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聞 ·
天文學家本月2日在《物理學評論通訊》和《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發表論文,表示2019年5月探測到的一段引力波信號來自於兩個黑洞的合併,可證明中等質量黑洞確實存在。
然而這一最新研究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引力波是否來自於黑洞合併仍有疑問;探測到的黑洞質量與之前的理論計算值也存在矛盾之處。帶著這些問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日(9月7日)專訪了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
斯穆特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曾參加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與央視新聞合作推出的太空論壇系列第一期《和諾獎科學家談深空探測》節目。
01
來自70億年前的「巨響」
2019年5月21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均探測到了一段不到0.1秒的信號。
在通過四種不同的算法對這段信號進行測量後,天文學家認為:它可能是距今約70億年前,在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中釋放出的引力波信號,編號為GW190521。
GW190521的模擬。圖|紐約時報
引力波由極端天文物理現象產生,在時空中激起圈圈漣漪,就像宇宙中的鈴鐺將聲音傳播出去一樣。這一次,研究人員聽到了一聲巨響。
天文學家認為,這個中等質量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2倍,由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合併而來。這段引力波信號正是由此產生。
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確認的引力波信號均來自於雙星合併,包括雙黑洞合併和雙中子星合併。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這段信號可能是由某顆正在坍塌的恆星發出的,或者來自宇宙早期產生的弦——不過這些假說對數據的吻合度並不如雙黑洞合併假說那麼高。
這裡展示的兩個黑洞,在它們相撞之前都有吸積盤。圖|Forbes
另一個疑問是,根據理論計算,坍縮的恆星不會產生質量在太陽質量 65 倍至 120 倍之間的黑洞,這個範圍稱為對不穩定性空缺(pair instability mass gap)。
但是,發出GW190521引力波信號的兩個黑洞裡,較重的一個質量為太陽質量的 85 倍,是目前為止探測到的第一個質量落在這一區間的黑洞。
02
黑洞通常是怎麼合併的
那麼黑洞到底是如何合併的,斯穆特也向我們介紹了關於黑洞合併的兩種的主流意見。
第一種稱之為:共有包層過程,即兩個相鄰的恆星,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爆炸形成兩個相鄰的黑洞,最終共用一個共同的包層或者是碟狀的氣體。再經過幾十億年的時候,黑洞就會以螺旋式的合併。
另一種流行說法是通過動態相互作用。想像一下,如果銀河系也有狂歡節,那麼在宇宙的一個小而密集的區域裡,成千上萬的黑洞擠在裡面。當兩個黑洞開始結伴而行時,第三個黑洞可能會在動態相互作用中把這對黑洞撞開,這種情況可以重複多次,最後一對黑洞才會合併。
那這次LIGO和它的小夥伴Virgo到底觀測到的是什麼呢?如果的確是黑洞合併的話,它是怎麼產生的?喬治·斯穆特三世用三張圖向我們做了詳細解釋,賣個關子,不要錯過我們明天的詳細推送哦!
斯穆特專訪截圖。圖|WLF獨家
編輯|Kai
責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