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對應十二個月,為什么子月是十一月而不是正月呢?

2021-01-08 李雪展家常事

這件事,簡單地說——

第一,「十二地支」,被古人與天上的「十二次」相對應了。

第二,古人,以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確定「四時」和「月份」。

第三,如果把「農曆」春天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那就恰好北鬥鬥柄指向「十二辰」的「寅」辰了。

古人,把太陽一升一落稱為「日」,甲骨文的「日」,就是太陽的象形。

古人,又把月亮一朔一望稱為「月」,甲骨文的「月」,是月亮的象形。

殷商之人,用「年」或「歲」表示「一年」的時間。但甲骨文的「年」和「歲」,與天文和日月星辰無關。「年」,象人負禾之形;「歲」,象農具之形——可知,那時人們的「年」或「歲」,是從農業生產周期轉借而來。

說是「轉借而來」,因為至少比成湯建商還早3000年以上的時候,也就是距今6500年以前,中國先民已經基本掌握了太陽視運動周期的規律。

那個時候,人們已懂得「立表測影」,已可準確測量「子午線」。

也就是說,在大約距今6500年前,中國的古人已經有了「太陽回歸年」的概念。

雖然以「太陽回歸」為「年」,但「紀年」是個難題。

古人還是從更便於觀測的夜間「星辰」入手——即「恆星周期」。

於是,「木星」被發現了——「木星」從某顆恆星出發,十二年之後,它又會回到這顆恆星附近。人們稱「木星」為「歲星」,有了「歲星紀年」法。

為了記錄「歲星」在十二年中的「行程」,古人為它設立了十二個「驛站」,起了十二個名字,總稱為「十二次」。

「歲星」,每年,都會在一個具體的「次」中,等於「木星」每年在天空中移動30度,十二年恰好「行走」一周天,360度。

「歲星」十二年裡依次行走「十二次」,「十二次」,各有其名。

它們分別是——星紀、玄枵(xiāo)、娵訾(jū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問題是,被稱為「歲星」的木星,在天空中自西向東運行。這與太陽以及其他恆星自東向西運行恰恰相反,無疑給觀測帶來了很大麻煩。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古人假想了一顆在地上運行的「太歲星」,並且把運用於地的「十二地支」搬到了天上——由東向西,將天空平分分十二等份——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份都分到了一個「地支」,稱為「十二辰」。

靠假想的「太歲星」紀年,叫「太歲紀年」法。

這種方法,是比照「歲星紀年」法創立的。好處是便於脫離對「歲星」的觀測而直接紀年。

但是,「十二地支」,是古人用於地上「分野」的。為了不至於「天地混淆」,後來又為「太歲紀年」起了十二個很彆扭的名字——

《爾雅.釋天》云:「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成曰茂,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醜曰赤奮若。」

然後,應該是因為「太歲紀年」是「歲陰年」,於是又按「十天幹」,起了十個「歲陽」名稱,表示「歲陽年」。

《爾雅.釋天》云:「太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日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箸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

《史記.曆書》所說「歲陽」十名有不同,但不管怎樣,在紀年上,可以使「甲乙丙丁……」可以和「子醜寅卯……」相配,且六十年一甲子了。

實際上,上古先民觀測天象,最早關注的是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位於天空「北極」,也就是正中位置,不但明亮而且似乎「恆定不動」,當然,「鬥杓」,即「鬥柄」所指方向一直在穩定變換。

古人空間上確定「四方」,是根據北鬥鬥柄所指方向確定的;「四時」,也是根據北鬥的變換確定的。

漢初的《鶡冠子》之《環流篇》云:「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古人通過北鬥,把「時空」統一了起來。

一年中包含十二個月,北鬥鬥柄也可以明確地指示出來。這就是北鬥鬥柄所指向「十二辰」中的哪個「辰」。

古代,稱此為「鬥建」。

《漢書.律曆志》曰:「鬥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

比如,鬥柄指「寅」,稱「建寅之月」;鬥柄指卯,稱「建卯之月」,以此類推。

至於「正月」,「正」有「嫡長」之義,「正月」即為一月。

為何現在「正月」是「寅」不是「子」,這在古代稱為「建正」。

據稱,夏代亦「建寅」,即以一月為「正月」,實際上這個說法未必可靠。

甲骨卜辭顯示,殷商以秋分後第一個月為「正月」,大約在十月。

周朝,宣王以前,基本沿襲殷商「建正」方法,之後,才改為「建醜」,即十二月為「正月」。

漢武帝時,改為「建寅」,以一月為「正月」了。

「十二辰」,與「十二次」相對應,其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同樣,北鬥鬥柄不同時間指向的「辰」也是確定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一種具體的立法確定哪個月為「歲首」,哪個月就是「正月」了。

