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突破,各類無人作戰系統應運而生,未來作戰行動似乎越來越不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然而,2019年11月美國國防部《2050年機械戰士:人機融合與國防部的未來》的報告,展示了其「超級戰士」人機融合系統的投入、研發和應用計劃。「超級戰士」旨在通過感知增強、外骨骼、腦機接口、基因工程等技術手段,大幅提升士兵的感知力、運動力、思維力等能力。那麼,在無人作戰系統快速發展的當下,還需不需要人機融合系統這種「超級戰士」呢?筆者認為「超級戰士」之所以能夠存在並不斷發展,是基於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
「超級戰士」能彌補無人作戰系統的不足。作為一種人機融合系統,「超級戰士」改變了傳統意義上人與武器的關係,實現了「人的武器化」或「武器的類人化」,不僅進一步延伸了人類戰鬥能力,還填補了因無人作戰系統短板而留下的「戰力空白」。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雖迅猛發展,但仍舊難以克服大量無人作戰系統通信距離短、抗幹擾性能差、可靠性不足、權限和相互關係界定困難等弱點。例如,在密集特徵環境下,智能自主探測系統的識別和跟蹤能力極其有限,甚至無法達到人類眼球對目標的鎖定水平;擁有先進民用機器人技術的日本,在福島核洩漏後也不得不僱傭志願者清理核廢料。美軍認為,未來戰場可能是城市或地下城市環境,「超級戰士」可憑藉視覺增強、聽覺增強、嗅覺增強等技術,更加靈敏地獲取和共享複雜目標數據,再通過人-機、人-人雙向信息交換達成認知共識,每個「超級戰士」都可以成為指揮、控制和通信節點,並在一定範圍內對所配屬的無人裝備進行實時操控,達成真正的人機優勢互補。另外,相較於構建無人作戰系統協作機制,「超級戰士」不需要太多時間和經濟成本,就可在聯合行動的國家間實現互聯互通甚至互操作,實踐的可行性更強。
「超級戰士」有助於發揮人類智能優長。「莫拉維克悖論」闡釋的現象表明,機器智能可在邏輯、推理、計算等方面超越人類,比如無人作戰系統的數據處理速度、決策科學性、打擊精確性等,但在不確定因素多、人文環境複雜、需要感性認知和理解的條件下,人類智能的想像力、創造力、靈感、直覺、責任感等則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類能力難以被解釋、描述和編輯成「機器語言」,因而無法通過數據挖掘、智能算法、機器學習等技術複製至無人作戰系統中。「超級戰士」可通過被放大的感知功能,倚重人類智能進行細節識別、道德判斷和臨機決斷,更好地完成在複雜戰場環境中的特種戰、城市戰、反恐戰等任務。不僅如此,「超級戰士」還能充分挖掘潛意識效能,甚至運用各類方式刺激大腦發揮更多「神奇」功能。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認知技術威脅告警系統」就是試圖利用人腦預測威脅的「直覺」潛力,對相關腦電波分析處理,增強情報獲取和危機預警的能力。伴隨腦科學、仿生學、認知學、神經學等科學的不斷發展與應用,「超級戰士」項目有望釋放更多人類智能潛力,拓展實戰應用功能。
「超級戰士」更能適應非正規作戰需要。進入21世紀,世界主要國家受到多種安全挑戰,非正規作戰行動頻率增加、地位上升。如果缺乏相關能力,即使取得初期軍事勝利,也有可能陷入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遇到的困境。因此,軍隊須具備有效應對恐怖主義、敵特偵察與煽動、暴亂等混合威脅及「灰色區域」衝突的能力,執行更多穩定、控制、重建以及戰場外隱蔽性要求較高的複雜任務。與無人作戰系統相比,「超級戰士」更易於滿足這些需求。首先,「超級戰士」能夠藉助物理增強機械,秘密且迅速地移動至預定地點,還可佩戴可攜式感知融合器,混雜於敵對人群等高壓力、大密度的嘈雜環境中,識別暴亂製造者和指揮人員,並將信息快捷共享給團隊其他人。其次,聽覺增強系統能夠幫助在戰場上的士兵過濾大量噪聲,提高語音識別靈敏度,及時進行情報收集與通信。再次,依靠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超級戰士」可以用大腦指揮一定數目的無人機、無人戰車和仿生機器人,形成「人主機輔」的一體化戰鬥系統。無人作戰系統的大量運用會受到諸多安全、法律、道德、倫理的限制,戰場責任認定也會面臨巨大挑戰。但「超級戰士」仍是人類戰鬥員,能更好地確保本方作戰行動遵守區分原則、比例原則等作戰規則要求。
因此,只要人類仍是憑藉自身感官對周圍環境進行認知,或者人工智慧技術還不足以製造出可以全面超越人類的機器人,「超級戰士」就有其不可取代的戰場價值。
點 評
機器人VS「鋼鐵俠」,誰更強
■侯永波
漫威電影經典人物「鋼鐵俠」,是一個典型的利用人體增強技術打造的「超級戰士」。讓他和普通機器人對決,勝負一目了然。當然,現有的技術還無法打造能夠上天入地、刀槍不入的「鋼鐵俠」,但與機器人相比,「超級戰士」和「鋼鐵俠」本質上都是人,是一種通過各種技術增強了體力、智力、打擊力、防護力的人。正如「莫拉維克悖論」指出的,機器很擅長模仿人的推理能力,而對於人的直覺和下意識的行為卻很難模仿。在可預見的短時期內,包括機器人在內的無人作戰系統很難具備人類的思維能力,即使人工智慧發展到高級階段,使得機器人擁有超過人類的智商水平,但它能否具備人類的情感和理性還很難說。
比較機器人和「鋼鐵俠」誰更強大,並不是現代版的「關公戰秦瓊」,是發展人工智慧技術打造無人作戰系統,還是發展人體增強技術打造「超級戰士」,代表了兩種不同方向。是偏重於前者還是青睞於後者,或是雙管齊下,在考慮研發時間和經濟成本的情況下,往哪個方向重點投入是值得研究的問題。至於選擇的結果,自然會在未來戰場見分曉。
相關連結
人體增強技術。通常分為體能增強、大腦增強、記憶增強、視聽增強四大類,包括機械外骨骼、腦機接口、視網膜植入、聽覺增進裝置,以及提高智力的神經性藥物等技術。近年來,外軍啟動了一批聚合科技探索項目,包括代謝工程、外骨骼增強戰士計劃、腦機接口技術、生物醫學狀況監測項目、增強現實工程、持續性輔助計劃等,旨在為士兵提供強大的生理和認知能力,以應對未來複雜戰場的挑戰。綜合分析,未來「超級戰士」將從體能、技能到智能,從體力、視力、聽力到防護力、判斷力、反應力、注意力等各個方面得到全面增強。當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在發展「超級戰士」項目,比如俄羅斯的「未來戰士」系統、美國的「陸地勇士」系統、德國的「未來步兵」系統、英國的「拳頭」系統等。
「莫拉維克悖論」。由漢斯·莫拉維克等多位人工智慧及機器人專家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個理論。他們發現,人類獨有的所謂「高級智慧」只需要很少的運算能力,例如西洋棋、邏輯推理和複雜數學問題,但是直覺、感知、運動等無意識的技能卻需要極大的運算能力。莫拉維克曾如此闡釋這一悖論:讓電腦像成人一樣下棋相對容易,但是要讓電腦像一歲小孩一樣去感知和行動卻是相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