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獻的血會去哪兒?」流動獻血車上,當血液從身體裡一點一點流出,注滿儲血袋時,21歲的肖琳問道。
可工作人員的答案卻讓肖琳很失望:「出於對獻血者和用血者隱私保密的考慮,我們不能告訴你。」
肖琳的疑問也是很多無償獻血者心中共同的擔憂—獻血後,採的血到底去哪兒了?會不會被拿去牟利?經市血液中心允許後,記者見證了一袋血的「生命」歷程。
每袋血都有唯一條碼
其實,在肖琳無償獻血時,儲血袋上就已經生成了一個條碼。這個條碼由13位數組成,「條碼如同人的身份證一樣,50年都不會重複,具有唯一性。」市血液中心總護士長邱本慧介紹。
從流動獻血車回到血液中心,肖琳的400毫升全血就被送到成分製備科。在這裡,血袋先被掛入「濾白」櫃,即通過專門的濾盤裝置,將血液中易引起用血者不良反應的白細胞分離出去。
為滿足不同病人的輸血需求,經過「濾白」之後的血袋就會放入大型離心機進行血液分層。記者看到,數分鐘後,原本純紅的血液被分成了上下兩層。「上層淡黃色的是血漿,下層紅色的是紅細胞。」市血液中心成分製備科副主任醫師鄧莉介紹。
隨後,通過手工分離,肖琳捐獻的全血被一分為二進行分裝,一袋血漿、一袋紅細胞。血漿會被速凍,紅細胞則被暫存入2℃至6℃的冰箱。
與此同時,肖琳和其他捐獻者的血液樣本的二次復檢也在緊張進行中。
在檢驗科,無償獻血者的血樣會經過更嚴格的包括血型、血紅蛋白、轉氨酶、B肝、C肝、梅毒、愛滋病等7個項目的檢測。
經過近4個小時的復檢、分離,採集的血液通過多個加工和「審查」,會被送入成品庫按血型分類儲存。在整個過程中,採血袋上的條碼都沒有變過,每個環節都要掃描3次。
血液中心不針對個人供血
記者在市血液中心看到,制好的血液製品會被分門別類地放在儲存櫃或冰櫃裡,在儲存的容器上面清楚地註明有採血日期、製備日期、失效日期、保存條件、注意事項和血型等關鍵要素。
「我來拿血。」在供血科,重醫附一院輸血科的工作人員陳海說。在他手裡,拿著市血液中心統一印製的用血申請單,上面註明了用血的血液製品及單位。
在核對身份信息後,工作人員將血液製品一一掃描條碼,裝進了陳海帶來的血液箱,送回醫院。
「其實,每袋血都可以追溯全過程,甚至用在哪個病人身上都能查到。」邱本慧介紹,血液中心並不針對個人供血,而只將血液提供給申請的醫院,再由醫院給病人使用。「因此,血肯定不會丟,也不可能拿去牟利。」
不過,出於對獻血者和用血者隱私保密的考慮,一直沒有開放公開的平臺讓獻血者跟蹤自己血液的流向和使用情況。
建立透明的獻用血機制迫在眉睫
「之所以出現用血緊張,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因為公共獻血機制不透明,」市社科院研究員李勇分析,市民不了解自己獻的血最終流向了哪裡,從而導致對無償獻血這種機制信心不足,加上前幾年的「成都血液澆花」事件,更是大大打擊了公眾獻血的積極性。
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認為,血液中心應公開獻血者的「血流向」、「血流量」,以及每個環節的經費支出和成本核算,並對社會公開血站的財務狀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比如,在北京血液中心,獻血者就可撥打電話4006012320,查詢血液去向。
還有不少網友建議,「血液中心應對獻血者的血編制條形碼,建立網上追蹤系統,如我們查到條形碼在某某醫院某某科室,則表示血確實已被安全給到求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