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

2020-12-08 中公教師網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闡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特點以及營養級的概念。

【能力目標】

通過分析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特點,提高觀察、分析、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食物網中生物之間的複雜關係,意識到保護生物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闡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特點以及營養級的概念。

【難點】

食物網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回顧生態系統的結構,從而引出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食物鏈和食物網。

(二)新課展開

1.食物鏈

自主學習:

(1)食物鏈概念: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於吃與被吃的關係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

(2)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哪兩者的關係?

大屏幕展示,同桌交流:

(1)食物鏈和營養級是什麼對應關係?

(2)食物鏈有什麼特點?

(①每條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②生產者總是屬於第一營養級;③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④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5個;⑤分解者不屬於任何一個營養級。)

(3)「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所形容的是不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

2.食物網

組織學生上黑板連線,畫出食物網,小組討論:

(1)食物網概念: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複雜營養結構就是食物網。

(2)食物網有什麼特點?

(①一種生物可同時佔有幾個不同的營養級;②食物鏈的營養級越多,最高營養級獲得的能量和物質越少;③兩種生物之間的種間關係有可能出現不同概念上的重合;④食物網中一種生物的變化會引起其他相關生物數量的變化。)

(3)食物網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什麼關係?

(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2.作業:思考為什麼食物鏈上一般不超過五個營養級。

四、板書設計

以上是《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更多教師資格面試技巧,請查看教師資格面試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我要過面試」下載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中教學設計題備考策略
    《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是全國教師資格考試科目三內容,試卷涉及四類題型:單選題、簡單題、材料分析題、教學設計題。其中教學設計題共計30分,所佔分值比重較大。下面分析一下教學設計題的特點及備考方案。2011年以來,生物學科教學設計題主要針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技能、教學活動設計的方面進行考察,通常為2個問題。
  • 《生態系統的結構》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熟悉生態系統的分類及範圍;說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說明生態系統的開放性和整體性原理,學會分析並解決生態學上的實際問題。
  • 圍繞「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組織模型建構教學活動
    1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第三節的內容,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具體內容標準中,與本節內容相對應的條目是「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由此可見,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需達到應用水平。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二、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農業生態系統結構,指農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時間上、空間上的配置和物質、能量在各要素間的轉移、循環途徑。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三個方面,即系統的組成成分、組分在系統空間和時間上的配置、組分間的聯繫特點和聯繫方式。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直接影響系統的穩定性、系統的功能、轉化效率與系統生產力。
  • 《食物鏈和食物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描述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明確食物鏈的正確寫法。2.通過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聯繫、並能正確書寫食物鏈,經過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3.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聯繫,意識到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重要性,樹立生態平衡意識。
  • 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結構》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2、生態系統的類型: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兩大類。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又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類型。在水域生態系統中,又分為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3、森林生態系統:溼潤或比較溼潤的地區;物種多,植物以喬木為主,樹棲攀援動物多,種群密度穩定,群落結構複雜穩定。
  • 「三大計劃」建設智慧教學生態系統
    引入企業案例,建成以虛擬生產、虛擬實訓為主、集「教學、培訓、社會學習」功能一體的實訓資源包,構建高度仿真的虛擬實驗環境,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改革。以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化先進技術為支撐,設計智慧教務解決方案,建立交互的智慧教務管理中心,在保障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推動了以全生命周期智慧服務為目標的智慧校園建設工程的實施。
  • 高三生物教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學設計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人教版)  考綱要求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及應用(Ⅱ)。  探究示例1 下圖為生態系統中碳循環的模式圖。廣東理綜,26)氣候變化與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密切相關。下表為A、B兩個不同時期陸地生態系統與大氣環境的碳交換情況。  時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釋放量(kg C?
  •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知識點歸納
    第4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A. 生態系統的多樣性1. 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 基於Atmega128的智能教學無人車控制系統設計
    摘要:針對市場上大多數教學無人車設計採用單片機單一控制導致其功能擴展性弱、靈活度低等問題,設計了一種基於Atmega128單片機和無線通信的智能教學無人車控制系統,該系統包括PC機控制部分和無人車控制部分,通過PC控制端軟體可以經無線通信模塊實現對無人車的準確運動控制。
  • 高中生物說課稿:《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的第三部分《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下面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布置」、「課後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剖析。一、 教材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八章《生物與環境》第三節《生態系統》的核心內容。在教學中,本節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 MRI設備結構虛擬仿真教學
    MRI設備結構教學痛點傳統醫學影像課程主要是講授式,醫學影像學實踐教學中大部分實驗項目是高投入、高危險和難實現的教學模式。醫學影像設備的高投入:包括 x 線設備、超聲設備、磁共振設備、CT 設備等。大部分醫學院校用於教學的影像設備是從醫院淘汰下來的。
  • 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有哪些設計原則?
    1.堅持整體優化原則,達到生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城市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系統(或嵌塊體)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在城市建設中,應把城市景觀視為一個整體單位來考慮和管理,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
  • 區塊鏈設計需考慮生態系統,什麼是區塊鏈生態系統?
    科技行業最新的流行語之一就是「生態系統」,尤其是「區塊鏈生態系統」。那麼,什麼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概念來源於生物術語,用於描述生物群落的相互影響以及和他們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現如今,這個類比已經擴展到區塊鏈世界,其中生態系統涉及到不同參與者們,包括參與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區塊鏈去中心化應用以及與外部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
  • 高中地理《地球的結構》教案教學設計及說課稿模板!
    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在之前也發過不少教學設計模板和一些萬能模板,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地球的結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藉助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係圖,說出劃分地球內部三個圈層的主要依據和主要界面,並分析說明界面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特徵
  • 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擁有許多特殊的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原特有動植物提供了廣袤的棲息地,並在調節氣候、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對保障我國乃至東南亞生態安全具有獨特的屏障作用。然而,西藏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西藏出現了冰川退縮、凍土消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現象,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案
    一、教學目標1.以碳循環為例,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關注碳循環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係。2.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掌握本節的重點知識,提高總結概括和語言表達的能力。3.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理解物質循環的全球性,加強熱愛環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 一款基於HoloLens的人體解剖教學系統的設計
    2個階段:人體解剖教學模型的構建階段(1990-2010年)和人體解剖教學系統的應用階段(2010年至今)。地理解人體結構,學生也可以反覆地進行模擬訓練,從而提高解剖教學效果。基於HoloLens的人體解剖教學系統的設計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態系統及組成
    教學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2、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過對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分析,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必修三109頁) 2.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幹擾並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穩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幹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