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logy Letters :內穩性高的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和穩定性

2021-01-11 生物谷

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穩定性是近20年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研究的焦點。化學計量內穩性(環境或者食物中的養分組成發生變化而生物體維持相應的元素相對不變的一種能力)是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環境變化的結果,是生理和生化調節的反映。但是,化學計量內穩性與生態系統特性的關係還未見報導。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韓興國研究組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草原站)進行了2年的氮磷添加實驗,結合一個1200公裡的樣地實驗和草原站27年的長期監測實驗,從時間和空間尺度充分證明,內穩性高的物種具有較高的優勢度和穩定性,內穩性高的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和穩定性。研究結果表明,通過調節生物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化學計量內穩性成為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穩定性維持的重要機理,在生態系統的相關研究中,應該充分考慮化學計量內穩性的作用。

該研究結果還可以為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提供依據,研究人員建議,在自然保護區管理過程中,除了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更要重點保護那些內穩性高的「關鍵種」,因為這些物種對實現生態系統的功能、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該項研究也是關於化學計量內穩性與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穩定性的關係的首次研究,拓展了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的範疇。(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Ecology Letters DOI: 10.1111/j.1461-0248.2010.01532.x

Linking stoichiometric homoeostasis with ecosystem structure, functioning and stability
Qiang Yu1,2,3, Quansheng Chen1, James J. Elser4, Nianpeng He1, Honghui Wu1,2, Guangming Zhang1, Jianguo Wu4,5, Yongfei Bai1, Xingguo Han1,3,*

Ecosystem structure, functioning and stability have been a focu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ir relationship, however,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tudies in Inner Mongolia grassland, here we show that species-level stoichiometric homoeostasis was consiste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ominance and stability on both 2-year and 27-year temporal scales and across a 1200-km spatial transect. At the community level, stoichiometric homoeostasis 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cosystem function and stability in most cases. Thus, homoeostatic species tend to have high and stable biomass; and ecosystems dominated by more homoeostatic species have higher productivity and greater stability. By modulating organism responses to key environmental drivers, stoichiometric homoeostasis appears to be a major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the structure, functioning and stabili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相關焦點

  •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與生態系統的結構
    農業生態系統由於受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它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有如下特點1.農業生態系統是人類強烈千預下的開放系統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產者生產的有機物質全部留在系統內,許多化學元素在系統內循環平衡,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
  •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必修三109頁) 2.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後,經過一段時間,可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恢復力穩定性。(必修三111頁) 8.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知識點歸納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概念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結構和功能能夠通過一定的調節作用而保持相對穩定。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處於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的特點(生態平衡的特點)1) 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2) 具有比較穩定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 生態系統中各成分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保持相對平衡3.
  • 溼地生態系統的作用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溼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 溼地生態系統的特點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溼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 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人民日報撰文: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ECOLOGY LETTERS:受幹擾生態系統中物種親緣關係更近
    受到強烈幹擾的生態系統中往往生物多樣性較低,幹擾能成為環境因子「過濾器」使得系統中擁有特定適應性狀的物種得以存在。基於系統發生學進化過程中親緣關係越近、物種對外界幹擾反應越相似的假設,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進化組博士後Matthew Helmus博士等的研究表明,受幹擾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更易富集近緣種。
  • 「政策資訊」水利部部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鄂竟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綜合反映了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功能完整性和健康狀態,以及生態系統抵抗幹擾、自我調節、動態平衡的能力。
  • 必修三第五章丨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知識點匯總
    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學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信息素等 3、行為信息:動物求偶時的舞蹈、運動等 4、營養信息:食物的數量、種類等。如食物鏈、食物網。 三、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信息的傳遞。
  • 科研進展丨極端乾旱下物種異步性是維持草原生產力穩定的重要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草地生態遙感團隊揭示了極端乾旱對中國北方草原地上初級生產力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溼地生態系統
    它包括所有的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清洋)以及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濱海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了海洋邊緣部分成水和半成水水域。它兼有水域和附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國際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溼地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嚴格來講,溼地生態系統在地理單元是可跨多個氣候帶的,即在森林、草原、荒漠地區甚至海洋都有溼地的分布。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這種管狀蠕蟲是熱液口特有物種中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根據對內共生化能自養細菌的依附程度,可將冷泉生態群落劃分為專性種(如菌席、貽貝類、管狀蠕蟲和蛤類等)、潛在專性種(如腹足動物、帽貝和螃蟹等)和非專性種(如海葵、腹足動物、短尾亞目甲殼動物等)[15]。冷泉生物具有極高的生物密度和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孕育著豐富基因資源和獨特的有潛在利用價值的代謝產物,這些都為生物學家發現新的微生物代謝途徑和生存對策提供了機遇。
  • 全球氣候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年際變化的控制:從太陽誘導的葉綠素螢光和增強的植被指數推斷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圖1.在乾旱梯度的網格單元尺度上,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年際變異性(IAV)與氣候驅動因素之間的部分相關係數。SIF來自0.05°細空間解析度的GOSIF。箱型圖顯示了年SIF(或EVI)與氣候因子之間的部分相關係數(r),這些因子包括(a)土壤水分;(b)溫度;(c)PAR;(d)VPD;以及(e)控制所有其他氣候因子後的降水量。
  •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
    經濟持續性主要針對林業產業體系的建設,即通過建立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提高林業的生產力和本身的經濟效益,也為地方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社會持續性強調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林產品的需求水平的提高及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多樣化,同時還包括勞動就業、教育、安全與平等等;生態持續性主要強調在開發和利用森林資源,滿足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應努力維持和保護生態環境,維持林地生產力,維持和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等。
  • 森林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
    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具有保持、恢復自身結構與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之所以會有這種能力,得益於生態系統對自身的自我調節。比如森林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在發生火災後,雖然會有樹木被燒毀,種群密度降低,但森林土壤中的無機養料會隨之增多,在陽光的充足照射下,許多種子就會順勢萌發,迅速長成新的植株。一個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越複雜,它的抵抗力穩定性越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往往與其自我調節能力是成正比的,即抵抗力穩定性越高,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 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農業生態基礎試題
    D.植物生產和光合細菌的生產10.溫度、水分、土壤等條件都處於最適狀態下的初級生產力為( ) A.光合生產力 B.光溫生產力 C.氣候生產力 D.土壤生產力11.水稻施氮量為10公斤時,稻穀產量為400公斤,當施氮量為12公斤時,稻穀產量為420公斤,若稻穀價格為1.2元/公斤,則邊際產量為( ) A.400公斤 B.420公斤 C
  • 商業生態系統與企業生態系統有什麼區別?
    1、二者生態層級不同。商業生態系統建立在企業生態位分離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企業生態系統是商業生態系統的前提和基礎,政治經濟學稱:企業生態系統為基礎因子,商業生態系統為上層建築。2、二者組成單元不同。商業生態系統由生產者單元集合、消費者單元集合、分解者單元集合和市場單元集合組成;而生態系統的最小單位至少有一個生產者單元(企業),一個消費者單元,一個分解者單元和一個產品市場單元,一個要素市場單元,一個廢品市場單元。3、二者複雜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