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點火!」
隨著長徵五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田文一號」,執行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王光義受到了廣泛關注。8月24日,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王光義及其女兒。指揮官脾氣如何?在歡呼聲和掌聲背後的發射現場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什麼樣的精神支持太空人堅持孤獨?隨著採訪的深入,這些問題的答案逐漸浮出水面。
" 5,4,3,2,1,點火!"人們通過直播電視中火箭發射倒計時的精彩片段認識了01司令王光義。
他是中國新一代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雙遼01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指揮官。
每次發射任務成功後,不管是長是短,王光義都會寫一首詩,這是他表達情感的方式。
2017年畢業季,時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的胡海燕院士在畢業致辭中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畢業生群體形象。王光義是「為夢想而生,堅定而執著」的人之一。
1990年,初中學生王光義在政治期末考試試卷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中國第一顆商業衛星是在哪裡發射的?這是他第一次知道在祖國的西南部有一個叫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地方。
從深山峽谷中的西昌到海島邊緣的文昌,童年的太空夢是他在航天領域工作的起點,他最初的意圖至今沒有改變。
發射任務的「執行主任」
一個多月前,王光義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媒體報導中。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田文一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進行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執行發射任務的01指揮官是王光義。
「5,4,3,2,1,點火」,發射場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火箭從地面升起,整個發射場都在顫抖。
坐在發射指揮大廳中央的王光義,才鬆了一口氣。他的眼睛仍然盯著指揮屏幕上的火箭飛行軌跡曲線,仔細聆聽來自調度的測控跟蹤聲音,並密切關注每一個關鍵動作的成功完成。
30多分鐘後,探測器成功地與火箭分離,並準確地進入軌道。大廳突然沸騰起來,熬夜的疲勞被每個人拋在腦後。
「問路上的天空和攀登高峰的太空人;克服困難,克服新的奇蹟,五英裡外,四個步驟的星星……」那一天,王廣義一口氣寫了四首詩來表達他內心的湧動。
這是王光義第四次擔任01指揮官,四次任務都實現了精確到秒的「零窗口」發射。
王光義被認為是點火密碼發出的關鍵時刻,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將從發射場各子系統收集數百條信息,並進行分析、處理和決策。
「這就像一根針,上下連接,聯繫上級指揮,聯繫子系統指揮官。」王光義這樣描述01指揮官的角色。
作為一個推出的「執行董事」,王廣義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複合型人才。他不僅掌握了火箭和發射場20多個子系統的工作內容,還掌握了組織指揮模式、試驗發射流程和應急預案等重要工作。
「大企業、生活中的大哥、工作中的大管家、決策和判斷的全局以及應急響應的大心臟。」喜歡思考的王光義總結了01指揮官的幾個「大」特徵。
王光義花了17年時間才成為01的指揮官。
1999年,從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系畢業後,他來到位於大梁山深處的西昌發射場,並在橫斷山區呆了14年。
2013年,他告別妻子和女兒,走進仍在建設中的海南文昌發射場。
在發射場日夜不停
萬事開頭難。
新的測量和開發流程、新的航天產品、新的技術狀態、新的設備和設施、新的測試團隊、新的指揮模式和新的氣候環境……全新的文昌發射場測試了第一批建設者。在當時的工作人員中,只有不到20%的人在西昌執行過發射任務。
在過去的三年裡,王光義沒有時間欣賞海南島的美麗景色,如藍天、白沙、碧海和椰子樹。白天跑到現場解決問題,晚上加班開會,討論測試文件,確定每個密碼和每個時間節點。他們從無到有,從優秀到優秀,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
2016年6月25日20: 00,王光義在文昌發射場發布了他一生中的第一個點火密碼,中國新一代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呼嘯而起,在海與天之間劃出一道絢麗的軌跡。
王光義和他的同事們努力了三年多,終於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王光義經常說,太空人只有兩種工作條件:執行任務和準備執行任務。你等待的時間越長,發射的喜悅就越令人難忘。
2019年12月27日20時45分,已故的「胖五」終於再次起飛,文昌發射場熟悉的掌聲再次響起。長徵五號姚3火箭發射成功!
在過去的兩年零四個月裡,王光義和他的同事們一直在尋找和解決問題。發動機已經被拆卸和組裝了很多次,發射計劃被一次又一次地推進,工廠測試被重複。希望和失望交替出現,他們在等待機會的時候痛苦不堪。
當火箭進入現場時,許多同事的眼淚在他們的眼睛裡打轉。「每個人都希望火箭會來得太多。那一刻的感覺是『感謝上帝,你終於來了!』」
這是王光義第三次擔任01的指揮官。「這是我2019年最快樂的兩天。」他興奮得睡不著覺。
「風險計劃經過深思熟慮並精心組織,以照顧整體情況;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轉移,鳳凰涅盤震驚了世界。」那天一大早,他又寫了一首小詩。
堅守寂靜的椰林
從2016年到現在,文昌發射場一共進行了8次發射任務,發射過程中受到人們的關注後,發射場大部分時間都是靜悄悄的。
以海為伴,以椰子樹為友,雖然發射場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同於大城市。
「從小,我父母就一直教我不要『這山望著那山』,當我到了一個單位,我就努力了。」王光義在發射場工作和生活並不感到孤獨。這個事情很多人似乎都需要堅持,他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意識形態對抗。「試著一年做幾件事,幾年做一件事。」他在社交帳戶上簽名。
成為01指揮官後,王光義對太空飛行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是一份職業,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這樣工作一輩子真好。」。
每天,發射場的20多個子系統都有大量的工作數據,這需要王光義的判斷和決策。老領導常說的「追求完美、卓越、完美」,也成了他努力的方向。
喜歡「爬格子」的王光義把工作進度、隱藏的問題和處理方法收集到電腦裡,形成一個10多萬字的「雙重思維記錄」。這是他第一次擔任01指揮官時的習慣。
回顧今天的工作內容,展望明天的工作重點,「雙重思維」是傳統的航天文化。王光義的《雙思錄》已成為一個資料庫和經驗資料庫,他稱之為「01寶典」。每次他去資料庫「逛逛」,他都會更加自信。
王光義的妻子是一名教師。"航天工程師和教師是完美的搭配."他笑著說他的妻子對他的工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通常情況下,王光義只能回到西昌度假,與妻兒團聚。更常見的情況是,他的妻子在寒假和暑假帶著女兒去發射場看他。
「爸爸很強大,我很驕傲和自豪!」今年第三天,王光義的女兒在作文中不止一次地寫了父親。每次我在電視上看到父親發出點火密碼,小女孩內心激動的火焰就立刻被點燃了。在她的印象中,「爸爸工作的地方有很多椰子樹」,守護那片椰林是我爸爸的激情所在。王光義的網名是「堅守椰林」。