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光年的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多次了,但還是有不少朋友對一光年到底多少公裡,是距離單位還是時間單位,一直比較迷糊,今天我們就再來細說一下。
光年主要是指衡量距離的長度單位,而且主要是用在太陽系以外的星際空間。
因為宇宙太浩渺了,如果還用我們地球上的距離單位來衡量,就會很麻煩。
光速已經是個常數,即每秒在真空中運行299792458米,也就是約30萬公裡,這是1光秒。
一個小時3600秒,一天24小時,這都好說。但一年是多少天呢?
因為人類對一年時間定義有多種,比如回歸年為365.242199174日;恆星年為365.25636日;近點年為365.25964日;交點年為346.62003日等等。
如何定義一光年的天數呢?科學家們為了方便太空時段的測量,必須有一個準確的標準,於是確定了專用於測量星際時段的年標準,就叫儒略年。
儒略年的天數定義為365.25天,這樣一光年就是光在365.25天時間段,在真空中通過的長度。
我們用小學算術算一下,就知道了:一個儒略年為31557600秒,光速每秒為299792.458公裡,一光年的準確長度為9460730472580.8公裡,一般取值9.46萬億公裡,符號表示為ly。
這就是光年的來歷。光年既是衡量星際空間距離的尺度,也包含著一定的時間概念。
我們知道,因此一光年距離就是光走了一年的距離,也就是光在真空中運行了一年的時間。
我們人眼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通過光來實現的,任何事物都是通過光速傳到我們的視網膜的,而光是有速度的,需要時間傳播的,因此我們看到所有事物樣子都是經過一定時間,也就是已經過去了的樣子。
1公裡遠的事物,不管是山還是樹,還是人,其形象傳到我們眼睛裡需要30萬分之一秒,因此這些事物到了我們視網膜時已經時30萬分之一秒之前的樣子了;太陽距離我們1.5億公裡,光傳播需要500秒,因此我們看到的太陽是500秒鐘之前的樣子了。
在地球上,由於我們距離任何事物都比較近,光速又很快,所以這點過去時一般就忽略不計了。但在太空,動輒以光年計,光年所蘊含的時間就非常有意義了。
比如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是4.22光年的比鄰星,我們看到的就是4.22年前的樣子;100光年的恆星,我們看到的就是100年前的樣子,100億年前的星系,我們看到的就是100億年前的樣子。
這些恆星或者星系現在是什麼樣子,是不是爆炸了不存在了,我們要過它們距離我們的光年數之後才能夠知道。
這就是光年這個尺度單位所包含的時間內容。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感謝粉絲朋友們一直以來的關注支持與厚愛。
原創版權,未經作者許可的任何轉載與內容引用,均視為侵權抄襲行為,會受到法律責任追究,敬請理解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