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最新量子引力能標下限

2021-01-10 科學網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第323卷,第1688-1693頁)以研究論文的形式發表了國際合作研究團隊關於伽馬射線暴GRB 080916C的研究文章。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訪問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大學「粒子-核-宇宙學聯合研究中心」的吳雪峰博士參與了這一工作。在此項工作中,他與合作者Peter Meszaros教授利用觀測到的13.22GeV光子相對於MeV光子達到探測器的16.54秒時間差,得到最新的量子引力能標下限,為1.3 X 10^18 GeV。此新的量子引力能標下限僅僅比普朗克能量低一個量級,同時比以前用其它源但用同樣的飛行差方法得到的下限高一至兩個量級。這一新的量子能量下限和目前最高的伽瑪暴洛倫茲因子下限(>890)是這一研究工作的2個理論閃光點。

 

2008年6月,美國宇航局發射Fermi伽瑪射線大面積空間望遠鏡。在上天3個多月後的9月6號,Fermi探測到來自紅移4.3處的伽馬射線暴GRB 080916C發出的伽瑪光子,並捕捉到來自該暴的14個能量高於GeV的伽瑪光子。

 

洛倫茲對稱性/不變性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假定,即在非加速坐標系中系統作洛倫茲變換(旋轉和平移)其相關的物理規律不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都存在局部的洛倫茲不變性。然而,基於以上2大微觀和宏觀基本理論之上的標準模型擴展(Standard Model Extension)卻允許存在洛倫茲不變性破缺。根據一些量子引力模型,時空不再平滑,而是在微觀尺度上(通常認為是普朗克尺度)由於量子效應而呈離散量子泡沫結構。這樣的量子時空等效於一種色散介質:能量高的光子在其中穿行的速度比能量低的光子要小一點點。假設在發射源所有光子同時發出,則利用探測到的不同能量光子的到達時間差,我們可以推算出量子引力能標的下限。理論上,量子引力能標的自然值是普朗克能量,即1.22x 10^19 GeV。因此我們用GRB 080916C的數據得到的量子引力能標下限僅僅比普朗克能量低一個量級,同時比以前用其它源但用同樣的飛行差方法得到的下限高一至兩個量級。(紫金山天文臺)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上海天文臺提出X射線雙星中的中子星半徑下限
    中子星內超緻密物質的物態究竟如何,這是天體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但地球上無法通過實驗研究和解決。過去幾十年來,他們已經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論和模型,這些理論預言通常體現為不同的中子星質量-半徑關係,期待著天文觀測的鑑別。
  • 量子計算最新研究進展: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求解施...
    打開APP 量子計算最新研究進展: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求解施溫格方程 中國科學報 發表於 2020-11-20 15:48:24
  • 《自然:物理》:最新研究表明波函數的坍縮與引力無關
    過去有著名物理學家的理論提出,引力是量子波函數的坍縮背後的力量。來自德國、義大利和匈牙利的一組物理學家測試了這種理論,該研究表明,找不到支持引力是量子坍塌背後力量的證據。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題為:「引力相關的波函數坍縮的地下測試」,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物理》上。
  • 人的意識可能是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產生的,量子研究對藝術評論提出新挑戰
    這同時說明當下藝術技法的研究與評論可能「已經」到頭。包括架上藝術的創作是否也走入的顛覆性時代!人類已經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各類學科成果可以共享。現代物理學的量子意識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經進入與文化領域的跨界研究。
  • 光速恆定,那麼量子糾纏的傳輸速度也是恆定的嗎?
    而量子糾纏,有人認為是超距的,但更多人認為是有速度的,是超光速的。我在之前的文章《量子糾纏的超光速傳輸有可能就是宇宙暴漲的速度》中提出如果時空本身是量子糾纏的結果,那麼初始時期的宇宙暴漲速度就是量子糾纏速度,確切地說,暴脹發生在宇宙誕生後的10^(-35)秒至10^(-33)秒之間,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整個宇宙的尺寸膨脹了10^26倍。
  • 量子理論提出「宇宙起源」新模型
    美國天文學家加莫夫和蘇聯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裡德曼接受並發展了「宇宙大爆炸」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論學說。該學說認為,在200億年以前,宇宙所有天體的物質都集中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密度極大,溫度高達10^8k的原始火球——奇點。
  • 探秘量子黑客:用攻擊研究推動量子通信實際安全性的完善
    相反,量子黑客攻擊研究更好地完善了QKD的實際安全模型,促進了具備噪聲魯棒性的高安全QKD協議的研究,也使得QKD的實際安全性能得到了更好的提升。近日,部分公眾號、媒體平臺對量子黑客攻擊的一些研究成果,特別是特洛伊木馬攻擊的研究成果進行了過度乃至錯誤的解讀,進而給公眾造成了量子通信不安全的錯誤認識,為此,筆者對特洛伊木馬攻擊的原理、效果和防禦進行簡單的介紹,希望能夠對相關概念進行澄清。
  • 周報丨多個研究小組提出量子計算的糾錯方法;英美開展量子通信實驗
