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知識點歸納

2021-01-09 學習有料

第4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A. 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1. 生態系統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的範圍上限可達離地面約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至距海平面約11千米的海溝底部,或距地面深達2~3千米的巖石層。它包括了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2. 生態系統的類型

森林生態系統

草原生態系統 海洋生態系統

陸地生態系統 荒漠生態系統 水域生態系統

溼地生態系統 淡水生態系統

農田生態系統

B. 生態系統的成分

C. 食物鏈與食物網

1. 食物鏈

1) 概念: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繫,叫做食物鏈

2) 表示:在描述一條食物鏈時,往往用箭頭表示捕食關係,起點多為綠色植物,箭頭從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如草→鼠→蛇→鷹

2. 食物網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由於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繫一般比較複雜,一種生物不可能只處於一條食物鏈中,所以食物鏈之間會相互交錯成網狀結構,形成食物網

D.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1. 能量流動

1) 概念:能量流動是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2) 過程

a) 起點: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

b) 渠道:食物鏈或食物網

c) 終點:以呼吸熱形式散失

3) 特點

a) 單向流動: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只能沿著食物鏈單向流動,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循環流動。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

b) 逐級減少:每級生物都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熱能,下一級生物只能獲得上一級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

2. 物質循環

1) 概念:在生態系統中,組成生物體的一些基本化學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在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反覆的出現和循環的過程

2) 特點:全球性、循環流動

3) 碳循環

a) 碳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中的交換形式:二氧化碳

b) 環境中的CO2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碳在無機環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鹽;在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是有機物

3. 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係

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A.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

1.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

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通過一定的調節作用而保持相對穩定。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 處於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的特點(生態平衡的特點)

1) 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2) 具有比較穩定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 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保持相對平衡

3.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等方面

4.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的大小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的大小,取決於成分的多樣性,即多樣性導致穩定性。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成分越複雜,生物種類越多,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越高。因此,森林生態系統比沙漠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強。但是,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為幹預或自然因素的變化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穩定狀態就會被破壞

B. 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

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如火山噴發、地震、山洪、海嘯、泥石流和雷電火災等

2. 人為因素

1) 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人為因素可以導致自然因素的強化或弱化

2) 人為因素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更大、更廣泛、更直接,這是生態系統遭破壞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破壞植被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環境汙染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相關焦點

  •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必修三109頁) 2.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幹擾並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穩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幹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
  • 必修三第五章丨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知識點匯總
    原標題:必修三第五章丨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知識點匯總 2017/12/24 Sunday 今天生物姐給大家準備的是有關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相關知識點總結,很全哦,值得收藏!祝大家聖誕快樂!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2.農業生態系統中的農業生物具有較高的淨生產力、較高的經濟價值和較低的抗說性由於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物種是人工培育與選擇的結果,經濟價值較高,但抗逆性差,往往造成生物物種單一、結構簡化、系統穩定性差,容易遭受自然災害,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農業管理技術的調控來維持和加強其穩定性。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分類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是指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它不僅給人類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醫藥及工農業生產的原料,而且維持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支持系統(Daily,1997;歐陽志雲等,1999)。
  • 南海區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退化
    5 近岸生態系統健康狀況2009年,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與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局以及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對南海區7個生態監控區進行了監測。監控區總面積達1.08×10(4)平方公裡,包括10個生態系統,主要類型有海灣、河口、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 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
    「自治區嚴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紅線、高壓線,嚴禁『三高』項目進入西藏,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自治區政府『一支筆』審批制度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汪海洲介紹,領導小組定期檢查相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將檢查結果與政績考核、經濟獎懲掛鈎,實現全過程監督檢查。
  • 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Ecology Letters :內穩性高的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和穩定性
    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穩定性是近20年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研究的焦點。化學計量內穩性(環境或者食物中的養分組成發生變化而生物體維持相應的元素相對不變的一種能力)是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變化的結果,是生理和生化調節的反映。但是,化學計量內穩性與生態系統特性的關係還未見報導。
  • 《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闡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特點以及營養級的概念。【能力目標】通過分析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特點,提高觀察、分析、總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食物網中生物之間的複雜關係,意識到保護生物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
  • 「政策資訊」水利部部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鄂竟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綜合反映了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功能完整性和健康狀態,以及生態系統抵抗幹擾、自我調節、動態平衡的能力。
  • 2021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一條河中所有的動物和植物,不能稱為一個生態系統,因為只有生物部分。
  • 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具有保持、恢復自身結構與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之所以會有這種能力,得益於生態系統對自身的自我調節。比如森林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在發生火災後,雖然會有樹木被燒毀,種群密度降低,但森林土壤中的無機養料會隨之增多,在陽光的充足照射下,許多種子就會順勢萌發,迅速長成新的植株。一個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複雜,它的抵抗力穩定性越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往往與其自我調節能力是成正比的,即抵抗力穩定性越高,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 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確保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2021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綠色水庫,地球之肺)、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提供70%氧氣)、淡水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地球之腎)、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穩定性最差)等。   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生態系統之間是彼此互相影響的,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 圖解聯想法突破「生態系統」必考點
    ⑤若魚以蠶沙為食,則魚在該生態系統中充當的是什麼成分?⑥該生態系統具有的功能是什麼?人工建立該生態系統的目的是什麼?⑦由於食性不同,魚塘中魚類等生物具有分層現象,群落的這種空間結構稱為什麼結構?⑧如果調查魚塘中草魚的種群密度,可用什麼方法?
  • 泰安: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原標題:泰安: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新華社播髮長篇通訊肯定學思踐行全會精神泰安做法新華社日前播髮長篇通訊《贏向未來——來自齊魯大地上的學思踐行》,介紹新華社記者行走齊魯大地,觀察山東各界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落實新發展理念
  • 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董哲仁)
    2.2 生態系統結構的整體性 從生物群落內部看,整體性是生態系統結構的重要特徵。一旦形成系統,其內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開,那麼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備整體性的特點和功能。在一個淡水水域中,各類生物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鏈結構。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