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曾屬於漢字文化圈的韓國、越南等出現了恢復漢字的呼聲。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漢字已融化為自己國家生命肌體內的血液,放棄漢字,就等於放棄自身的文化。這表明,這些國家已經擺脫了狹隘的政治偏見和民族主義,走向了文化自覺。
但中國復興的影響也是肯定的。這是中華文化世界化的良機,也是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既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也要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態度,還要有「美美與共」,「協和萬邦」的胸懷,堅持「以我為主」,但更要秉承世界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異中求同,同中存異,從戰略高度立體全方位地科學分析、綜合平衡,紮根大地腳踏實地推動,做到內外兼工、粗中有細、細中有異,讓中國故事,潤澤世界心靈;讓中國智慧,惠及世界發展。
內外兼工:保持國內外中華文化關注度的「恆溫」
中華文化主動走向世界,是要成為世界文化大格局中一個生動、有力、敢擔當、能擔當的有機組成部分,並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建一個和平、穩定、健康的多元文化生態格局,要保持這一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就不但要紮根「深與穩」,而且要「恆與久」。而我們目前的相關工作主觀性強,客觀上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導致國內外對中華文化的關注度不一致,甚至出現內熱外冷現象,阻礙了中華文化的深度融入。要消除這一障礙,需要我們在選擇傳播內容和方法時堅持內功外功兼修且兼工。
首先,我們自己要明確要向世界講什麼中國故事,怎麼講,希望達到什麼效果……;同時要從受眾角度換位思考:中國人為什麼向我講這些故事?我想要什麼?他們給了我什麼?怎麼給的?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這樣,我們就能從相對平衡的視角,客觀選擇合適的傳播內容和角度,讓「中華文化熱」中外同溫。
其次,我們要潛心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國語言、文化、社會生態,直面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並善於利用文化差異找到中華文化可以生存之地,汲取異域土壤的養分,深紮根,勻根系,不論遭遇什麼風雨,都會屹立不倒,並終可厚積薄發。
再次,我們要以不同文化和諧共生為指向,堅持「傳」與「引」同步,以「傳」中華文化之血,「引」異域文化肌體再造包含中華文化元素之血,並創新條件和途徑,促新血倒流,反哺母體,這時,母體生命就包孕了異域文化元素,就會更具世界性,也更易反哺世界,從而實現中華文化的輸血—造血—再輸血的自循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
另外,我們還要主動整合國內外優勢教育和文化資源,藉助海外漢學家、海外華人、文化機構、民間團體等力量,構築中華文化世界化的無障礙通道,既貫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大動脈,也細心呵護毫末之微的毛細血管,做到內外相通、相融、相合,無縫連接,無溫差同步,讓漢語和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缺少、又不為人覺察的常態存在。
粗中有細:戰略規劃與具體方法要和諧互補
中華文化世界化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合理的全球布局,同時要針對不同國情,著眼長遠、區別推動,實現科學發展。
文化越開放,越發展。最強大的文化,都具有最無限開放的可闡釋性、包容性,但文化傳播同時具有天然的排異性。文化分歧是常態,沒有衝突,就實現不了文化的交流。我們要兼容並包,對不同國家的文化輿情、文化差異的體察做到細緻入微,並採取差異性策略,創造一個統一、積極的世界中國形象。
文化尊嚴事關一國尊嚴,我們應以敬畏生命之心敬畏中華文化。不論其被毀、被譽,還是被醜,被美……我們都要堅定文化自信,細緻推理、判斷,望聞問切,既有扁鵲之眸,又懂華佗之術,準確把握眾脈象下的問題實質,對症下「中國智慧」之良藥,推動世界進步和發展。
細中有異:差異可以保證傳播有的放矢
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博大精深、多元共生的,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自然也極其複雜。只有具體國家具體差異具體分析,選擇差異性的交流方式和策略,才能保證中華文化融入的暢通和實效。
首先,要加強與所在國的溝通,細緻區分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地區人群接受中華文化的差異性,以雙方共贏模式,營造中華文化海外生存、成長與發展的良性環境,爭取所在國政策、法律上的支持。在條件成熟的國家,推動漢語與中華文化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局部條件成熟的國家,則因地制宜,推動創辦漢語特區、漢語國際社區等,逐步由點到面,星火燎原。同時還應具體分析中華文化在不同文化生態鏈中的實際處境,協調好與其他語言文化的共生關係,消解其在本土化和地方化過程中的各種主觀和客觀障礙。
中華文化世界化要可持續發展,還需逐漸擺脫目前主要依賴於政府的經費支撐模式,把海外的非盈利性文化傳播、教育機構逐步建成自給自足的經營性機構。中國政府還可基於海內外各種社會資源,在時機成熟時,協調成立以政府為主導、相關機構為主體、海內外民間資本為主流、教育機構收入為基礎的眾籌模式,使中華文化自身實現產業化。
中華文化世界化是一項綜合性戰略工程,涉及對象廣,協調難度大,既要依靠文學、電影、書法、繪畫、音樂等軟著陸,也要借力科技、工業產品、人力資源等硬著陸,協調一致就極為必要且迫切。為此,需確立統一的話語體系,採取統一的話語出口審核機制和通道,避免闡釋混亂,並可有助於消除「中國威脅論」。
作者為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