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故事 | 崔蘊:嫦娥五號背後的「鑄箭人」

2020-10-16 國際在線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航天夢助力強國夢復興夢,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事業自力更生,勇攀高峰,在發展壯大中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這是一批批「每一次仰望星空都能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心血」的中國航天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崔蘊在工作中。資料圖

有人說,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崔蘊是航天一院運載火箭總裝總測技能大師,被稱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總裝第一人」。他曾為火箭命懸一線,痴迷火箭40年,把打造世界頂級火箭作為終生事業;他從一名普通的火箭裝配工成長為國家級技能大師,更鍛造出一支過硬的隊伍,助力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走近這位技能大師,走進他「用生命造火箭」的傳奇人生。

「火箭出廠的時間節點必須守住!」

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總裝車間坐落於天津,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枚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就是在這裡進行最後的總裝、測試。總裝是火箭誕生前的最後一道關卡,崔蘊是這道關卡的「總把關人」。

2013年,崔蘊擔任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裝測試車間副主任,負責新一代運載火箭總裝。「我們航天火箭總裝人有一條別人沒有的行話,叫『後牆不倒』,什麼是『後牆』,就是火箭出廠的時間節點必須守住。」崔蘊說。

崔蘊在工作中。資料圖

作為我國唯一一位參與了所有現役捆綁型運載火箭研製全過程的特級技能人才,崔蘊參與總裝過的火箭已有70多發。然而面對直徑大了近一倍、95%都是新技術的長徵五號,過去總裝傳統火箭所採用的工具和裝配方式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總裝需求。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箭體上有5萬多個零部件,螺釘數目更是巨大,品種繁多,裝配要求不一,任何一個微小的安裝失誤都可能導致火箭最後的發射失敗。例如,長徵五號的燃料儲箱體積增大,貯箱壁使用了全新的工藝和材料,壁厚最薄的地方只有2毫米,如果把一個貯箱等比縮小到一個雞蛋大小,它的厚度只有雞蛋殼的十萬分之四,在裝配時嚴禁觸碰,這就更增大了裝配難度。

總裝大直徑火箭,國內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崔蘊憑藉著幾十年來對火箭各系統性能的了解和知識的積累,逆向思維,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辦法:「只有旋轉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崔蘊在工作中。資料圖

不過,想要讓一個重達20噸的龐然大物滾轉起來,著實困難。

整整兩個月時間,經過上百次的實驗,無數次修改圖紙和方案,崔蘊帶領團隊終於攻克了長徵五號大直徑火箭裝配難的關鍵問題,人員在地面就可以進行各項裝配工序,實現了多人多點同時操作,總裝工作效率提高了兩到三倍。

通過技術和管理上的大膽創新,崔蘊帶領團隊有效保證了火箭出廠時間節點的「後牆不倒」。

「魂牽夢繞,醒著、睡著腦子裡都是火箭」

從事火箭製造30多年,崔蘊也曾數次與死神擦肩。

1990年7月,我國首枚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長二捆」火箭)準備在西昌發射。就在千鈞一髮之際,火箭四個助推器的氧化劑輸送管路上的密封圈忽然出現洩漏,需要緊急排除故障。作為總裝測試的一線人員,崔蘊義無反顧地衝進搶險現場。

崔蘊在工作中。資料圖

搶險中,熟悉火箭結構的崔蘊很快就找到了「惹禍」的密封圈,就在他按照既定方案去擰密封圈的時候,被腐蝕透的密封圈徹底毀壞,四氧化二氮如同泉水一般噴出,剎那間,液態的四氧化二氮化為紅色的煙霧,瀰漫在周圍,毒氣濃度急劇上升,遠遠超出了濾毒罐的負載。他在艙內連續工作近一個小時,出艙後立刻被送往醫院,經檢查肺部75%燒傷,生命垂危。醫生用了10倍於常人的解毒劑量,才保住了他的命。經過多次搶救,崔蘊活了過來。他當時29歲,是搶險隊員中最年輕的一位。

在長徵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長二捆」火箭)成功發射的當天,崔蘊帶著氧氣瓶,被醫生護士抬到了醫院的樓頂,一邊聽著火箭發射的轟鳴聲,一邊眼淚「啪噠啪噠」地往下掉。

幾天裡,從在病床上聽到一名親密隊友壯烈犧牲的慘痛消息,到見證這枚火箭的首飛成功,這冰火交融的滋味,他一輩子都忘不了。

正是在這短短的幾天中,崔蘊深刻地認識到了航天這個行業的高風險、高難度。從此他開啟瘋狂的學習模式,在西單圖書大廈一坐就是一天,一邊看,一邊記,一邊琢磨。對不明白的問題,他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在他看來,一名合格的火箭裝工,除了銑工、車工、焊工、電工等技術,腦子裡還必須裝著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等理論。有時為了一個問題,他跑到設計人員那裡,一泡就是一天,就是要徹底解開心底裡的那些「疙瘩」。

