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公開課出品,更多內容下載網易公開課APP。
不討好的事太多,但冒著被懟的風險,今天這篇糾錯,還是得說。
最近在《歌手2019》的歌手劉歡,憑藉《我要去哪裡》和《甄嬛》拿下歌王桂冠。
他和已逝歌手姚貝娜的「隔空對唱」更是引發了廣大歌迷的追憶和感慨。
也許是熱度不減,4月14號前後,一則帶著劉歡老師title的心臟病「科普文」就在各大公號和網站中刷起了屏。
原來,在錄製一期節目時,劉歡突然臉色發白,心跳加快,心臟病突發。
劉歡唱完《從前慢》後心臟病突發 / 《歌手2019》
此前,他剛做了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手術。節目裡突感不適的他,幸好及時服下了「速效救心丸」,才得以緩解。
而在刷屏的文章裡,卻有不少誤導信息。
1
不分清病因下藥
很容易加重病情
文章的誤導信息重點放在二三部分,也就是四種藥物的使用,和三種急救辦法的應急情況。
以下截圖均存在誤導!!!
四種藥物的使用情況,均未給出具體病因下藥,不可取;
給出的三招救命辦法,可能會要命。
再用嚴肅的語氣強調下,這篇傳播甚廣的文章不僅關於藥物使用的部分有明顯的醫學疏漏,最後的急救三招是無用甚至是錯誤的。
刷屏的文章中提到,劉歡自救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帶對了藥。
但下文緊接著給出的藥物和急救辦法,卻存在不少誤導。
複方丹參滴丸、阿司匹林、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四種藥物,均不是全能藥物,不是所有心臟病突發都可使用。
也就是說,有用但不可以亂用。
首先我們先了解什麼是心臟病突發。
最常見的心臟病突發是與冠狀動脈相關的,也就是常說的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這是兩種發病原因相似,但嚴重程度、治療方法、預後等完全不同的疾病。
對患者來說,血壓是較為實用的判斷方法,心絞痛血壓可能升高或者無顯著變化,但急性心肌梗死卻常伴隨血壓降低,甚至產生休克。
而使用硝酸甘油時,極易導致血壓降低。
所以對於許多情形的心梗患者,硝酸甘油是禁用的。
再比如,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可遵醫囑用於預防血栓。在出現明顯心梗症狀時,可以服用阿司匹林。但對於出血性的患者,則存在風險。
它更適合作為長期預防藥物使用。
劃重點:心臟病突發情況十分複雜,心絞痛可使用硝酸甘油緩解,但在心肌梗死的許多情形下卻不能使用;速效救心丸和阿司匹林,在不清楚病因的情況下貿然使用,則很可能有止血不佳、和出血的風險。
所以除非是醫生確診用藥或對自身病情有足夠了解,否則不主張貿然用藥。
再說給出的三種急救方法,就更不可取了。
一個一個說。
咳嗽這一動作會直接增加氧耗。特別是心梗發作時,對於原本就脆弱的心臟,無異於增加心臟破裂和患者死亡風險。
今年1月,北京同仁醫院醫師李超就明確說到,
「在心梗發作時,使用「咳嗽急救法」來自救可能會加重病情。因為「咳嗽」這一動作,尤其是大力咳嗽以及網帖提及的持續咳嗽都會明顯增加體力及心肌氧耗,會加重心肌缺血和壞死,讓原本就不堪重負的心臟雪上加霜。原本心肌梗塞就會增加心臟破裂的可能性,用力咳嗽就更易增加心室腔壓力,從而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
通俗點說,心肌缺血本身就已是缺氧的情況,咳嗽的話心肌需要的氧供更多,而這只會加重病情,鎮靜、不亂動才是急救的前提。
穴位按摩常見於我們日常的醫療保健中,對於心臟疾病的急救有用嗎?
在分別以合谷穴和內關穴為關鍵詞在知網論文庫中進行搜索後發現,前十頁的結果中只有兩篇提到這兩個穴位對人體心臟的影響。
其中一篇只有穴位介紹和筆者自述的5個案例沒有任何量化指標和醫學解釋。
另外一篇文中有明確的和實驗方法和數據分析,但其實驗的僅僅是針對健康人心率而言,目的也是為臨床應用及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穴位按摩對於急救的作用還處在未得到醫學界普遍認同的階段,用來應對分分鐘要人性命的心臟疾病不免太過草率。
這篇文章還提到了「喝涼水」應對心動過速(心律失常的一種),這又是另外一種疾病了,且在實際應用中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而且,在患者分不清自己屬於哪種疾病時,喝冷水很可能是有害的。
對於心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過冷過熱的刺激都不好。
2
應對心臟病突發
及時送醫和CPR才是解決辦法
不久前,6名在東單體育館打羽毛球的協和醫院骨幹醫生,對一名心跳驟停的患者進行急救。
在迅速撥打120的同時,醫生們為他進行心肺復甦,並用球館裡配備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進行除顫。
在經歷了十餘分鐘的急救後,救護車趕到。送醫院半小時後,該男子最終轉危為安。
醫生們正在為其進行心肺復甦 / 北京協和醫院官方微博
事件被報導後,網友們紛紛表示:這是因為遇到了這種「神仙陣容」,才變成不幸中的萬幸。
其實幾位醫生雖陣容豪華,但採取的仍是最基本的急救措施: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而CPR才是急救的王道。
普通人也完全可以學會。
你只需要記住這串單詞:DR'S ABCD(醫生的ABCD)。
字母D代表danger(危險)。
在發現有人倒地昏迷後,第一步不是衝上去就救人。
而是首先確認周圍環境是否安全,在確定周圍環境對自己無害後,再實施下一步急救措施。
《How To Do CPR》中給出的示意 / Health SKETCH
字母R代表response(回應)。
