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天然橡膠,大家或許並不陌生,從生活中的手套、膠鞋、TT、密封圈,到各類輪胎、傳送帶,橡膠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國防、交通、醫療等各種領域,它與石油、煤炭、鋼鐵並成為四大工業原料,當然相比其他三者,天然橡膠在量級上要小得多。
天然橡膠的主要結構及成分,資料來源:Wikipedia
在結構上,天然橡膠是一種以順-1,4-聚異戊二烯為主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C5H8)n—,此外還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脂肪酸、灰分、糖類等其他物質。世界上約有2000中不同植物可生產天然橡膠的聚合物,但真正有實用價值的是巴西產三葉橡膠樹。橡膠樹的表面被割開時,樹皮內的乳管被割斷,膠乳從樹上流出。從橡膠樹上採集的乳膠,經過稀釋後加酸凝固、洗滌,然後壓片、乾燥、打包,即製得市售的天然橡膠。三葉橡膠樹產的典型風乾膠成分如上表。
天然橡膠根據不同的制膠方法可製成煙片、風乾膠片、縐片、技術分級幹膠和濃縮膠乳等。由於不同的產品在分級、製造、分類上難以統一,因此馬來西亞在1965年制定出一套標準,在機械雜質、塑性初值及保持綠、含氮量、揮發分含量、灰分含量、色澤等理化性質上進行了分級,逐漸成為了天然橡膠的通用分級標準。我國參考該標準分為了四個等級。其中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合約交割等級對應為國產一級標準膠SCR5(5號標準膠)和進口煙片膠RSS3(3號煙片膠)。
說到天然橡膠,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兄弟——合成橡膠。由於天然橡膠本質是順-1,4-戊二烯聚合物,現代石化工藝完全可以從純化工手段合成,其生產不受地域限制,短期內可大規模生產,個別性能甚至優於天然橡膠。另一方面,化工手段可以合成包括順丁橡膠、氯丁橡膠、丁苯橡膠等多種通用合成橡膠以及其他特種合成橡膠,滿足不同領域的性能需求,因此在用途上與天然橡膠形成一定的互補-競爭替代關係。
資料來源:Wind,小哈圖
天然橡膠在供應上由於橡膠林產膠的農業性質,受天氣、降水等影響,是典型的農產品;另一方面,其中遊存在化工品的互補-競爭關係,且下遊用途大多為汽車、交通等工業領域,是為典型的化學工業品,因此,天然橡膠作為大宗商品,兼具有農產品、化工工業品的多重屬性。而在特殊的時候(如大規模戰爭),它還是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
由於天然橡膠涉及到的上下遊牽涉甚廣,體系繁雜,因此此文僅先從天然橡膠的供應入手,看看作為農產品的天然橡膠是如何在天氣變幻中起伏的。
天然橡膠最早被發現於南美亞馬遜雨林,而後於19後期方由英國探險家將種子帶出南美大陸,種植於剛果、賴比瑞亞、奈及利亞、斯裡蘭卡等地,而後斯裡蘭卡的橡膠樹又被移植到馬來、印尼等熱帶地區,於是橡膠開始在東南亞地區開枝散葉。而作為最早產地的巴西地區,則在1912年天膠暴跌造成的蕭條及1930年南美黃葉病大爆發中衰落,導致了東南亞成為了天然橡膠最重要的的產區。
傳統理論認為,北緯18度以北不適宜種植橡膠(僅有我國因為戰略物資問題考慮在北緯18-24度有所種植),這也導致了橡膠種植產地相對有限,因此其種植面積難以快速增長,而在大部分主產區擴種浪潮之後,橡膠的增長率更是達到瓶頸。現在世界上絕大部分天然橡膠都種植在了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熱帶地區。作為世界主要產膠國組織的ANRPC(the Association of Natural Rubber Producing Countries)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天然橡膠產量,而這幾國中尤以東南亞諸國為最重要。
上圖顯示了ANRPC成員國的天然橡膠產量,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佔據了大部分,其中泰國在ANRPC產量佔比超過40%,可以說泰國動動手,天膠即會抖三抖。
談到產量,當然需要提到種植面積,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上面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之間的差異。與傳統的農作物有點不一樣的是,種植面積的多寡與產量對應關係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一般而言,天然橡膠產量受兩個主要因素影響:樹齡生命周期和年周期。
就樹齡周期而言,橡膠樹從種植到開割,短者5年,長者7年,而後進入20-30年相對穩定的高產期,而後橡膠林逐漸衰老,產膠逐漸下降,被棄割乃至砍伐。因此橡膠林總種植面積並不意味著有效在產面積,其中除高產的橡膠林之外,還包括暫時無法被利用的新種幼林與產量低下的老橡膠林。高產期的橡膠林比例直接決定了其潛在產量。