崔蘊在工作中。資料圖

一次,在某火箭發射前,憑藉多年積累的理論知識和搶險經驗,崔蘊及時救下了命懸一線的隊友。當時,身兼工藝員的總裝一組組長崔蘊正在指揮操作人員搶修故障。一名隊員在進艙時,身體輕晃了一下,這一細微的動作被細心的崔蘊看在眼裡,他心裡突然一緊,「不好!」

來不及解釋,崔蘊一把掀起隊員的空氣面罩緊急切斷氣源,接著抱住他滾倒在地上,然後馬上爬起來狠掐隊員的人中穴,又接連扇了他四五個耳光,直到隊員口鼻冒出大量白沫最終清醒了過來。由於事情發生得太快,現場人員還以為兩人在打架,有的甚至過來拉架。

事後人們才知道,崔蘊從那一晃中看出了氮氣中毒的跡象。原來,由於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導致該名隊員空氣面罩的氣源竟錯接成了無色無臭的氮氣。在掀下面罩後,這個隊員已幾近昏迷,一條腿掉進火箭與發射塔架的弧形間隙,隨時有可能從40米的高空摔落,幸好崔蘊第一時間反應,完成了那一系列的連抱帶滾操作,避免了危險發生。

崔蘊在工作中。資料圖

熟悉崔蘊的人都說,他就是為火箭而生。500多件裝配工具他全能熟練運用,大到發動機,小到螺絲釘,把火箭的結構牢牢「刻」在了腦子裡。在同事眼裡,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但了解崔蘊的人都知道,他贏在堅持,贏在幾十年如一日地鑽研。

用崔蘊自己的話說,就是「魂牽夢繞,醒著、睡著腦子裡都是火箭」。

如今,崔蘊和團隊先後成功完成了長徵七號、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為中國航天作出突出貢獻。2019年五一勞動節,崔蘊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說:「我真心地喜歡火箭的總裝測試,沒法用語言來說這個痴迷程度,真是特別喜歡這個。」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靠的就是一輩輩航天人不懈的艱苦奮鬥。崔蘊也在用雙手一步步編織著自己和祖國的航天夢。

