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震撼:整個「宇宙網」的宇宙模擬!並首次確定星系之間的空間

2020-10-18 博科園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受到亮黃色黏菌生長模式的啟發,採用了一種計算方法,可以追蹤連接整個宇宙星系的宇宙網細絲。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首次確定了星系之間空間中的擴散氣體,與宇宙學理論預測的宇宙網大尺度結構之間的聯繫。根據主流理論,隨著宇宙在宇宙大爆炸後的演化,物質分布在由巨大空洞隔開的相互連接細絲組成的網狀網絡中。

充滿恆星和行星的發光星系,形成於物質最集中的宇宙網細絲的交叉點和最密集區域。延伸在兩個星系之間的擴散氫氣細絲基本上是看不見的,儘管天文學家已經設法瞥見了其中一部分。所有這些似乎都與一種名為多頭絨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的低等黏菌相似,這種黴菌通常生長在森林地面上腐爛的原木和落葉上,有時會在草坪上形成海綿狀的黃色團塊。

但是,頭絨泡菌具有創造最佳分配網絡和解決計算困難的空間組織問題的能力,這讓科學家們感到驚訝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一個著名的實驗中,一種黏菌複製了日本鐵路系統的布局,將代表東京周圍城市的食物來源連接起來。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博士後研究員喬·伯切特一直在尋找一種大規模可視化宇宙網的方法,但當計算機博士後研究員奧斯卡·埃萊克建議使用基於頭絨泡菌的算法時,他對此表示懷疑。

畢竟,完全不同的力量塑造了宇宙網和黏菌的生長。但一直對大自然圖案著迷的埃萊克,對柏林藝術家薩奇·詹森(Sage Jenson)的絨泡菌「生物軟化」印象深刻。從Jenson使用二維頭絨泡菌模型(最初由Jeff Jones於2010年開發)開始,Elek和他的朋友(程式設計師Jan Ivanecky))將其擴展到三維,並進行了額外的修改,創建了一種新算法,他們稱之為蒙特卡洛Physarum Machine。伯切特向Elek提供了來自斯隆數字巡天(SDSS)的37000個星系的數據集。

當將新算法應用到數據集上時,結果是一個相當令人信服的宇宙網。研究人員表示:那是一種尤裡卡時刻,開始相信黏菌模型是我們前進的方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巧合的,但並不完全如此。黏菌創造了一個優化的運輸網絡,找到了連接食物來源的最有效路徑。在宇宙網絡中,結構的增長產生了某種意義上也是最優的網絡,潛在的過程不同,但它們產生的數學結構相似,這個模型與最初的靈感相比有幾層抽象。

當然,模型結果與預期宇宙網結構有很強的視覺相似性並不能證明什麼,研究人員在繼續完善該模型的同時,進行了各種測試來驗證該模型。到目前為止,對宇宙結構演化的計算機模擬,已經出現了對宇宙網的最佳表示,顯示了暗物質在大範圍內的分布,包括形成星系的大量暗物質光暈和連接它們的細絲。暗物質是看不見的,但它約佔宇宙中物質的75%,引力使普通物質遵循暗物質的分布。

伯切特團隊使用來自Bolshoi-Planck宇宙學模擬的數據,這是由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物理學榮休教授喬爾·普裡馬克等人開發來測試蒙特卡洛絨毛膜機的。在從模擬中提取出暗物質光暈的目錄後,運行算法來重建連接它們的絲狀網。當將算法的結果與最初模擬結果進行比較時,發現了緊密的相關性。黏菌模型基本上複製了暗物質模擬中的絲狀網,而研究人員能夠使用模擬來微調模型參數。

從45萬個暗物質暈開始,可以幾乎完美地匹配宇宙模擬中的密度場。還將觀測到的SDSS星系屬性與粘菌模型預測的星際介質氣體密度進行了比較。星系中的恆星形成活動應該與其星系環境的密度相關,看到預期的相關性,研究人員鬆了一口氣。現在,研究小組有了一個連接37000個SDSS星系的宇宙網預測結構,還可以用天文觀測來測試這個結構。為此,使用了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宇宙起源光譜儀數據。

星際氣體在通過它的光線光譜中留下了獨特吸收信號,數百個遙遠類星體的光穿過了SDSS星系佔據的空間體積。多虧了黏菌,讓我們知道宇宙網的細絲應該在哪裡,可以去哈勃光譜存檔,尋找探測那個空間的類星體,尋找氣體的特徵。在我模型中,無論我們在哪裡看到細絲,哈勃光譜都會顯示一個氣體信號,而且信號朝著燈絲中間的方向變得更強,那裡的氣體應該更稠密,然而,在最密集的地區,信號減弱了。

