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顧
10月26日,臺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在桃園石門水庫視察水情時,語出驚人,驚起一片在網上衝浪的吃瓜群眾。現在我們就接著蘇貞昌的「話茬」,繼續剖析他在石門水庫留給我們的地理難題。
蘇貞昌在石門水庫視察
01
高山林立
「3000米以上的高山全臺有268座,颱風一進來就『破碎』,雨水就會留下來。」
臺灣地處歐亞(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處,受板塊的擠壓碰撞作用影響,地形複雜多樣(山地丘陵廣布,平原盆地窄小)。全臺約三分之二的土地為山地(丘陵),集中分布在島嶼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地勢東高西低),山脈走向為東北——西南走向。
由褶皺、斷裂形成的臺灣山脈,又分成兩大山系:一是臺東的海岸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而成),平均海拔1000米,是中國著名的斷崖海岸帶;二是臺灣山系,自東至西包括中央山脈、雪山—玉山山脈和阿里山脈三大山脈,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註:臺灣地區官方數據為268座)。其中的中央山脈(劃分臺灣東、西部的分水嶺)東陡西緩,海拔最高(大多在3000米以上),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最高峰。
自中央山脈山脊向西依次是高山、中低山、丘陵、臺地,然後是平原(盆地)。臺灣的平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海岸,諸如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宜蘭平原、臺北盆地及臺中盆地等,省內絕大多數人口便居住於此。
多山的地形,為臺灣留下了大量雨水,但也為臺灣缺水埋下了伏筆。臺灣省(東部)降水豐沛的原因:
一是地處夏季風及颱風必經之地(離夏季風及颱風源地近),深受季風(颱風)的影響(地理位置);
二是東部地區多山地,溼熱氣流受地形影響(阻擋),被迫爬升形成地形雨(地形);
三是颱風(夏秋季)、季風(夏季風為主,當地冬季亦受東北季風影響)從海洋上攜帶大量水汽,登陸時形成大量降水(季風、颱風);
四是日本暖流(又稱「黑潮」)流經,增溫增溼(其中季風或颱風氣流掠過暖流洋面,水汽劇增)作用明顯(暖流)。
臺灣島東北部的火燒寮地區,降水量驚人,又被譽為中國雨極(歷史記錄中的年降水量:8408毫米)。
山地廣布的臺灣,河流短小,水能、森林以及地熱(溫泉)資源豐富,但單單是水資源較匱乏。臺灣缺水的具體原因,一者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二者降水的季節變化(年際變化)較大,三者臺灣需水量巨大等等。(詳情可見地理蹊往期文章《蘇貞昌吼一吼,地理老師抖三抖(一)》)。
02
季風環流
「同樣的緯度,在非洲是撒哈拉沙漠,在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沙漠,(所以)臺灣應該是缺水的,但老天爺對臺灣非常好。」
臺灣、北非、阿拉伯半島等地雖然處於同樣的緯度,但臺灣的氣候卻與緯度關係不大。如果說臺灣的「老天爺」是緯度和颱風,不如說是深刻影響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
中國臺灣所在的東亞,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區。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所在的大陸西岸,受全球氣壓帶(在熱力和動力因子作用下,氣壓的水平分布呈現規則的氣壓帶,包括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行星風系(不考慮海陸和地形的影響,地面盛行風的全球性形式,包括信風帶、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和經向(沿著經線南北走向)三圈環流(地球表面受熱不均,且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熱力環流,包括信風環流圈、中緯度環流圈和極地環流圈)影響形成其他氣候帶。
註:緯度較低的大陸東西兩岸,都受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即上文之全球氣壓帶、行星風系及經向三圈環流)影響較明顯。
以北半球為例,有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大陸東岸的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因氣壓帶風帶北移,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西南季風),大陸西岸的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氣壓帶和東北信風帶交替控制)、熱帶沙漠氣候(東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
東亞、南亞的季風環流成因複雜,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即行星風系、全球氣壓帶的年內變化)及巨大高原(高原季風環流)等有關。
