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這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5次飛行。運載火箭技術代表了人類進入宇宙空間的能力,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開發空間資源、構築空間產業的基礎。從國產第一枚運載火箭的誕生開始,這個技術領域,便從來不缺少西安交通大學師生校友的智慧與貢獻。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便開始籌劃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他悉心指導科研人員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為日後的載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4年,他主持制定"八年四彈規劃";1965年,他主持制定"三星規劃"。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錢學森先生帶領廣大航天技術人員,以超凡的毅力、卓絕的才智,在短短幾十年內使我國成為屈指可數的擁有彈道飛彈、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技術的國家,躋身世界航天大國前列。
多年以來,西安交通大學為祖國航天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一代代交大航天人不懈奮鬥,在航天領域做出了交大人應有的貢獻。
2016年6月25日,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成功發射,在"長徵七號"的發射任務中,西安交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和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空間視覺團隊不負所托,圓滿完成了主載荷"遨龍一號"飛行器的視覺測量系統方案設計、算法及軟體產品研製任務。
同時,在"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項目中,有著"長徵七號"火箭副總指揮、西安交大風機1991級校友張濤,"長徵七號"飛控總調度、西安交大計算機2004級校友楊彥波,航天六院11所渦輪泵研究室主任、西安交大風機1988級校友陳暉等許許多多交大校友的辛勤身影,他們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科研肩負使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繁榮發展默默添磚加瓦。
張濤
楊彥波
陳暉
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火箭長徵五號首飛圓滿成功,中國航天邁進了大火箭時代。而"長五"的總指揮,正是西安交通大學1978級渦輪機專業校友王珏。
王珏
此外,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一院測控公司董事長史紅衛是西安交大1982級機械工程系機制專業校友,他所在單位為該型號火箭配套了多種地面設備,為首飛保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五院510所電推進事業部副總經理耿海,為西安交大1999級電子專業校友;在北京空間信息中繼傳輸研究中心工作的2004級電信校友楊鑫、海南文昌發射中心工作的2009級航天航空學院校友翁汝兵、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工作的多位國防生校友等,都為"長五"及其有效荷載的研製和發射任務奉獻了心血與汗水。
2019年12月27日,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王珏校友擔任長徵五號火箭總指揮!
2020年7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在航天業內,有句話叫"航天研製、動力先行"。動力決定了太空飛行器能飛多快、能飛多高、能飛多遠。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高強密度發射的"主力"。由長三甲、長三乙、長三丙三型火箭組成的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承擔了北鬥衛星的全部發射任務,並取得了100%的驚人成功率。"遠徵一號"上面級發動機,針對北鬥二代衛星導航任務而研製,是在基礎級火箭上增加了相對獨立的一級,可在太空將一個或多個太空飛行器直接送入不同的軌道,被稱為"太空擺渡車"。
這三位交大校友,共同攜手為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提供了高質量的火箭發動機,保證了北鬥發射任務的次次成功!
宇宙,承載著人類探索未知的偉大夢想。1987年,一座西漢晚期壁畫墓在西安交通大學出土,據推測,墓主為西漢太子太傅蕭望之。墓室內繪滿了色彩斑斕的壁畫,內容是一幅完整的天象圖,這是目前國內所知發現最早的二十八宿和四象相配的圖畫式星圖,古人用來定義時空。
蕭望之或許沒有想到,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近兩千年之後,會有莘莘學子心懷夢想,點星布陣;交通大學的創建者或許也沒有想到,近百年後會有許多交大學子在"天地交、萬物通"的航天事業中為世界之光;錢學森學長也應該感到欣慰:在他的引領和感召下,一大批交大人為航天強國、民族復興而接續奮鬥!
關注"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西安交通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人民網、西安交通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