇。
  • 培養孩子良好習慣,「飛輪效應」須知曉,3個事項父母要注意
    也許我們可以從「飛輪效應」中得到一些啟示。「飛輪效應」給我們帶來的教育啟示所謂「飛輪效應」,是指要使靜止的重輪保持靜止狀態,首先必須用力推它,每轉一圈都要費力。但只要努力堅持,最初的一切努力都不會白費。那是因為慣性的作用,當到達某個臨界點後,你不需要再費力,飛輪還是會繼續快速地旋轉。
  • 《千與千尋》:淺析用「飛輪效應」應對「不確定性」的三個關鍵點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職場角度,淺析由《千與千尋》啟發下的思考,如何用「飛輪效應」來成功應對外界環境的不確定性帶來的變化與挑戰,以及具體做法的三個關鍵點:01誤入低谷,其實只是「飛輪」暫時「靜止」心理學上有一個「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
  • 人生的兩大奇蹟思維:槓桿效應+飛輪效應!
    成功,就是由「一快」加「一慢」兩大要點組成的「道」:一快,指的是槓桿效應;一慢,指的是飛輪效應。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生,就是這兩大效應的疊加!有的人,只學會了槓桿效應,成了人生賭徒;有的人,只學會了飛輪效應,就像蝸牛爬行。只有極少數人,能將這兩種效應完美的組合起來,今天我就來系統地聊一聊,如何發揮巧妙的利用好這兩大效應。
  • 特斯拉(TSLA.US)背後的三股力量 規模效應、網絡效應、摩爾定律
    核心要點我們認為特斯拉(TSLA.US)的背後是規模效應、網絡效應、摩爾定律三種力量的合體。現代工業文明有三種底層力量:1、整車製造業的規模效應:其本質是成本隨著規模擴張而不斷下降,從而形成了強大的規模效應護城河。2、網際網路工業的網絡效應:其本質是當用戶基數不斷增加,邊際成本遞減,同時伴隨著收益呈現遞增。
  • 學者趣解數學 揭秘天氣背後的「蝴蝶效應」
    學者趣解數學 揭秘天氣背後的「蝴蝶效應」 2018-04-15 10:40:5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 偉大的公司,都會讓業務產生飛輪效應:帶你了解亞馬遜三大業務
    由於亞馬遜和貝佐斯的故事網上隨便百度下都能搜到,段子故事太多就此略過。今天的主題,是亞馬遜老闆貝佐斯說的三個如夢幻般美好的主營業務:Amazon Prime會員,Amazon Marketplace第三方賣家服務,以及AWS雲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