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地球科學丨文稿

2020-12-02 宣講家網

一、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天之驕子」

地球養育了人類,人類也在不斷探索地球。在浩瀚無際的宇宙中,星球不可計數,直到現在我們只發現地球擁有生命。地球是生命的搖籃,核素是它的細胞,巖漿是它的血液,地震是它的脈搏,火山是它的喉嚨,它朝氣蓬勃日夜運轉,遨遊在廣袤太空,養育著數以億計的生靈。以人類視角看,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最有生氣、最有作為,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

1.火山是地球的靈魂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及衛星中,除了木衛一以外,只有地球火山活動最頻繁。火山活動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恐怖,相反,它是地球富有生命的象徵,是地球的靈魂。在有些地方,火山活動非常重要。

2.地球的陸地與海洋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裡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巖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地球有七大洲五大洋,七大洲即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五大洋除了我們熟悉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還有北冰洋、南大洋。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定義南大洋在南緯60°左右為界的經度範圍內,是包圍著南極洲的海域,面積約2000千平方公裡。我記得小時候地理老師教的是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嚴格來說,我國還有300多萬平方公裡的海洋,除了領海還包括屬於全人類的南極及我們在北極的部分權利。

3.第一個稱量地球的人

地球半徑有多長,密度是多少,這些基本但特別重要的常數是誰測的?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亨利·卡文迪許。知道牛頓的人很多,知道卡文迪什的人可能相對少一點,卡文迪什是一位貢獻和水平都不低於牛頓的科學家。他測量出地球的引力常量並由此推算出地球的質量,還測出了地球的半徑和密度,以及水和空氣的成分。卡文迪什是稱量地球的第一人,被譽為「最富有的學者」,他的工作精神值得所有搞科研的人學習。他痴迷於工作,連吃喝都是扔一張紙條放在門外,讓僕人按紙條上的要求買回來放在走廊裡,等時候休息再自己拿著吃。

卡文迪什是一位為科學貢獻一生的偉大科學家。劍橋大學有個卡文迪什實驗室,從外面看起來比較簡陋,但這個實驗室到目前為止已經出了2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可見其水平和重要性。