先輕輕搖晃患者的肩膀,大聲詢問患者當下的狀況,如果沒有患者沒有反應,你需要進行下一步:
字母S代表shout for help(大聲呼救),一方面尋求周圍是否有專業人士,另一方面,急救時有人在旁邊協助,撥打急救電話,確保救援人員正在路上。
接下來,就進入到急救的ABCD階段。
A,Airway(氣道)。
將患者的頭部輕輕後仰,使氣道打開,避免呼吸不暢。
B,breathing(呼吸)。
觀察患者的胸部起伏,讓患者的口鼻對著自己,聆聽感受患者的呼吸10秒左右。
觸摸頸動脈搏動,如果頸動脈搏動消失,則需要CPR。
如果發現患者呼吸異常,就需要開始心肺復甦。
C,circulation(血液循環)。
心臟作為人體最大的泵血器官,如果出現問題,需要胸部按壓來暫時人為代替泵血功能。
首先,把手放在患者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左手掌跟貼近胸部,兩手相扣,手臂伸直,快速有力地垂直下壓。
下壓必須保證患者的胸部下降5釐米左右,等待患者胸部完全恢復上升,再進行下一次按壓,大約每秒2次。
每30次按壓後,對患者進行2次人工呼吸,吹氣時捏住患者鼻子,呼氣時鬆開。
如果按累了,千萬讓周圍的其他人繼續幫忙按壓,切忌停止,直到救援團隊到達或者患者恢復正常呼吸為止。
D,defibrillation(除顫)。
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這一步,剛剛提到的協和「神仙團隊」,就是用了球館裡配備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對患者進行了除顫。
它的原理,是通過電擊,重新啟動心跳。
專業除顫儀會引導你做什麼,不用擔心不會使用。
當然,如果周圍找不到除顫儀,就繼續進行CPR直到醫生到達。
3
那些朋友圈的謠言
求求你別再傳了
面對疾病時,有效藥物尚且有劑量輕重、對症入藥之分,那些朋友圈流傳的偏方就更不可信了。
這還不僅僅是個案帶來的教訓,同樣也是有數據支撐的科學結論。
耶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權威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上發表了相關研究,美國國家癌症資料庫的190萬人中, 相比採用正規療法的人,選擇非醫學的、補充與替代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簡稱CAM,其中包括偏方)的患者,死亡風險更高。
哈佛大學相關研究文獻資料 / JAMA Oncology
而且,在未經科學指導的前提下,盲目選擇偏方與正規醫療同時使用,有極大可能會降低療效,甚至產生副作用。
隨便舉幾個例子,你就知道謠言離我們有多近。
1、「飢餓療法」害人不淺
說起來,雖然大齡親戚是重災區,年輕人也免不了頭腦發熱就拿自己做實驗。
聽起來方便好用、一舉兩得,或是符合人們「以毒攻毒」邏輯的,都想要試試。
比如最簡單的腹瀉。就有女孩子嘗試土方「飢餓療法」,兩天沒吃飯,結果暈過去了。
送醫後,醫生說她是得了急性腸炎。
更可怕的是,還有不少人用「飢餓療法」對抗癌症。
因為聽說營養可以促進腫瘤生長,所以節食,想減少進食「餓死」腫瘤。
一個63歲的胃癌晚期病人信了這個偏方,僅僅一周時間就瘦到皮包骨頭,奄奄一息。
營養科的醫生說,「不給營養,正常細胞就不能發揮生理功能,而腫瘤細胞仍然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結果餓死的只能是病人本人,而不是腫瘤細胞。」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與支持治療專業委員會做了一項大型研究,在全國70多家醫院採集了30000多名癌症患者的情況。
數據表明,67%的患者伴隨營養不良的狀態,更有20%的患者直接死於營養不良。
醫學中,確實存在「飢餓療法」,但要餓的是癌細胞、是腫瘤組織,而不是人的胃。
盲目搞,健康細胞反而會「死」在癌細胞前面。
2、「吃啥補啥」根本不靠譜
有人說,胎盤是極其珍貴有營養的補品,女人吃了它能被滋養,延緩衰老;
胎盤到底為何物?
雖然是流傳了幾百年的說法,但其實「紫河車」早在2015年就被驅逐出了《中國藥典》。
不僅是中國,甚至在大洋彼岸,食用胎盤的現象也越來越多,甚至還有美國名人大談胎盤的神奇作用。
但醫學專家並不推薦這種做法。
「仍然沒有科學證據表明,吃胎盤對新媽媽有任何臨床益處。」
相關的實驗中,服用胎盤藥的女性與服用安慰劑(對照組)的女性之間,身體獲取元素的狀態無顯著差異。
食用胎盤對於健康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暗藏著很大風險。
研究表示,胎盤中可能含有毒素和激素,給產後孕婦食用胎盤甚至會導致嬰兒和母親同時感染細菌或病毒。
2016年,美國的一名母親在懷孕期間食用了將胎盤脫水後製成的藥片,她的孩子一出生就因鏈球菌感染致使呼吸困難,進了重症監護室。
而這個差點奪去新生兒性命的細菌,正來自她服用的胎盤藥片。
傳播學上有個名詞叫「睡眠者效應」,是指人們在接受一個信息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漸漸忘記原本不可信的信源,從而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少有人會去求證「吃啥補啥」這種說法是否科學正確。
要細究,他們也許會說:「我也不知道從哪裡聽說的了,反正我覺得這種說法正確」。
現代信息紛雜而冗餘,一個人不可能成為各行各業的專家。
我們時常會面對看似權威,真假混雜的信息,再不徹底說清楚,醫生們都要哭了。
查看更多文章,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網易公開課(open163),一個實現自我提升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