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諾獎得主斯穆特三世解密「黑吃黑」與引力波

2020-09-09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重磅新聞 ·

天文學家本月2日在《物理學評論通訊》和《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發表論文,表示2019年5月探測到的一段引力波信號來自於兩個黑洞的合併,可證明中等質量黑洞確實存在。

然而這一最新研究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引力波是否來自於黑洞合併仍有疑問;探測到的黑洞質量與之前的理論計算值也存在矛盾之處。帶著這些問題,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日(9月7日)專訪了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

斯穆特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曾參加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與央視新聞合作推出的太空論壇系列第一期《和諾獎科學家談深空探測》節目。

01

來自70億年前的「巨響」

2019年5月21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歐洲處女座引力波探測器(Virgo)均探測到了一段不到0.1秒的信號。

在通過四種不同的算法對這段信號進行測量後,天文學家認為:它可能是距今約70億年前,在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的形成過程中釋放出的引力波信號,編號為GW190521。

GW190521的模擬。圖|紐約時報

引力波由極端天文物理現象產生,在時空中激起圈圈漣漪,就像宇宙中的鈴鐺將聲音傳播出去一樣。這一次,研究人員聽到了一聲巨響。

天文學家認為,這個中等質量黑洞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2倍,由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倍和85倍的兩個黑洞合併而來。這段引力波信號正是由此產生。

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確認的引力波信號均來自於雙星合併,包括雙黑洞合併和雙中子星合併。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這段信號可能是由某顆正在坍塌的恆星發出的,或者來自宇宙早期產生的弦——不過這些假說對數據的吻合度並不如雙黑洞合併假說那麼高。

這裡展示的兩個黑洞,在它們相撞之前都有吸積盤。圖|Forbes

另一個疑問是,根據理論計算,坍縮的恆星不會產生質量在太陽質量 65 倍至 120 倍之間的黑洞,這個範圍稱為對不穩定性空缺(pair instability mass gap)。

但是,發出GW190521引力波信號的兩個黑洞裡,較重的一個質量為太陽質量的 85 倍,是目前為止探測到的第一個質量落在這一區間的黑洞。

02

黑洞通常是怎麼合併的

那麼黑洞到底是如何合併的,斯穆特也向我們介紹了關於黑洞合併的兩種的主流意見。

第一種稱之為:共有包層過程,即兩個相鄰的恆星,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爆炸形成兩個相鄰的黑洞,最終共用一個共同的包層或者是碟狀的氣體。再經過幾十億年的時候,黑洞就會以螺旋式的合併。

另一種流行說法是通過動態相互作用。想像一下,如果銀河系也有狂歡節,那麼在宇宙的一個小而密集的區域裡,成千上萬的黑洞擠在裡面。當兩個黑洞開始結伴而行時,第三個黑洞可能會在動態相互作用中把這對黑洞撞開,這種情況可以重複多次,最後一對黑洞才會合併。

那這次LIGO和它的小夥伴Virgo到底觀測到的是什麼呢?如果的確是黑洞合併的話,它是怎麼產生的?喬治·斯穆特三世用三張圖向我們做了詳細解釋,賣個關子,不要錯過我們明天的詳細推送哦!