作者:劉嘉麒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劉嘉麒:漫談地球科學》

相關焦點

  •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丨文稿
    這些溫室氣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地球固有的,比如由於火山噴發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還有一種是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產生的,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人造溫室氣體。溫室效應是怎麼發生的?實際上,溫室氣體效應和溫室作用非常相似。白天太陽的短波輻射通過大氣照到地表,地表在夜間會以長波的形式把吸收的熱量釋放出去,溫室氣體就像給地球穿了一層棉衣,通過吸收把地球地表的長波輻射熱量保存下來。
  • 古希臘文明與華夏文明丨文稿
    第五,文字的發明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形成了專門化的文學藝術與科學知識部門。即有一部分人脫離直接生產,開始從事政治活動或思考一些社會需求問題,成為腦力勞動者,並形成了專門化的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部門。 以上這五個進入文明的標誌雖然不會在歷史上的某一個時刻、某一個社會同時具備。
  • 如何製作PPT演示文稿
    您想使您的演示文稿讓人記住嗎? PowerPoint使您能夠創建功能強大的視覺輔助,可以幫助您使演示文稿達到最佳狀態。 充分利用PowerPoint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但是通過一些試驗,您可以擁有一個獨特而有效的演示文稿。 請參閱下面的步驟1開始。
  • 全息信息漫談合集~嘗試哲學和科學統一思考
    某些傳統(宗教)人士大談科學發展帶來的弊端,認為科學會帶領人類走向毀滅,但是他對於科學領域內容一概不知,不知牛頓力學,更不懂《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科學的態度看待科學,科學不是萬能,而不是把傳統文化及宗教踏在腳底,炫耀自己多麼優越,殊不知坐井觀天!不加偏見看待傳統,而不是游離於表面或者道聽途說,不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自己真正閱讀了傳統書籍和經書再來反對也不遲,不過堅持傳統不與時俱進就是真的愚昧老朽!
  • 漫談玻璃隕石市場看好
    漫談玻璃隕石市場看好 近年來,中國己躋身於世界上少數幾個對隕石開展綜合研究的國家,期望在隕石中尋找到更多外星生命的痕跡。同時,隨著當代各國對於隕石研究的需求和隕石能量體驗應用的推廣,隕石的收藏價值越來越被重視。尤其那些品種稀 少的玻璃隕石,受到市場的追捧,收藏價格也是一路飆升。
  • 世界地球日丨從太空看地球:這是屬於我們的「藍地球」
    撰文丨[加]克裡斯·哈德菲爾德摘編丨何安安1519年,斐迪南·麥哲倫從西班牙起航,試圖探索向西出發前往亞洲的新航線。他(和許多其他海員)沒能在這次旅途當中倖存下來。大約500年後,國際空間站(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已經能夠在92分鐘內環繞地球飛行一圈——一天能夠繞飛16圈。ISS是一個搭載了繁重科學任務的實驗站,因此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為拍攝地球專門分配時間,但是空間站裡有很多相機,太空人們每天都會拿來拍地面。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南仁東:來自太空的召喚 2020-07-20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聊丨地球「發燒」了,人類怎麼辦?
    △逐漸融化的北極海冰倫敦大學學院73歲的氣候科學教授拉普利說:「40年前,這些都是我們推測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我認為沒人能想到,在我們有生之年,會看到這些事情發生。」很顯然,在這位老教授看來,糟糕的事情比預計來得更早。而這僅僅是地球升高1攝氏度帶來的變化。
  • macOS Sierra: 在文稿中使用顏色
    macOS Sierra: 在文稿中使用顏色在大多數 macOS 應用中,您可以使用「顏色」窗口(或使用 Multi-Touch Bar中的顏色控制)來更改文稿中文本和對象的顏色。您還可以將顏色描述文件分配給文稿,以確保您在屏幕上看到的顏色是在其他電腦上列印或查看文稿時使用的顏色。
  • 劉大禾教授來市婦聯講輻射漫談啦!
    劉大禾教授來市婦聯講輻射漫談啦!(2016-2020年)》深入實施,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助力創新驅動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我市打造綠色發展高地,爭當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夯實基礎,11月24日晚上,市婦聯特別邀請了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的劉大禾教授在市婦聯為大家授課。
  • 漫談宇宙次元(十五 )│地球是何時進入光子帶的?
    漫談宇宙次元(六)博納:我的理解好像是當地球進入銀河黑夜期時,地球人類便在二元性的夢幻中。當地球進入光子帶時,人類便開始覺醒,在銀河黑夜的二元性中所經歷的,所學習的一切便開始萌芽,進而開花結果。這種晝夜循環的目的在那裡?它有什麼意義呢?
  • 宣講家文稿:未來一百年,人類將走向哪裡
    通過觀察「星軌」,即星星划過的軌跡,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地球的轉動。地球的自轉周期是24小時。正因有這樣傾斜的自轉,再加上太陽光交替直射南北半球,我們才有了晝夜和四季。雖然在文學上常說太陽每天新升,但在科學上,我們還是要有一個科學的視角,既以此觀察我們自己,也以此觀察地球、宇宙。
  • 丨科學生活指南
    「科學生活指南」是一檔周末推薦的欄目,我們將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展現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一切有趣的事情,畢竟科學不光嚴肅認真,也有歡樂詼諧的一面。洞悉生活背後的科學秘密,讓科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作者丨邱施運編輯丨朱珍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2020-08-12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漫談碳在生物圈內的循環
    漫談碳在生物圈內的循環          陳祖驥    所有生物以及它生存的環境,構成一個生物圈,碳元素在這個生物圈內不斷循環。碳在循環過程中總是以單質、有機物和其他化合物的形式不斷生成和轉換。
  • 過敏的人生,一不小心就是事故丨科學生活指南
    「科學生活指南」是一檔周末推薦的欄目,我們將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展現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一切有趣的事情,畢竟科學不光嚴肅認真,也有歡樂詼諧的一面。洞悉生活背後的科學秘密,讓科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作者丨張明編輯丨朱珍視覺丨吳興晨排版丨洪蕾
  • 科學漫談 | 從玻璃的內部看世界:令人不安的量子隧穿效應
    投稿欄目包括: 科學漫談、科學奇葩說、科技啟示錄、周小探等。 合作郵箱:hezuo@tqverse.com。投稿郵箱:tougao@tqverse.com。歡迎隨時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頭條號!
  • 阿基米德手稿發現,修復小組用十年時間,修復出兩篇最重要的文稿
    在考古學家們的努力下,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最終才修復出手稿中最重要的兩篇文稿,被譽為是「數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考古學家們究竟發現了什麼?阿基米德手稿C又會存在著怎樣的數學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袁亞湘院士:數學漫談》科普報告
    3月14日,國際數學節,也稱「圓周率日」,即π日,袁亞湘院士將在這一天給大家漫談數學。此報告主要面向大中小學生。觀眾如有特別想了解的內容,請於3月14日前回復在下方留言區內。主講專家將傾聽大家的反饋,並在報告中談及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內容。機會難得,歡迎大家踴躍留言!
  • 科普廣播丨科學闢謠 了解真相
    科普廣播丨科學闢謠 了解真相 2020-03-27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