    光子盒研究院出品儘管量子比特具有巨大的潛力,但由於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量子比特非常脆弱,且容易出錯。為了解決這一關鍵問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開發並實施了一種新的協議,保護脆弱的量子信息,並糾正由於量子比特丟失而導致的錯誤。
  • 中國量子計算團隊最新研究進展報告
    研究進展本源量子利用量子計算探索新冠病毒檢測方案新藥研發一直是人類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現代先進計算平臺最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本源量子與合作者在矽基自旋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近日,本源量子與中科大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微電子所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發中心、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矽基自旋量子比特弛豫的強各向異性
  • 進展 | 量子相干度量研究進展
    量子光學中經常提到的相干態就是基於相干疊加原理所構成的量子態。儘管如此,關於量子相干大小的度量問題,研究者只是基於較為直觀的理解,即量子態密度矩陣非對角元的大小就對應於相干度的大小。1962年楊振寧提出超導量子相中存在非對角長程序,即是指長程的量子相干性。
  • 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提出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首次提出「量子裁剪太陽能聚光板」概念,並基於該概念將量子裁剪應用到螢光型太陽能聚光板上,製備出的新型太陽能聚光板原型器件效率比傳統器件提高一倍。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納米技術領域權威刊物《納米快報》上。
  • 最新研究:如何驗證量子晶片是否正確計算
    在量子計算技術中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驗證所進行的量子計算是否正確,這個關於量子驗證的任務變得至關重要,是邁向實用量子計算的重要一步。最近,由麻省理工學院、谷歌和幾個量子計算技術創新公司組成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新穎的方法來驗證量子處理器何時能夠準確執行複雜計算。
  • 國際科學家研究團隊:量子生物學的研究進展
    量子生物學是利用量子理論來研究生命科學的一門學科。該學科包含利用量子力學研究生物過程和分子動態結構。利用量子生物學研究量子水平的分子動態結構和能量轉移。如果所得結果與宏觀的生物學現象相吻合且很難用其他學科的研究重複,則這一研究結果較為可信。
  • 我國提出的首個量子計算領域的國際標準項目已成功立項
    量子計算的概念最早由阿崗國家實驗室的P. Benioff於80年代初期提出,他提出二能階的量子系統可以用來仿真數字計算,1985年,牛津大學的D. Deutsch提出量子圖靈機的概念,量子計算才開始具備了數學的基本型式。然而上述的量子計算研究多半局限於探討計算的物理本質,還停留在相當抽象的層次,尚未進一步跨入發展算法的階段。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量子通信被黑何時了?
    但是自從提出了MDI-QKD協議後,應對QKD檢測端的安全問題有了物理實驗方案,所以關於QKD檢測端安全的研究暫告一段落。但是如果MDI-QKD進入工程化的話,還是會有各種新的問題產生,新的質疑一定會「春風吹又生。」
  • 量子計算熱力學新發現:麥克斯韋妖要復活?
    都柏林聖三一大學教授高爾德(John Goold)在這份研究中考慮了在量子計算世界,即當基本數位是0、1和既是0又是1的量子疊加態的情況下,擦除信息所帶來的熱力學效果。這份近期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研究認為,擦除量子數位信息過程中的散熱偏差很大,這與經典數位擦除的熱力學規律不一致。高爾德說:「實際上,計算機不是完美的系統,即使超過散熱的理論下限也運作得很好。
  • 光粒子新研究進展對量子理論提出挑戰
    科學家們在創建配對的光粒子時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這將可能對量子物理的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東安格利亞大學(UEA)的研究人員表明,作為光的基本組成粒子,光子總是成對出現的,並且這種粒子對的出現可以是從不同的位置,而不總是相同的位置。
  • 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標誌著量子時代的開始
    本人物理學研究不深,也沒有資源查閱相關資料,提出此問也是毫無根據的無釐頭靈感呈現。二.普朗克主要研究熱力學普朗克主要從事熱力學的研究,不過在研究過程中他發現一切物理量的變化都可看作連續的。例如,一個物體所帶的電荷是e的極大倍數。所以一個一個電子的跳躍式增減可視為是連續的變化。但在微觀領域中的離子,所帶電荷只有一個或幾個e,那麼,一個一個電子的變化就不能看作是連續的了。
  • 北京量子院明年攻堅量子計算與通信等4個研究方向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獲悉,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簡稱北京量子院)今年將完成整體研究方向布局,明年將重點在量子物態科學、量子計算與通信、量子材料與器件、量子精密測量4個方面進行攻堅。 今天,「2019年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學前沿論壇」在北京量子院開幕。
  • 最新研究:微小的應變納米氣泡帶來巨大的量子跳躍
    利用過去三年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先進的光學顯微鏡技術,該團隊首次能夠對這些狀態進行直接成像,揭示出即使在室溫下它們也是高度可調製的,並且可以作為密閉的半導體發光碎片的量子點。如圖所示雷射照明的納米光學探針的示意圖,該探針研究了二維半導體二硒化鎢(WSe2;綠色和黃色的球)的應變納米氣泡。單層WSe2位於氮化硼層上(藍色和灰色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