嫦娥五號蓄勢待發,新的長跑正在開始。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的故事|崔蘊:嫦娥五號背後的「鑄箭人」
    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總裝車間坐落於天津,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枚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就是在這裡進行最後的總裝、測試。總裝是火箭誕生前的最後一道關卡,崔蘊是這道關卡的「總把關人」。2013年,崔蘊擔任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裝測試車間副主任,負責新一代運載火箭總裝。「我們航天火箭總裝人有一條別人沒有的行話,叫『後牆不倒』,什麼是『後牆』,就是火箭出廠的時間節點必須守住。」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 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論壇現場(上海科技館供圖)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周洪)12月17日,嫦娥五號19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8講邀請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獲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亮點?從月球上取土有多難?航天人為之開發了多少黑科技?張玉花與公眾分享了嫦娥五號背後科研攻關的故事。
  • 英媒聚焦「嫦娥五號」背後的女人:年輕人崇拜的「大姐」
    【歐洲時報12月9日申忻報導】近日,一名24歲的女性航空指揮官因參與嫦娥五號探月計劃而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走紅,這一現象也引起了BBC的關注。BBC發表文章稱,儘管周承鈺是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最年輕的指揮官,但她在工作中被人尊稱為「大姐」。
  • 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 題: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胡喆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高傑攝/光明圖片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他們用行動完成著習近平總書記「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的殷切囑託,詮釋著「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的真實意義。
  • 僅消耗原計劃0.3%推進劑:解密嫦娥五號軌道器再「加班」背後故事
    僅消耗原計劃0.3%推進劑:解密嫦娥五號軌道器再「加班」背後故事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題:僅消耗原計劃0.3%推進劑:解密嫦娥五號軌道器再「加班」背後故事 作者 高詩淇 郭超凱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任務軌道器與返回器在距離地球
  • 嫦娥五號成功降落地球!中國人什麼時候能登上月球?
    從發射到登月,從採集月壤到飛離月球,從樣品交接到最後返回器降落地球,嫦娥五號的每一步走得都是驚心動魄。現在,大家懸了23天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了,嫦娥五號的返回器成功在內蒙古的四子王旗預定著落區降落!嫦娥五號任務已經宣告圓滿成功,整個過程非常完美。寶貴的月壤終於被帶回地球,這是人類近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
  • 嫦娥五號奔月,緬懷錢學森爺爺及背後的所有戰士
    最近嫦娥五號去月球挖土,月球上亮出五星紅旗。作為中國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這個時候我們最不能忘記一個名字:錢學森及他背後的科學家、戰士。只能說當時美國肯定有一大幫人不以為然,看到錢學森回新中國的價值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畢竟錢學森在美國最多評價兩個字:厲害。回到連工業基礎都沒有的新中國能翻出什麼天來呢? 事實證明,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中國,沙漠能變綠洲。錢學森回到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遇到了有些堅強意志和堅定信仰的戰士。他們創下了奇蹟。 電影裡有一句臺詞:「手上沒有劍和有劍不用是兩回事」。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一線講述】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編者按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在這項萬眾矚目而異常艱辛的任務背後,活躍著一群年輕科研工作者。
  • 「嫦娥五號」任務成功背後,有2名南寧妹助力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在「嫦娥五號」任務發射的捷報背後,有兩名廣西籍技術人員的助力。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研製模擬月壤近10年的武漢教授揭秘背後故事
    當天下午,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做客逸夫博物館,為廣大師生揭秘嫦娥五號探月背後的故事。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在具體介紹了嫦娥五號工程的時間表後,肖龍介紹了嫦娥五號工程的難點。他說,在月表採樣方面,這次是中國首次地外採樣,實現兩種方法的無人操作。
  • 專訪長徵五號第一總指揮:沒有比團隊更強的隊 團結就是力量
    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專屬座駕是「長徵五號」——我國運載能力最強的大型火箭。在高密度發射狀態下,研製團隊採取多發並行的方式,分別在北京、天津、文昌同步開展工作,在數以萬計的航天人共同奮鬥下,才保證了「嫦娥五號」按時從地球出發。
  • 嫦娥五號升空之後,誰將是第一個做客廣寒宮的中國人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自古以來,月亮是……,……哼!月亮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有一個人長期居住在月亮,身處廣寒宮之內,有一個玉兔,還有一顆桂花樹,另外還有一個叫吳剛的男人。
  • 嫦娥五號成功升空,背後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今日凌晨四點三十分,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跨上新臺階,中國對宇宙的探索更近了一步。這次航空器升空的主要目的是採集2公斤的月球土壤並送回地球,因此嫦娥五號也被網友調侃稱為「挖掘機」。嫦娥五號成功升空,是無數科研人用辛勤的汗水堆砌而成。他們身上的航天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學生學習。1.工匠精神。航天事業也可以稱為航天行業,是許多從事太空飛行器研究製造發射的工作者構成的行業。每一位工作者,他們身上都具有著對這一行業的熱愛與熱忱的心,這就是工匠精神。
  • 中國運載火箭總把關人崔蘊作為濱海新區唯一一位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到人民大會堂參加表彰大會
    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副主任崔蘊作為濱海新區唯一一位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到人民大會堂參加表彰大會。「很激動、很振奮!」回想起兩天前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時的場景,崔蘊依然情緒激昂,他說:「能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我感到非常榮幸!」已把火箭的結構「刻」進腦海1990年7月12日,崔蘊經歷了生死考驗。
  • 嫦娥五號新進展,俄專家打破沉默:以前從未有人像中國人這樣幹過
    嫦娥五號最新進展披露之後,為何俄羅斯科學院的科學家打破了沉默,說以前從未有人像中國人這樣幹過?12月2日,嫦娥五號探月最新進展披露:成功在完成鑽取2千克月壤的採樣和封裝之後,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核行星學科室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打破了沉默,接受了媒體採訪。這位來自航天大國的科學家在研究嫦娥五號探測器相關資料後做出了評價:嫦娥五號探月不是其他國家以前完成項目的重複,中國展現了其技術的獨特性,以前從未有人這樣做過。
  • 嫦娥五號新進展,俄專家打破沉默:以前從未有人像中國人這樣幹過
    嫦娥五號鑽取月壤在嫦娥五號最新進展披露之後,為何俄羅斯科學院的科學家打破了沉默,說以前從未有人像中國人這樣幹過?12月2日,嫦娥五號探月最新進展披露:成功在完成鑽取2千克月壤的採樣和封裝之後,俄羅斯科學院航天研究所核行星學科室主任伊戈爾·米特羅法諾夫打破了沉默,接受了媒體採訪。這位來自航天大國的科學家在研究嫦娥五號探測器相關資料後做出了評價:嫦娥五號探月不是其他國家以前完成項目的重複,中國展現了其技術的獨特性,以前從未有人這樣做過。
  • 嫦娥五號創5個首次 嫦娥五號任務紀實全紀錄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尾焰噴薄而出,閃爍著多彩的光芒映透整個夜空。山坡上、海岸邊,人們歡呼、慶祝,目送長徵五號全力託舉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  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內蒙古四子王旗。在闖過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後,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
  • 嫦娥五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 從嫦娥一號到五號,每次捷報頻傳的背後,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
    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將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完成最後一步——「回」。此次任務因此備受矚目。>每一次捷報頻傳的背後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作為首區遙測系統,我們主要負責收集火箭起飛前120s到火箭起飛後100s內的測量數據,傳送至指揮控制大廳,生成火箭飛行曲線,供01指揮員參考決策……火箭起飛後,我們是最早捕獲目標、提供第一手遙測信息的人!」談及這次任務經歷,龔建澤滿是自豪,更讓他感動的是任務前下山採購生活物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