斯穆特專訪截圖。圖|WLF獨家

編輯|Kai

責編|小文

相關焦點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圖|nobelprize.org以2019年的諾獎得主為例,大眾想得知諾獎背後的邏輯,到底這些得主打敗了哪些人,又是誰將所有人送到了諾獎的擂臺上,只能靜待到2069年。圖|WLF獨家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也在專訪中暢談了對今年物理學獎的猜測。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引力波、「諾獎哥」和媒體責任感
    視頻大致內容是一位初中畢業的下崗工人參加電視節目《非你莫屬》,在闡釋他「發現」的一種可以讓汽車不要輪子、讓人長生不老且完全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時,提到了「引力波」一詞,但遭到主持人的幾次打斷和嘉賓的冷嘲熱諷。   這段視頻在各種轉發的過程中題目也越來越聳人聽聞,比如「拱手相讓的諾獎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尊重知識何其難」等等。
  • 諾獎得主斯穆特三世:三國火星探測器競相發射,成功率幾何?
    圖|CCTV NEWS本篇為大家帶來的是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的個人演講。喬治·斯穆特三世(生於1945年),美國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獎得主斯穆特三世:三國火星探測器競相發射,成功率幾何?
    圖|CCTV NEWS 本篇為大家帶來的是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的個人演講。喬治·斯穆特三世(生於1945年),美國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頂科前沿|引力波是什麼?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頂科前沿|引力波是什麼?諾獎得主為你詳解 2021-01-15 13: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去年諾獎得主準確預測女性、黑洞科學家拿諾獎 2020-10-08 0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人不幸一人幸:引力波獲諾獎背後,LIGO三十年悲喜劇
    自2016年2月11日LIGO團隊宣布成功探測到引力波,完成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最後一塊拼圖後,諾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是因為結果公布比當年的諾獎提名截止時間晚了10天,LIGO晚了一年獲獎,刻在科學最高榮譽殿堂裡的名字也有了些許改變: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沒有出現。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與此同時,在2016創交會上,瞄準未來世界的高端論壇——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世界未來科技論壇,將是2016創交會兩院院士最密集的智慧盛宴,從生命科學探索,傾聽宇宙聲音的引力波,再到新一代信息技術未來趨勢,這場解密未來科學「黑洞」的論壇,將成為2016創交會最「燒腦」的科學論壇。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三位諾獎物理學家獨家回應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米歇爾·馬約爾(Michel Mayor)、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及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George Smoot III )如何看待今天的金星大發現?外星生命到底是否存在?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得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知道B站,手機玩的賊溜
    目睹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自如地講出B站暗號的小夥伴們。圖|Chemistryworld正如WLF之前在之前的推送(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介紹的那樣,大部分獎項的邏輯是:從當年公開的候選人中做選擇。而諾獎卻並非這樣:諾貝爾基金會有嚴格的規定,所有諾貝爾獎的提名信息,包括提名人和被提名人在50年都不能公開。
  • 諾獎八卦:那些官方不會告訴你的「潛規則」
    2月1號是自然科學類諾獎每年的提名截止日期,原則上,當年2月到當年10月間的成果,無論多麼有影響力都只能參與下一年的評獎。不過從2013年希格斯粒子和2017年引力波的案例來看,諾獎委員會是可以靈活對待這一準則的。
  • 諾貝爾物理學獎預測:發現引力波
    當談到今年諾貝爾物理獎會花落誰家時,芝加哥大學阿貢實驗室(Argonne Lab)前主任Peterl Littlewood對第一財經記者脫口而出:「Ligo!"引力波最初的發現是在2015年底,2016年初宣布,不過沒有來得及趕上當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 ​吳忠超 | 從彭羅斯獲諾獎說起
    過不久,錢德拉塞卡因為坍縮星的研究獲得諾獎,學界認為這個獎來得太晚了——錢氏做出研究成果約50年後才得到,那時他已經73歲了。如今看來,還是比彭羅斯獲獎的89歲年輕多了。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獎是因光電效應的理論研究,而非相對論。錢德拉塞卡獲獎的坍縮星工作主要屬於天體物理方面。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預言」黑洞...
    「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施鬱教授評價。 據悉,彭羅斯也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2001年,諾獎頒發百年之際,瑞典學院出版了《諾貝爾文學獎50年:提名和選擇(1901-1950》一書,根據諾獎評選情況50年保密制度,解密了前50年的全部內幕,包括中國作家被提名的情況。一、提名離得獎有多遠?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一票之差諾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實行提名制。由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邀請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來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然後諾貝爾獎會員會對候選人進行評定,選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很遺憾,諾獎的提名情況不會隨著諾獎的公布而公布。諾獎提名情況在五十年後才會公布,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門捷列夫通過了諾獎的第一關——提名。通過解密的提名情況來看,門捷列夫總共被提名九次。但是在投票上,他輸了。1905年,門捷列夫的得到了三個評選委員會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