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大新聞大歷史》節目講的是,納卡地區沒完沒了的武裝衝突。
納卡地區在哪裡?在高加索山脈以南。高加索山脈在哪裡呢?在莫斯科以南大約兩千公裡的地方。
高加索山脈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山脈南邊有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排列在一起就像一個直角三角形,高加索山脈就是三角形的斜邊,三角形的北部頂端那個角是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就在這個三角形的底端,亞塞拜然在東,亞美尼亞在西。
亞塞拜然跟亞美尼亞之間有一個地方,叫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簡稱納卡地區。
這個納卡地區,亞塞拜然說自古以來就是亞塞拜然的領土,可是呢,納卡地區8、90%的居民都是亞美尼亞人。
從1988年到現在,30多年來,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個國家為了爭奪納卡地區,打過來打過去。打累了就歇一歇,歇夠了又打。就這樣停停打打,打打停停,幹了30多年。
2020年9月,納卡地區爆發了自1994年以來規模最大的武裝衝突。打了一個多月之後,兩國在11月10日接受了俄羅斯主導的停火協議。亞美尼亞軍隊撤離納卡地區,亞塞拜然收復納卡地區。
大家都以為這下子總該消停了吧?不,12月11日,納卡的槍聲又響了。
這其實是納卡地區自1988年爆發戰爭以來的常態:亞美尼亞控制了納卡地區,亞塞拜然不甘心,要打回來;亞塞拜然控制了納卡地區,亞美尼亞又不甘心,要打回來。11月10日,兩國籤訂停火協議,亞美尼亞軍隊撤離納卡地區,但是,還有為數不少的亞美尼亞年輕人,自發地留了下來。其實他們不是一般的亞美尼亞人,他們就是亞美尼亞軍人,身強體壯、戰鬥經驗豐富,大部隊撤了,他們不甘心,就留下來成立了民兵組織,在納卡地區打遊擊。
從地理位置來說,納卡地區比較應該屬於亞塞拜然,可是在納卡地區居住的,大多數又是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人當然對亞美尼亞更有歸屬感,所以他們想讓納卡地區併到亞美尼亞去。亞塞拜然自然就不樂意了,自己的領土,怎麼能夠送人呢?
雙方都不讓,怎麼辦?打。
對此,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都有人感到難過,比如亞塞拜然作家,埃裡斯裡,就呼籲兩國人民應該締結友誼,和平相處。
埃裡斯裡認為,是政客發動了戰爭,而兩國人民並不希望戰爭。
不幸的是,這只是這位作家的一廂情願,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可以這麼說,納卡衝突持續了30多年,根本原因就在於,亞美尼亞跟亞塞拜然這兩個國家之間難以妥協的深刻矛盾,已經深入到兩國人民的頭腦、骨髓、血液裡。納卡,是他們解不開的一個心結。
沒錯,表面上看,戰爭的具體決策、部署和實施,確實是政客之所為,但是政客的生長土壤就是人民,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政客。
2020年納卡戰爭之後,跟亞塞拜然籤署停火協議的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如今已經被他祖國同胞罵成了「賣國賊」,說他喪權辱國。依著他們,亞美尼亞軍隊就算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全體都在納卡壯烈犧牲,也不能撤出納卡地區。您不要以為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反正他們自己並不在納卡前線。不是的,他們中許多人很願意衝到納卡前線去,跟亞塞拜然人拼一個你死我活。
所以,悲觀的看法是,這兩個國家,除非有一國能將另一國打趴下,完全徵服,否則兩國的矛盾衝突就會一直存在下去,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確實,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都有一些人希望兩國和平相處,不要打仗。但是,更多的人不以為然,他們都堅持己見,相信納卡地區屬於自己的國家。亞美尼亞人相信納卡是亞美尼亞的納卡,亞塞拜然人相信納卡是亞塞拜然的納卡,兩國人民都有一種不拿回來誓不罷休的氣概和決心。所以,2020年11月亞美尼亞軍隊撤出納卡地區之後,很多亞美尼亞人寧死也不肯離開。按照他們的說法,他們要在自己的家園納卡地區繼續戰鬥,就算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他們都不會放棄。
1988年納卡地區的潘多拉魔盒被打開,30多年來這個地區被銘記的是民族仇恨,這個仇恨怕是會被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這裡失去了安居樂業,更不用說追求美好的生活。這裡的居民,不論是佔多數的亞美尼亞人還是佔少數的亞塞拜然人,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從戰火中逃命,然後在戰火的間歇裡求生存。
這真是,戰地生民百遺幾,念之誰人不斷腸。
(鳳凰衛視資訊臺《大新聞大歷史》節目,周日晚上19:15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