中國氣候的基本特徵是大陸性季風顯著,而臺灣則是偏向海洋性季風。臺灣的冬夏盛行風向有著季節變化,海洋性強,氣溫的年較差較大,降水集中於夏季。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利於農業(特別是水稻種植業)的生產。但是,受季風影響,臺灣地區氣候存在不穩定(特別是降水不穩定)的現象,容易加大旱澇等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影響範圍。
03
高原季風
「人可以三天不吃飯,但不能三天不喝水,水非常重要,但臺灣人卻覺得不缺水,甚至還為淹水所苦,再加上水價便宜,也讓臺灣人不懂得節約用水。」
蘇所說的上百座高山,遠沒有青藏高原對亞洲季風(颱風)的影響大。臺灣的高山,影響的是臺灣小氣候,而青藏高原的高大,決定著臺灣的大氣候。
臺灣地處北回歸線(23.5°N)附近,背靠中國大陸,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同時當地又是行星風帶(氣壓帶風帶)季節變化最顯著的地區。其中,青藏高原的隆起對於中國大部分(包括臺灣)地區的季風形成,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橫跨歐亞大陸,地域遼闊(面積250萬平方千米)。青藏高原(緯度25°N—40°N之間,經度73°E—104°E之間)既是盛行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過渡地區,又是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可直達中高對流層的大氣環流中的一大障礙物。
因此,青藏高原隆起對大氣環流所產生的的動力作用和熱力作用,對中國(季風)氣候的形成、氣候區域分異和特徵形成都有著深刻影響。
(1)高原熱力作用
受青藏高原熱力作用(夏季熱源低壓,冬季冷源高壓)影響,冬季盛行輻散氣流,夏季盛行輻合(聚)氣流。
夏季,青藏高原是一個巨大的熱源(同緯度同高度最熱的「對流旺盛」的高原熱島),會形成一個範圍較小的氣旋(逆時針)低層環流。高原環流與海洋季風環流疊加,在歐亞大陸東部合成很強的南風,帶來了溫潤的水汽,由此產生了季風性降水。
冬季,青藏高原是一個巨大的冷源,形成反氣旋(順時針)環流。高原環流與大陸季風環流疊加,加劇北方的冷空氣南下的勢力,從而使得冬季風強大。
(2)高原動力(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北部對冬季風分支的分點在95°E附近,冷空氣堆積並分化為兩支:一支沿阿爾金山成東風吹入南疆塔裡木盆地;另一支則沿著祁連山成西或偏西北風吹向河西走廊,順地勢南下,形成冬季風通道,加劇了冬季風向東南的勢力。
夏季,西南季風抵達孟加拉灣再向北推進時,碰到青藏高原,即分為東西兩支。一支沿喜馬拉雅山轉為東風向西吹去;另一支則沿著山脈的走向流往我國西南地區,加劇藏東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邊緣降水增多,並進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內部乾旱加劇。
受青藏高原的阻擋,西風氣流的分支、繞行、匯合與東流,形成了北半球最強大的西風帶。研究表明,西風氣流的東進與東亞季風的進退有一定的關係。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10月至次年4—5月)西風(西風帶南移所致)氣流受到高原阻擋。距地面3—4千米高度以下的氣流被分為南北兩支。由於冬季西風帶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響,所以南支比北支氣流強大得多,故稱為「南支急流」。
南支急流(先是西北向,後轉西南向)在高原南側,形成(低壓)槽,加劇西南乾暖氣流勢力。北支急流(先是西南向,後轉西北向)在高原北側,因繞行障礙出現反氣旋式切變,形成(高壓)脊,一方面加強冬季風的勢力,另一方面盛行下沉氣流,進一步強化西北地區的乾旱化。
盛行西風的南北兩支氣流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匯合,使得四川盆地、陝西漢中等地未受其影響(高原西側阻擋了西風帶系統,讓高原東側的四川、漢中一帶,成為氣流擾動少,風力弱,多小渦旋的地區),所以形成了氣流相對靜止區(即微風區),四川地區多雲霧與此有關
(3)高原動力(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首先是在夏季對印度洋水汽(西南季風)的阻截,使得中國西北形成了少雲雨的乾熱天氣,青藏內部呈乾旱化景觀。其次,高原的出現,讓印度半島北部受冷空氣的影響少,有利於熱低壓的維持(特別是冬半年,高原阻擋了冬季風的南下,南亞次大陸比同緯度地區溫度高而氣壓低,氣溫年較差小)。
此外,青藏高原還使北部蒙古一帶很少受到南來的暖氣流的影響,有利於冷空氣的堆積,形成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又稱亞洲高壓),盛行下沉氣流,加劇了蒙古高原的乾旱。
04
最後的話
蘇貞昌作為知名(高學歷)政客,他所闡述的觀點是正確的,卻又是極端片面的。他只給普羅大眾說了他想說的「真相」,而看似無意地構造了「假相」。注意,片面真相不是真相,這也是高中地理試題中,同學們容易出錯的「大坑」。
蘇貞昌在石門水庫講話,小蹊分為兩期進行了粗略的解讀,不知道小蹊瓜們都有沒有理解啊。其中,小蹊因為趕進度,難免有所錯漏,還望諸位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