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對生態系統生產力年際變化的控制:從太陽誘導的葉綠素螢光和增強的植被指數推斷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2021-02-15 農業遙感與作物模型

圖1.在乾旱梯度的網格單元尺度上,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年際變異性(IAV)與氣候驅動因素之間的部分相關係數。SIF來自0.05°細空間解析度的GOSIF。箱型圖顯示了年SIF(或EVI)與氣候因子之間的部分相關係數(r),這些因子包括(a)土壤水分;(b)溫度;(c)PAR;(d)VPD;以及(e)控制所有其他氣候因子後的降水量。

圖2.生態系統生產力(SIF和EVI)與氣候驅動因素的偏相關係數示意圖:(a, d)土壤水分;(b, e)溫度;(c, f) PAR是溫度和乾燥度的函數。

圖3.生態系統生產力(SIF和EVI)與氣候因子偏相關的全球分布:(a、b)土壤水分;(c, d)溫度;和(e, f) PAR。

圖4.全球渦度相關通量點的位置和分布(a)以及生態系統生產力(SIF和EVI)與氣候驅動因素的偏相關係數:(b, c)土壤溼度;(d, e)溫度;(f, g)代表南北半球不同的生物群落。(a)中的紅圈表示在通量站的地址。

聲明:歡迎轉載、轉發本號的原創推文,轉載前請與本號聯繫授權,並標註原創作者和信息來源為《農業遙感與作物模型》。 

本號轉載推文旨在信息傳播、交流與分享,其內容由原創作者負責,不代表本號觀點。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15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農業遙感與作物模型》擁有最終解釋權。

相關焦點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記者了解到,TanSat衛星的主要載荷——高光譜二氧化碳探測儀設有3個通道,其中,在760 nm的O2-A通道的光譜解析度最高可以達到0.04 nm,能夠捕獲植被日光誘導葉綠素螢光對Fe(758 nm)和KI(771 nm)兩個太陽弗朗霍夫暗線的填充效應,從而不僅能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行動態監測,還能高精度反演植被葉綠素螢光。
  • 極端氣候事件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 |研究
    然而,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Piao等, 2013; Wang等, 2014), 其最明顯的特徵是, 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具有較大的年際波動, 並決定著大氣CO2濃度年增加量的年際波動(圖1). 如圖1所示, 20世紀80年代以來, 大氣CO2濃度年增加量較大的年份, 基本上都發生了較大區域尺度上的極端氣候事件, 同時該年份的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相對較低.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2009年日本全球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成功發射後,人類依託遙感數據首次實現縱覽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的「全貌」,並期待這幅「畫作」可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擔當起碳匯(植被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計量者」。11年過去了,這幅「畫作」還有哪裡需要完善,如何才能雕琢得足夠寫實?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倪卓婭博士、陸其峰研究員經過比較分析後,給出了相關線索和建議。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葉綠素螢光
    2009年日本全球溫室氣體觀測衛星(GOSAT)成功發射後,人類依託遙感數據首次實現縱覽全球植被光合作用的「全貌」,並期待這幅「畫作」可以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擔當起碳匯(植被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計量者」。11年過去了,這幅「畫作」還有哪裡需要完善,如何才能雕琢得足夠寫實?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倪卓婭博士、陸其峰研究員經過比較分析後,給出了相關線索和建議。
  • 【人民日報】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成功獲得2017年下半年的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我國生態氣候總體趨好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丁亦鑫)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為滿足低碳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時代需求,科學推進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現予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科學客觀地反映氣候系統變化的新狀態,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作用。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最敏感的圈層:氣候變暖促使冰凍圈各要素的冰量總體處於虧損狀態,以相變能量變化主導物質與能量循環發生改變,並導致各類生態系統從生境、組成結構、食物網、分布格局等全方位產生異變。氣候變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其他區域更為深刻和廣泛。冰凍圈劇烈變化對冰凍圈作用區生態系統本身及其服務功能產生較大影響,但生態系統變化對冰凍圈又具有強烈的反饋作用。
  • 葉綠素螢光動力學曲線和快速葉綠素的異同
    葉綠素螢光動力學曲線和快速葉綠素螢光誘導動力學曲線的異同   早在1931年Kautsky和Hirsh就認識到光合原初反應和葉綠素螢光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次報告了經過暗適應的光合材料照光後,葉綠素螢光先迅速上升到一個值,然後逐漸下降,達到一個穩定值。此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步認識到螢光誘導動力學曲線中蘊藏著豐富的信息。
  • 專家報告 | 葉綠素螢光衛星遙感—原理與應用
    日光誘導葉綠素螢光(SIF)是近十年植被遙感領域最亮點的研究前沿。自然光條件下,SIF信號不到入射能量的1%,地表微弱且與反射光混疊的葉綠素螢光還受到大氣輻射傳輸的強烈幹擾,如何利用衛星遙感方式,將微弱的SIF信號,從背景反射光中高精度分離並探測出來,具有極大的科學挑戰。
  • FRR螢光誘導技術估算有效光反應中心含量
    因此不適合測量培養物的動態生理變化,更不適合測量持續變化環境中的自然種群。因而無論對於實驗室研究還是野外實驗,很多情況下都不適用。  本文將介紹加拿大蒙特愛立森大學的Campbell教授的研究------應用FRR葉綠素螢光誘導技術進行[PSII]active含量估算的方法。該方法有效解決了傳統測量方法存在的問題。
  • 黃河源區氣候水文和植被覆蓋變化及面臨問題的對策建議
    黃河源區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產流區、水源區及生態涵養地,素有「黃河水塔」之稱,對流域中下遊地區和我國北方的農業生產、用水安全、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日趨頻繁的人類活動影響下,黃河源區的區域氣候、水分循環特徵以及植被覆蓋條件在近年來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進而可以對中下遊地區的水資源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發布 氣候系統多項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 通訊員王朋嶺報導8月24日,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陸地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國和全球氣候變化狀態的最新監測信息。藍皮書顯示,氣候系統多項關鍵指標呈加速變化趨勢。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定量遙感和定性遙感概念_遙感 - CSDN
    通過對地表植被的動態監測,獲取地表植被覆蓋和長勢信息,是全球及區域氣候模型的重要信息,也是描述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數據。植被指數是各光譜波段間的線性或非線性組合。植被指數是衛星遙感中最具明確意義的指數之一, 為區域及全球植被及生態環境監測提供了豐富的 數據。B. 植被指數定量測量表明了植被活力,且比單波段 用來探測生物量有更好靈敏性。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增幅超過1.5℃-2.5℃,現評估到的約20%-30%的物種可能會滅絕,加上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生態系統將發生重大變化,對生物多樣性、水和糧食供應等多方面產生不利影響。
  • FluorCam大型葉綠素螢光成像系統落戶河北農大
    ​近日,北京易科泰生態技術有限公司為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安裝了一套FluorCam大型開放式葉綠素螢光成像系統。該系統能夠快速靈敏、無損傷、反映光系統II對光能的利用,相比於葉綠素螢光儀,具有高通量和直觀易讀的特點,是研究植物光合生理狀況、植物與逆境脅迫關係的極佳工具。該系統的落戶為園藝學院對優質白菜、茄子品種的選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 葉綠素螢光研究的全球趨勢及未來十年的預測
    葉綠素螢光(Chlorophyll Fluorescence)是探測植物光合作用和脅迫的最廣泛使用的技術。
  • 南京大學再發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全球變暖!
    CO2濃度的不斷增加,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即碳匯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研究表明,大氣CO2施肥效應是造成近幾十年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顯著增加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全球變綠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