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專屬座駕是「長徵五號」——我國運載能力最強的大型火箭。在高密度發射狀態下,研製團隊採取多發並行的方式,分別在北京、天津、文昌同步開展工作,在數以萬計的航天人共同奮鬥下,才保證了「嫦娥五號」按時從地球出發。
長徵五號團隊涉及的面有多廣?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長徵五號研製團隊直接參與研製的人數達到16000餘人,配套廠家達到1000餘家。航天是一個複雜工程系統,那麼所有系統都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必須大家勠力同心,團結協作,特別是在遇到困難和挑戰的時候,團隊才是最強的支撐。
在長徵五號研製團隊當中,有八九十歲高齡的院士專家,也有參加工作不久的95後技術員,正是因為有著幾代長五人共同努力,才成就出長徵五號這一次次來之不易的成功。
如何評價這個團隊?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沒有比團隊更強的隊,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是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可用。
比如說崔蘊大師率領的總裝團隊,崔蘊大師在總裝這個崗位一幹就是40年,他對每一個流程,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動作,甚至每一個螺釘都了如指掌。有人說他是在用生命製造火箭。
還比如說黃兵,我們總體部的總體主任設計師,在這一年時間裡,輾轉於天津、北京,出差成了家常便飯,成為了一種常態。回北京回家看看,幾乎變成了出差。這種人這種事情在我們長五團隊裡比比皆是,他們千千萬萬人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在默默的奉獻著。
這樣一支團隊是如何練就的?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一總指揮 李明華:自我挑戰和超越無止境,循環往復,只有這樣,整個團隊才能不斷地前行,才能走向更遠的遠方,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編輯 黎佳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