這也符合預期,因為這些區域的氣體加熱會電離氫氣,剝離電子,消除吸收信號。現在,科學家第一次可以量化星際介質的密度,從宇宙網細絲遙遠外圍到星系團的炎熱、密集內部的星際介質密度。這些結果不僅證實了宇宙學模型預測的宇宙網結構,而且通過將其與形成星系的氣庫聯繫起來,也給了我們一種提高對星系演化理解的方法。而這種創造性的技術及其意想不到的成功,突顯了跨學科合作的價值,在科學問題上帶來了完全不同的視角和專業知識。

博科園|研究/來自: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DOI: 10.3847/2041-8213/ab700c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超震撼:整個「宇宙網」的宇宙模擬!並首次確定星系之間的空間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受到亮黃色黏菌生長模式的啟發,採用了一種計算方法,可以追蹤連接整個宇宙星系的宇宙網細絲。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首次確定了星系之間空間中的擴散氣體,與宇宙學理論預測的宇宙網大尺度結構之間的聯繫。
  •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神秘宇宙網!「大爆炸」理論更加可信
    天體物理學家們首次直接觀測到並繪製了宇宙網。他們的觀測發現,距離地球約120億光年遠的星系之間是由發光的氣體細絲連接的,對「宇宙網」存在的確認也使此前有關星系起源的「大爆炸」理論變得更加可信。天體物理學家們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型望遠鏡,首次直接觀測到並繪製了宇宙網。他們的觀測發現:距離地球約120億光年遠的星系之間是由發光的氣體細絲連接的,這些連接遙遠星系的巨大神秘結構被稱作「宇宙網」。
  • 星系是如何進化的?宇宙網才是關鍵!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25日消息據科學日報報導,銀河系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們是如何進化的?星系是否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由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天文學家帶領的一支國際研究小組解答了這些疑問。研究人員強調了「宇宙網」——一種由星系組成的類似網的大型結構——在遙遠宇宙裡,也即大約在宇宙大爆炸後幾十億年,星系進化中所起的作用。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但研究人員說,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的物理過程存在極大的不同,但它們可能導致類似的複雜程度和自我組織。 出發點是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人類小腦約有690億個神經元;可觀測的宇宙網包含超過1000億個星系。是其中之一。
  • 生物大腦結構為什麼像宇宙結構宇宙網?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科普之前,大家先來猜猜,哪一個是生物的大腦突觸結構,哪個是宇宙網結構。大腦和宇宙,這兩個東西完全是兩回事,怎麼可能是相似的呢?但是你看到這張圖也許就不這麼認為了。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除了外觀相似之外,還有什麼能讓它們結合起來。
  • 宇宙網在哪?究竟有多「黑暗」?
    圖為宇宙網細絲的可視化圖像。該模擬由「星系及周圍環境的演化與合成」(簡稱EAGLE)項目開展。而與此同時,它們之間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空曠。可謂「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最終,這些密度較大的團塊逐漸變成了第一批恆星、星系和星團,它們之間的太空則變成了空無一物的星際空間。如今,這個巨大的「施工項目」已經進行了138億年,但還沒有完工。物質仍在從這些空曠的空間中流出、加入星系;而這些星系也在不斷加入稠密的星團之中。
  • 生物大腦結構為什麼這麼像宇宙結構宇宙網?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科普之前,大家先來猜猜,哪一個是生物的大腦突觸結構,哪個是宇宙網結構。大腦和宇宙,這兩個東西完全是兩回事,怎麼可能是相似的呢?但是你看到這張圖也許就不這麼認為了。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除了外觀相似之外,還有什麼能讓它們結合起來。
  • 神秘的宇宙網究竟是什麼?它到底有多黑?科學難以解釋
    宇宙是由一個巨大的,不易觀察到的網所滲透編織的,他的網須蔓延到了整個太空。但是儘管是由可見的太空物質組成的,但整個黑網是無形的。這是因為宇宙由暗物質組成,存在引力波但是不發射光線。直到今天黑網還是不易觀測的。研究人員首次闡明了宇宙中最黑暗的角落。
  • 消失在宇宙網中40%的隱藏物質,現在或已被天文學家發現
    宇宙網中。現在,天體物理空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可能首次通過對20年前的數據進行創新的統計分析,探測到了這種隱藏的物質,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星系以由像「細絲」連接的複雜節點網絡形式分布在宇宙中,這些節點又被空洞隔開,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宇宙網。
