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60年代,印度發生糧食危機。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印度政府開始引進投資,解決農藥和化肥的生產問題。在這種情況下,1969年,印度博帕爾市從美國引進一家農藥生產企業——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
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博帕爾市成立了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該公司具備年產5000噸高效殺蟲劑的生產能力。
UCIL公司
聯合碳化物公司主要生產西維因、滴滅威等殺蟲農藥,其中西維因(SEVIN)的生產需要將甲胺與碳醯氯合成異氰酸甲酯,再與1-萘酚進行化學反應,最終生成西維因。
無論是甲胺、碳醯氯、異氰酸甲酯還是1-萘酚都具有化學毒性,尤其是碳醯氯和異氰酸甲酯都是劇毒化學品。碳醯氯俗稱光氣,曾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作為化學武器投入戰場。異氰酸甲酯毒性更強,曾被納粹德國用來批量屠殺猶太人。
納粹毒氣室
其實聯合碳化物公司採用的這種生產工藝,由於其生產過程產生了太多的劇毒中間產物,安全生產無法保證,早已被歐美國家淘汰。當時德國拜耳公司等知名的化工企業已經使用更加先進的生產工藝生產西維因,生產過程中已經不需要光氣和異氰酸甲酯。
但是聯合碳化物公司沒有採用更加先進的工藝,因為那樣做的話成本更高。他們之所以將這條落後工藝搬到印度,就是因為印度環保要求低,人命不值錢。
異氰酸甲酯分子圖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可以想像,這家公司的安全生產措施、設備必然不受重視。包括儲存異氰酸甲酯在內的各種有毒化學品的儲罐,長年處於老化,缺乏維修的狀態,出事也是遲早的問題。
公司運行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由於設備的陳舊老化,以及工人缺乏安全培訓等方面的原因,公司開始頻繁出現問題。
1981年,一位管道維修工人在管道中工作時,異氰酸甲酯發生洩漏,他忙中出錯,竟然摘掉了自己的防護面罩,吸進大量有毒氣體,三天後去世。
1982年1月,光氣發生洩漏,24名工人因為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裝備而中毒,全部被送進了醫院。
1982年2月,異氰酸甲酯又發生洩漏,18名工人中毒住院。
1982年8月,一名化學工程師意外接觸了液態異氰酸甲酯,導致他全身30%以上的皮膚被燒傷。
1982年10月,異氰酸甲酯再次發生洩漏。在試圖阻止洩漏時,異氰酸甲酯的生產主管遭受了嚴重的化學燒傷,另外兩名工人嚴重暴露於毒氣中,不得不送醫。
1983至1984年期間,工廠仍然不斷發生小規模的異氰酸甲酯、氯、一甲基胺、光氣及四氯化碳等化學毒氣洩漏事件。
已經廢棄的UCIL公司
然而,頻頻發生的安全事故沒有讓公司管理層警醒,這家公司沒有吸取任何教訓,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加強危化產品的管理,最終釀成一場大災難。
該公司的所有異氰酸甲酯都儲存在地下的E610、E611和E619三個罐體內。1984年10月,由於E610罐出現故障,異氰酸甲酯無法抽取,該罐被暫停使用。12月2日深夜,由於工人在檢修過程中操作失誤,導致大量的水流入E610罐體。
破裂的E610罐體
水流與異氰酸甲酯發生反應發熱,導致異氰酸甲酯變成氣態,罐體內壓力猛增,最終造成罐體爆裂,42噸異氰酸甲酯毒氣隨即從罐體中洩漏出來,揮發到空氣中。毒氣在東南風引導下,一路吹向博帕爾市。
12月3日,由於毒氣洩漏,公司內部警笛鳴響,然而很快被人為關閉。因為該公司有規定,不能因為微小的毒氣洩漏引起恐慌。其實此時他們也不清楚洩漏的嚴重性,但是仍然關閉了警報。
遇難的孩子
雖然公司很快關閉了E610罐體,並且疏散了廠內的工人,但是洩漏出去的毒氣已經無法追回。半個小時後,博帕爾市就有多人因為中毒而被送到當地醫院。醫院最初判斷是氨洩漏中毒,後來判斷是光氣中毒。最終接到聯合碳化物公司的通知,得知是異氰酸酯洩漏,但是博帕爾市醫院並沒有解毒劑可以進行治療。
異氰酸甲酯首先會造成眼睛灼傷,接著會造成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嚴重灼傷,很快會致人窒息而死。毒氣洩漏的第二天,博帕爾市就有數千人喪生。由於當地醫院無力救助,死亡人數迅速上升。
最終,這場災難短時間內造成兩萬五千人死亡。另有55萬人由於毒氣造成的身體機能的損害,在今後幾年中相繼去世。此次毒氣洩漏還造成了20萬人終身殘疾。
逃離家園的博帕爾市民
雖然事情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但是最終這件事以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賠償4.7億美元給死難者家屬告終,沒有任何公司管理層因此事入獄。
災難發生後,世界上各大化工公司都加強了安全措施。但是,由於這場災難的影響,全世界都把化工廠當做不受歡迎的企業,只要修建化工廠,就有人出面反對,這也算是這場悲劇的副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