數據來源:Wind,興業證券
可以看出印尼種植面積雖大,但其中老膠林比例不小,也就不難發現其產量與種植面積差異的原因了。而且對於各主產國而言,由於2011年前的橡膠大牛市,各主產國新種橡膠面積在2007以後出現了明顯增長,而在2010年後增長達到高峰,按照樹齡計算這部分橡膠林即將在2017-2018年成熟並逐步進入高產期。
另一方面,由於緯度和水文氣象條件的差異,不同國家年周期也有所差異。由於中國和越南緯度相對較高,降水、氣溫、光照等條件變化相對較大,因此單產波動相對較大,而穿過赤道線的印尼則由於氣候系統相對更為平穩,因此季節單產較為平穩。
資料來源:Wind
不同產區氣候系統的差異導致了不同國家產量具有明顯的季節差異性。
對於橫穿赤道的印尼,全年基本較為平均,而對於緯度最高的中國,則季節差異性最大。
除了種植和開割面積之外,還需要視天氣等因素考慮單產的變化。
單產的影響因素也有多種,氣溫降水等天氣影響是免不了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災害。由於東南亞主產區地處熱帶,劇烈天氣頻繁,暴雨和颱風較為常見,一旦發生會造成產量大幅下降。當然,病蟲害事件也有一定概率。另一方面,行情走勢也會影響,由於割膠處理成本等原因,膠價低迷會挫傷膠農的積極性,單產會有所下降,而行情較好時,割膠也會較為充分積極,甚至連老舊棄割膠林以及6-7年的新膠林可能也會進行一部分有效產出。因此產量的估算需要考慮種植面積、樹齡、天氣、行情走勢等多方因素。
雖然各個不同產膠國都有各自的天氣及生產節奏,然而由於重要的產膠國中印尼、馬來、中國、越南在下半年普遍都屬於高產期,因此總體而言其產量也具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
由於天然橡膠的消費主要在工業國,其中尤以中國為最,因此上述東南亞國家也成為了最重要的出口國來源。
由於天然橡膠生產季節性明顯,因此會直接體現在出口供應的季節性上(附註:印尼2016年12月數據暫缺)。
至此我們已經能夠看到作為農產品的天然橡膠受地理氣象條件的影響了。而自1月以來,上期所天然橡膠期貨迎來一波可觀的漲幅,主要因素即是被泰國南部的洪水「衝」上去的。泰國本身是現在最重要的產膠國,而南部又是其主產區,產量佔到了全泰國近七成。因此此次洪水主要肆虐的地區正是其主產區,也難怪泰國橡膠局官員聲稱2016-2017年度泰國橡膠將減產10%,而就在半個多月前,相關官員還表示泰國天然橡膠出口將有所增加。
上圖是1.2-1.8日洪水泛濫嚴重時的降雨量圖,可以看見單周降雨量甚至超過了驚人的800毫米,幾乎是一周降雨超過平均一個季度的降雨量,而南部洛坤府甚至單日降雨近400毫米,在該地區堪稱百年一遇。如此大雨漫灌之下,對天然橡膠造成的農業影響不容小覷。
經過2015-2016年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之後,雖然天氣系統會出現「矯枉過正」式反彈,然而南方濤動指數比預期較弱,評估厄爾尼諾-拉尼娜的尼諾指數(ONI)並未很快達到拉尼娜的標準。因此市場普遍對於泰國1月的洪水以及其造成的後果估計不足。
如上表:雖然2015-2016經歷了一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紅色,ONI連續5個月高於0.5),但之後尼諾指數暫未達到拉尼娜(連續5個月達到-0.5及以下)的標準。
至此「一場暴雨衝高天膠」的現象在天然橡膠生產這一端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次天氣事件非常明顯地在市場大多數人的預期之外。天然橡膠作為典型農業品,我們雖然能夠估計天氣系統對其的大體影響,然而奈何天氣是高度複雜性的系統,即便有超級計算機資源的龐大運算資源幫助,人類離準確預測天氣,尤其是中遠期的天氣還有非常遠的路要走。當我們聽到各大機構言之鑿鑿提到「發生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很低」之時,也需要對複雜的大自然保持更多的敬畏。
當然天然橡膠畢竟不僅僅是農產品,其價格也遠遠不是供應一條腿所能決定的。在化工景氣反轉,工業品崛起的大背景下,天然橡膠受到宏觀好轉,汽車產銷兩旺,汽運新政等等諸多因素的推波助瀾,另外,與其互補-替代的合成橡膠供需也有不容忽視的重大影響。除此之外,各種政府拋儲-收儲,中美貿易摩擦,東南亞國家脆弱的金融-匯率體系等等因素也時不時跳出來刺激市場的神經。介於這些因素過於繁雜,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待後續再一一梳理吧。
原文連結
http://xiaohatu.com/article/587f48baad0531000dcf0eb4
(上述圖片資料來自WIND,興業證券等,小哈圖整理)
《期貨日報》社有限公司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