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設計背景與理念<<<
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距南京市中心6.5公裡。2014年,AECOM在生態島大江側濱江風光帶項目的國際競標中獲勝,其景觀設計理念為——「可持續的足跡」,旨在通過貫通風景秀麗的慢行連續流線、保留場地遺蹟、循環利用在地材料、選用本土植物等策略來減少島嶼內部的碳、生態和水足跡,同時凸顯長江的文化特徵,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城市韌性。
為達成這一目標,該方案設置了幾個關鍵的開放空間節點。其中,示範區於2016年完工,為城市提供了豐富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對恢復當地生物多樣性,構建生態網絡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示範區特色<<<
示範區特項目要求對受到工程建設影響的濱水溼地生態區進行保護和加強,並最大限度地保留現有森林。項目組結合濱江堤壩這一重要水利工程,利用堤頂道路,為騎車者和慢跑者打造了一條濱江觀景路線。防洪堤面向島嶼內部的一側經由微地形的改造,形成了適合再生林和野花草甸生長的緩坡。
堤壩內的開放空間節點,在為野生動植物提供庇護所的同時,也為周邊社區的居民提供了與自然親近的項目。走過天然石階和在植物叢中靈活散布的踏腳石塊,人們可以進入一片開闊的草坪。本土喬木在夏季和秋季時為遊人提供了遮蔭之處,在舒適的草坪邊緣,大塊的石頭隨意的排布,供人小坐休憩或玩耍。通過生態草溝收集到的雨水匯集進入生態滯留池,形成了優美的景觀水體。一條慢跑步道橫跨水面,遊客經過時可以近距離欣賞這一生態舉措帶來的美景。
經過居住區附近的入口進入公園,迎面而來的便是一座連接著入口廣場與雨水花園的景觀橋,從此處可以俯瞰可收集場地近半數雨水的滯留池。橋的兩端設有耐候鋼板景牆,上面刻有流線型的島嶼圖案,景橋與堤頂路相連,在此可眺望堤外現有的茂密樹林。停車場使用了透水混凝土鋪裝、生態草溝和多樣化的種植設計,以確保其生態性。與堤頂路相連的碎石小徑在草坪周圍的林間穿梭。
出於安全考量,進入防洪堤外的林中小徑需經嚴格管控。天然石階連接著堅固的透水鋼格柵路,在現有的樹林之間迂迴。在2016年南京洪水的衝擊中,這些鋼格柵路承受住了超過鋼板表面以上超過2米處的洪水。通過鋼格柵路,便可穿過森林到達長江上的觀景點。觀景點設立一座可遠眺長江的觀景亭,景亭的「Y」形鋼柱造型靈感源自長江中多見的河道分叉形態,這也是本衝積島的主要成因。這個「Y」形結構也被廣泛應用於整個公園的欄杆、構架和路徑布局上。
與常規的公園不同,該項目進行了多樣化的種植設計,增加本土落葉樹木、多年生植物和觀賞草的使用。現場種植了大片的粉黛亂子草,隨著季節的變化呈現不同的色彩。春日,綠色的針狀草葉生出,並在夏季時逐漸成熟,為賞花植物提供了極佳的觀賞背景。秋日,大片粉黛亂子草籠罩上一層輕盈的粉色,如同一幅壯觀的粉色雲霞圖。深秋時節至冬日,花朵逐漸褪去色彩,露出褐色的種子,別有一番成熟之美。2017年10月的幾個周末,累計超過4萬名遊客到訪生態島,共賞自然美景。
在防洪堤外,生態組成員經勘查後選擇性地疏伐部分枯樹,為森林再生提供空地。被砍伐的木材也於現場原地安置,為野生小動物提供棲息地。項目組還根據日本生態學家Akira Miyawaki博士的理論,混植多種本土喬木作為替代目前佔據林地、生命周期相對短暫的單一的楊樹林的演替林,為其向成熟混合林演替奠定了基礎。
設計的成功歸功於政府、業主、設計師和施工單位等多方的緊密合作。其亮點包括濱江風光帶的生態種植,低影響及海綿城市設計理念的貫徹,以及城市自然主義和本土生態種植的融合。項目的設計和實踐的領先理念,為如何在城市環境中進行環境修復設立了新的基準。該項目屢獲嘉獎,包括IFLA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2018年度AAPME生態多樣性類景觀項目傑出設計獎等。
-工程檔案-
項目名稱
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濱江風光帶(大江側)示範區景觀設計
項目地址
江蘇,南京,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濱江風光帶大江側
建成年份
2016
佔地面積
28公頃
設計公司
AECOM
業主
中新南京生態科技島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
項目總負責人:吳順
項目總監:Lee Parks 李程 (主創設計師)
項目經理:範垂勇 胡彥 曹真
植物設計師: 劉曉丹
景觀設計師: 姜昕 孫曄 顧弘毅 郭星寧 Jonathan Corbett 陳競
建築師: Michael Sangalang,
平面設計師:金豔 劉捷
水務工程師:許君君 曹喆
生態設計師:陳壽嶺 熊斯頓 李琦 胡雪芹 袁敏
攝影
Lee Parks,餘曉琨,湯振陽
施工單位
棕櫚生態城鎮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圖設計單位
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燈光設計
南京路燈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