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看得出來,亞塞拜然在本輪衝突中能夠擊敗亞美尼亞、奪取納卡地區的真正原因,是獲得了土耳其的強力支持,在10日的勝利閱兵中,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站在一起檢閱軍隊,土耳其方陣出現的時候更是獲得了熱烈歡呼,亞塞拜然人對土耳其軍人給予了兄弟般的待遇,強調兩國都屬於突厥後裔,已經成為土耳其和亞塞拜然的政治正確。
然而,就在10年前,亞塞拜然總統阿列耶夫還不斷謾罵土耳其人,維基解密的外交電報稱,阿利耶夫痛罵土耳其官員「滿口謊言、欺詐和背叛」:那個時候,在美國方面的協調下,土耳其正與亞美尼亞尋求關係正常化,亞塞拜然方面反對此事,而納卡地區當時則處於「冷凍狀態」,雙方儘管發生了一系列小規模衝突,但遠遠沒有達到引發戰爭的規模,直到2016年,土耳其決定站在亞塞拜然一邊。
土耳其為何會在那個時候決定支持亞塞拜然,經過多年準備,包括幫助亞塞拜然軍隊實現現代化、以北約標準訓練亞塞拜然軍隊,最終獲得了本輪納卡衝突的勝利,英國「中東之眼」網站駐土耳其記者雷傑普·索伊魯為此撰寫了一份報告,試圖解釋土耳其在100年後如何重新返回高加索地區。
雷傑普·索伊魯的報告中指出,一位拒絕透露姓名的土耳其高級官員表示,土耳其方面之所以選擇幫助亞塞拜然,是「因為亞塞拜然請求幫助」,「就這麼簡單。沒有更大的陰謀。」「我們幫助自己的兄弟難道是件奇怪的事嗎?!」
在本輪衝突爆發前的7月份,亞美尼亞軍隊襲擊了亞塞拜然北部戰略要塞地區,殺死了一名將軍和他的助手,後者曾在土耳其受過訓練,亞美尼亞國防部當時宣稱,這些人非法越境引發了衝突,但事後,很多觀察家卻將此次事件視為本輪納卡衝突的導火索,當時,美國和法國方面認為亞美尼亞更有侵略性,不願參與到調解中來,事實上,法國、美國和俄羅斯領導的所謂「明斯克」集團,在過去28年裡根本也沒有發揮出什麼有效作用。
而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在8月份的講話則惹惱了土耳其方面,當時,帕希尼揚在講話中提及了1920年籤署的《塞夫爾條約》,該條約規定將土耳其東部移交給亞美尼亞。而在此前,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在就已經改變了自己的外交路線,「西方國家由於其(阿利耶夫)壓制性的國內政策而及時地將自己與亞塞拜然拉開了距離,」因此「他必須在2015年糾正這一路線。阿利耶夫在俄羅斯和西方的支持間維持平衡。現在他需要土耳其這樣做。」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亞美尼亞軍隊在7月份還襲擊了甘賈地區,該地區有著諸多能源通道,包括「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石油管道,塔納布天然氣管道和巴庫-提比里西-卡爾斯鐵路,是巴庫的生命線,也是土耳其重要的能源和貿易線。」「在抗議活動中,人們公開要求土耳其提供幫助。」
不管如何,土耳其和亞塞拜然的聯合十分成功,取得了本輪納卡衝突的勝利,亞美尼亞方面丟掉了納卡地區,國內更是因為戰敗陷入混亂,俄羅斯方面則並未因派出維和部隊而有效阻止土耳其對高加索地區的滲透,亞塞拜然方面在奪回納卡地區的同時,阿利耶夫的個人威望也上升到了新高度,至於本輪衝突中的損失則被有意無意忽略,土耳其方面或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拓展了其在高加索乃至中亞地區的影響力,埃爾多安本人同樣獲得了更多的政治威望,不管對其本人還是對土耳其,都有巨大好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