  • 研究在人類大腦中星系網絡和神經細胞網絡之間的相似性
    美國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物理邊界,弗朗哥•(博洛尼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和阿爾貝託Feletti(維羅納大學神經外科醫生)調查了相似性的兩個最具挑戰性和複雜系統:星系的宇宙網
  • 宇宙普通物質中40%的潛藏部分或首次發現
    科技日報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劉霞)現代宇宙學研究告訴我們,宇宙中構成恆星、行星和星系的普通物質只佔4.9%,而其中約40%迄今尚未「現身」,這些普通物質以熱氣體的形式隱藏在複雜的宇宙網中。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法國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通過對20年來科學家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很可能首次發現了這些潛藏的普通物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科學家開展了這項研究,相關論文發表於11月6日出版的《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
  • 星系之間發現一座巨大的「橋」,預測「宇宙是無數座橋組成的網」
    宇宙的基本結構可能不是一個個散落的星系「團」,而是由一個個星系團和它們之間的「橋梁」組成的「宇宙網」——這個預測看起來十分大膽,但也並非信口開河。天文學家們最近就在兩個星系團之間觀測到了一座巨大的射電發射「橋」,而且,這已經是天文學界第二次觀察到這樣的結構了。
  • 一隻無聊的阿米巴蟲破譯了宇宙結構密碼?
    ,星系在空間中的分布幾乎是隨機的,它們似乎分布在「泡沫」的表面上,中間是較大的「空洞」,星系就圍繞在這些空白區域的周圍。這是天文學家首次意識到,宇宙可能是以類似網狀結構形式存在。1989年後,天文學家又陸續發現了許多比超星系團更大、跨度達上億光年的結構,包括超星系複合體(supercluster complex)、星系長城(galaxy wall)和大尺度片狀結構(galaxy sheet)。
  • 星系和大腦大比拼:人腦是宇宙中已知的最複雜物體
    例如,星系可以聚集成巨大的結構(稱為星系團、超星系團和絲狀體),這些結構可以伸展數億光年。這些結構和鄰近的被稱為宇宙空洞的空白地帶之間的邊界可能非常複雜。一方面,它需要處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獲得的數據:一方面是望遠鏡和數值模擬,另一方面是電子顯微鏡、免疫組織化學和功能磁共振。
  • 黯然無光的暗物質之「網」——宇宙網絡浩渺,太空黑暗無邊
    (Image: EAGLE Project)由EAGLE項目模擬的形象化的宇宙網中的細絲一張巨大的、無形的網貫穿整個宇宙,無數條網蔓在太空中迂迴前進。但是,儘管它將太空中我們看見的所有物質都組織起來,我們依舊無法看見這張「黑網」。
  • 史萊姆黴菌幫助天文學家繪製宇宙暗物質圖
    一個簡單生物的覓食行為正在幫助天文學家追蹤宇宙中廣闊的宇宙網,暗物質及所有事物 。這張詳細的計算機模擬快照(與本研究無關)顯示了宇宙網的複雜結構。暗物質(藍色)的長絲連接著星系和星系團(粉紅色)的結,而氣體(橙色)則遍及整個。通過建模和觀察宇宙網,研究人員正在獲得對早期宇宙的結構和演化的見識。一個無腦的單細胞有機體,擁有尋找食物的訣竅,正在幫助天文學家研究宇宙中最大,最神秘的結構-宇宙網。但是首先,事情可能會變得有些泥濘。
  • 宇宙等於「巨大的人腦」?星繫到底有多複雜?
    然而宇宙的複雜並不比人腦差多少,例如,星系可以聚集成巨大的結構(稱為星系團、超星系團和絲狀體),這些結構可以伸展數億光年。這些結構和鄰近的被稱為宇宙空洞的空白地帶之間的邊界可能非常複雜。因此,我們時常會聯想:宇宙是不是一個巨大的人腦?星繫到底有多複雜?
  • 神秘宇宙的網狀結構
    由於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測到,因此也相對較難觀察到這些細絲,但是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探測到3D形式的一串宇宙弦。基於地面望遠鏡的其他觀測使得天文學家能夠首次以3D的形式標誌出暗物質細絲的結構,這個長度絕對是非常罕見的。 2011年10月,澳大利亞史蒂芬·凱勒(StephanKeller)博士發現巨大的宇宙細絲可將整個宇宙連接起來。
  • 黏菌「教」科學家繪製宇宙網地圖
    【來源:科技日報】宇宙網是一個由暗物質和氣體組成的細絲連接而成的巨大網絡,構成了整個宇宙的「支架」。然而,由於宇宙網中的暗物質不發光,導致繪製宇宙網地圖難度極大。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模仿黴菌尋找食物的行為構建了一種新的算法,來繪製這些看不見的宇宙網細絲。 這個算法模仿了黏菌,特別是多頭絨泡菌尋找食物的行為。黏菌是專業的長絲建造者,它們會建造複雜的地下網絡來尋找食物和資源;它們擅長解決「最短路徑」的問題,比如在迷宮中以最正確的路徑,穿越迷宮,找到食物。
  • 宇宙尺度的超級大腦?大腦神經網絡與宇宙網結構驚人相似
    近日,一項天體物理學與神經學創新結合的研究便對人腦神經網和宇宙星網間的相似之處做了系統的對比。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這種比較可能並不鮮見,或許你已經對關於大腦神經與模擬星系網之間圖片對比的驚人相似印象深刻,但表象上的相似是否與內在機制的相似存在關聯,還是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