相關焦點

  • 十二消息卦丨 解開 經脈發病的秘密
    對應十一月(子),少陰對應七月(申),厥陰對應三月(辰)。如果把天象按照十二地支分成十二個方位,那麼鬥柄指向寅位剛好是正月,也就是正月指向寅位,從正月到十二月分別指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的位置。
  • 孟令偉奇門遁甲丨學奇門遁甲前必備基礎知識 天幹地支
    十天幹中的五行屬性也非常明確,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十二地支的來源和太陽月亮每年會合十二次有關又代表十二個月,即正月為寅月、二月為卯月、三月為辰月、四月巳月、五月為午月、六月為未月、七月為申月、八月為酉月、九月為戌月、十月為亥月、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
  • 十二地支對應的時間 十二地支分別對應幾點
    古代,人們用十二地支紀月。除此之外,地支也是中華民族用來紀錄時間的文字,叫做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十二地支對應的時間分別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十二地支理論
    古人根據這種規律,發現了十二屬相與十二方位的關係。 3、十二地支與木星 木星也是圍繞著太陽旋轉,其周期近十二年。十二屬相顯象活動周期恰與木星繞太陽運轉周期相互對應。
  • 十二地支奇門中的屬性與推算
    ②相剋寅卯木克辰戍醜未土,醜戌醜未土克亥子水,亥子水克巳午火,巳午火克申酉金,中酉金克寅卯木十二地支配月建:正月建寅,三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中,八月建酉,九月建成,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
  • 十二星座與天幹地支是否有對應關係?
    全年十二個月所以分為十二種類型。與星座有相似之處的是天幹地支曆法中地支有十二個字(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對應了全年的十二個月。寅月就是每年春天的開始,丑月就是春天的結束。這十二個字也有對應的生肖。五行學中的一個分支,四柱八字,四柱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時四柱,八字就是每一柱按幹支曆法排盤下來對應的天幹地支一共兩個字,四柱下來也就是八個字了。
  • 【薦讀】十二個月的雅稱,原來這麼美
    一年有十二個月, 你知道,十二個月還能怎麼說 我們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 為每一個月都起了許多雅稱, 今天就來介紹十二月份的雅稱, 你更喜歡哪一個月的稱呼呢?
  • 對應是什麼地支、什麼方向
    十二生肖和十二地支有什麼關係?十二生肖有五行屬性嗎?且聽六甲番人介紹一二。一、十二生肖的起源:古今學者對十二生肖的起源從未達成一致意見,有人認為和星宿有關,有人認為和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有關,還有人認為和圖騰有關,甚至有人認為和古代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宮有關。六甲番人更傾向於星宿說,中國古代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又以十二支配屬生肖。
  • 「薦讀」十二個月的雅稱,原來這麼美
    一年有十二個月,你知道,十二個月還能怎麼說?我們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為每一個月都起了許多雅稱,今天就來介紹十二月份的雅稱,你更喜歡哪一個月的稱呼呢?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稱柳月。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韓愈《和崔舍人詠月》二 月仲春、花月、杏月、春半、花朝、春中。
  • 承霖國學:李承霖講六爻第二課,天幹地支陰陽對應時辰。基礎入門
    2、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5、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 它並不是農民地裡挖出來的那個東西
    十二辰為支建紀月,稱為十二辰次,就是鬥建。如果說十二次是以木星(歲星)為 基準,那麼十二辰就是以鬥建為觀測基準的,這就又回到了鬥建的範圍。古人在觀察北 鬥的時候發現,北鬥就像錶針一樣有規律,並將天空劃分為十二個等分,標為十二個月: 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然後再回到正月。
  • 八卦圖之三:後天八卦與天幹地支
    那麼,為什麼這種方法不可取呢?因為易為日月,日月之道,從來都是輪迴流轉,生生不息的。也就是說,我們畫出了後天八卦圖,那麼這個圖從它畫出來那一刻起,它就應當是不斷的旋轉。聖人之道,就是遵循天時,依據地勢,在無形中教化民眾,而不是生搬硬套,強制執行。3.10 天幹地支天幹和地支,其發明之初,是先民用來計量日子的。今天是甲子日,則明天為乙丑日,換成今天的視角,就好像是在說,今天是1號,那麼明天就是2號。我這麼說,是有佐證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秋,大水。」
  • 十二地支藏幹與命理發展的規律
    在命理分析中,天幹代表空間的量度,地支代表時間的量度。時間和空間分別按各自的方式通過「五氣」對其「場態」下的事物施加作用,由五行構成的萬事萬物則表現出形形色色的反映。 十天幹在一年的十二個月中的狀態是不一樣的,主要表現在它「 出現」與「伏藏」上。出現則當值而管事,伏藏則蟄伏而待時。
  • 知識分享: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臘月」以及天幹地支的含義是什麼?
    013.農曆十二月為什麼稱"臘月"  人們習慣上說農曆十一月為冬月,這倒不難理解,可是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這該怎麼理解呢?  其實,"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漢代的人們把冬至後第三個戌日,即幹支紀日法中地支為戌的日子定為"臘日"。由於冬至日在農曆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臘日"也沒有確切的時間。後來,人們將12月8日定為"臘日"。  為什麼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臘日呢?這得從"臘"字古義說起。古"臘"字沒有"月"旁,象形為一隻被掏掉內臟的小動物烤在日頭上。後來,人們把成塊的幹肉稱為"臘"。在周代,掌管"臘"的人稱為"臘人"。
  • 天幹地支,你不得不知的傳統文化子醜寅卯-十二地支
    十二星座也在逐漸成為現代人精神必須品。」「西風東漸」是我們不得不去重視的事實。這也是中央不斷提出「傳統文化復興」其中的原因之一吧。十天幹相對於十二地支而言,則為陽;十二地支相對於十天幹而言,則為陰。天幹與地支的關係猶如樹幹與樹枝的關係一樣,天幹為樹幹,地支為樹枝。
  • 六爻基礎:爻的衰旺,月建,月破,日辰的作用,空亡,長生十二宮
    月建用十二地支來表示月份的,稱之為月建。寅為正月、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巳為四月、午為五月、未為六月、申為七月、酉為八月、戌為九月、亥為十月、子為十一月、醜為十二月。一年的開始是從立春算起的,每個節令對應於每個月的開始,具體對應關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