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達飛輪船在其官網發布消息,決定向貨主收取預訂取消費(虧艙費),每個貨櫃150美元。雖然這是一筆額外的費用,但這個消息並未引發市場過多關注。畢竟,早在2016年,集運公司就已經開始試圖說服託運人為取消訂艙付費。
讓達飛輪船處於輿論中心的,是另外一則消息。根據部分媒體對外披露的圖片中顯示,達飛輪船提供了一個「保艙套餐」,也被戲稱為航運「頭等艙」。也就是說,在目前運價新高,艙位無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想要獲得貨櫃優先使用權,需要支付1750美元-3250美元不等的額外費用,套餐中包含了貨櫃優先使用權、艙位優先保障權、目的港卸貨和車架等一系列優先使用權。
消息一出,在託運人中引發強烈反應。1952年開始,航空公司開始採用票價分級制度,客艙布局簡單地劃分為全價艙和折扣艙,全價票旅客坐在飛機前排,而折扣票旅客坐在後面。在這之後,航空公司又重新設計頭等艙,增加舒適寬敞的座椅,針對全價票旅客提供有差別的服務。
為何大家對航空公司這項業務司空見慣,對航運「頭等艙」業務卻並不買帳?究其原因,問題出在「差別服務」上。
一架飛機,安全地將所有訂票旅客按時送達目的地,這是最基礎的服務。在貨櫃運輸這個領域,正常情況下,託運人預定艙位,貨櫃按照預定順利上船,這也是集運公司應該提供的基本服務。但是,集運「頭等艙」這個套餐就是將此前的基本服務分拆和包裝,貨主在海運費之外,需要支付更多額外的費用才能獲得貨櫃的使用權和緊俏的艙位。只有你支付了1750美元甚至更多,你才擁有一張「入場券」。
不得不說,航運「頭等艙」是疫情之下的產物。波詭雲譎的2020年,也是系列亂象叢生的溫床。
今年一、二季度,我國進出口增速分別為-6.5%和-0.2%,但三季度迎來強勁復甦,進出口總額達到8.88萬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出口總額達到5萬億元,同比增長10.2%。外貿行業也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山車時刻:3月緩慢復工,4月發愁缺貨,5、6月船公司減船自保,7月漲價求生存,8月貨櫃短缺,9月爆艙。
進入十月後,海外疫情依舊未得到有效控制,國際貿易供應鏈腸梗嚴重。洛杉磯港執行董事Gene Seroka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貨櫃正在大量堆積,可放置的空間越來越少,要我們所有人都跟上這麼多貨物的裝卸速度簡直是不可能的。」
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就是國內港口缺箱嚴重。馬士基海洋及物流業務執行長柯文勝表示:「由於貨物目的港的擁堵和當地卡車司機的短缺,我們很難將空置貨櫃回調到亞洲。」雖然班輪公司目前已經採取措施以最快的速度調回空箱,並且縮短免費用箱期等辦法止血,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貨櫃緊缺的問題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在上述外因的催動下,才出現了航運「頭等艙」這樣的特殊產物。現實情況是,雖然託運人對於這樣的套餐反響激烈,但是如果能夠優先獲得貨櫃使用權,不被甩艙,在現今一片混亂的情況下依舊會有人付費買單。
當然,硬幣總會有兩面。打個比方,在行情糟糕時,船公司大打價格戰的時候,託運人選擇了馬士基的艙位,但是如果發現地中海航運的艙位價格更有優勢,託運人可以毫無約束地甩艙。
在航空業中,如果預定機票需要改籤或者退票,旅客往往需要支付20%-50%的費用,如果航空公司超售,則需要賠償或者就近安排最近的航班。從多年的運轉狀況來看,這個生態鏈一直保持平穩有效的狀態運轉,在航運業中,其實也有貨櫃公司在進行這樣的嘗試。
2019年,疫情還未發生之前,行業龍頭馬士基推出全新的訂艙產品Maersk Spot,想要打造更為健康的生態鏈。這個新的在線產品完全實現數位化訂艙,客戶以固定價格支付運費,並在訂艙的同時獲得艙位保證,一旦託運人甩艙,也需要承擔甩艙費。對於船公司來說,如果甩櫃也需要支付相應費用,這就打破了超額訂艙帶來的惡性循環。
當然,一切美好的設想在疫情這隻「黑天鵝」的影響下都需要重新審視。2020年即將劃上句點,可以預見的是,港口行業從一季度「太難了」的泥淖中掙脫出來;航運業從一季度巨虧的悲觀預測中實現大反轉,最終掙得盆滿缽滿;造箱公司、租箱公司也在這波行情中喜笑顏開,外貿行業的整體勢頭也在經濟恢復的籠罩下逐漸回暖。可是,在另一面,有轟然倒下的外貿企業,也有離場的貨代,還有不知名的微弱的個體,在2020年疫情的灰燼落在形形色色的各方頭頂時,都是一座山。
來源:港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